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
往日畫面,今朝新景,標注著西藏70年巨變、上千年跨越。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
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眾2萬多人歡聚在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7月21日至23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雪域高原,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他深入農村、城市公園、鐵路樞紐、宗教場所、文化街區等,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
16:09
在西藏,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面貌今非昔比。”
是什么力量令雪域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讓“地球第三極”煥發蓬勃生命力?
跨越式發展背后有一份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從“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到孔繁森精神、愛國守邊精神、青藏鐵路精神……一個個偉大精神伴隨著西藏的解放與發展而生,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扎根雪域高原,用青春與熱血鑄就精神高地。
——“老西藏精神”: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
西藏軍區軍史館里一份發黃的電報,記錄著“進軍西藏”的歷史。1950年3月,以十八軍為主力的進藏部隊遵照黨中央、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一面進軍,一面建設”的重要指示,從多個方向同時向西藏挺進,拉開了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大幕。
出征誓師大會上,全體指戰員莊嚴宣誓: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
這支進藏部隊在高原徒步行軍3000公里,翻雪山、蹚冰河、宿草地,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使命。剛解放的西藏,政治制度落后、經濟“一窮二白”。這群舍生忘死才取得勝利的解放者,又咬緊牙關,“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為西藏解放和發展奉獻出自己的青春韶華甚至寶貴生命。
在這些“老西藏”身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品質凝聚成了“老西藏精神”。
——“兩路”精神:書寫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華章
人民解放軍進藏時,西藏是全國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地區。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四川、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眾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了11萬人的筑路大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拼搏,以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的代價,于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類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他們用信念和生命鑄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這兩條公路的建成通車,是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對推動西藏實現社會制度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鞏固西南邊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繁森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
“我在哪里發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西藏林芝市魯朗鎮全國援藏展覽館里,孔繁森的日記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
這位援藏干部生前兩次進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為阿里地委書記,工作期間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前往新疆塔城考察邊貿事宜,途中因車禍不幸以身殉職。這位剛進藏時就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好干部,最終把生命獻給了西藏。
踏著榜樣的足跡,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踏上雪域高原。三年是一批援藏干部的工作周期,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選擇了“三年又三年”。
——愛國守邊精神: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八個字讓人們認識了卓嘎、央宗兩姐妹和她們的父親桑杰曲巴。
他們生活的玉麥鄉隸屬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位于中印邊境,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在上世紀,這里曾被外界稱作“三人鄉”,因為從1983年到1995年12年間,玉麥鄉僅有鄉長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一家3口,他們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國土。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是桑杰曲巴臨終留給卓嘎、央宗兩姐妹的話。
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總書記說:“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我向你們、向所有長期為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
偉大的精神總能給人以奮發前行的力量。70年來,由黑暗到光明、由落后到進步、由貧窮到富裕、由專制到民主、由封閉到開放,西藏走上了康莊大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新時代。經濟年均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城鎮化率上升13個百分點。經過不懈努力,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6.6萬人從山高地遠的苦寒之地搬遷到河谷城鎮安居樂業,西藏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偉大精神的指引下,一幅更加壯美的新畫卷定會在雪域高原徐徐展開。
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
復興號在雪山懷抱間飛馳,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民居簇新敞亮,偏遠鄉鎮衛生院有了互聯網醫療……在歷史和現實的場景切換中思索,新時代新西藏呈現出的新活力,令人感慨萬千。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倳浿赋觯鞑睾推浇夥?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面貌今非昔比。
往日畫面,今朝新景,標注著西藏70年巨變、上千年跨越。
新面貌
從“艱險萬狀,不可名態”到路暢、電穩、信息通
車行西藏,感受最深的是路。
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靜靜佇立在拉薩河畔。碑文記載了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十一萬藏漢軍民筑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
曾經,進藏難,出藏難,在藏出行也難。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這樣形容西藏的道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
唐茂良依然記得第一次西藏墨脫行。20多年前,他是墨脫“背夫大軍”的一員,扛著貨物從米林縣派鎮走到墨脫縣城,足足十幾天。當時的墨脫,是我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縣。
如今,沿扎墨公路過嘎隆拉雪山,不過6分鐘左右的隧道車程。第二條通往墨脫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今年5月也已全線貫通。當年“高原孤島”,如今環線相接。
交通事業大發展的,何止墨脫。今天的西藏,路網縱橫:公路通車里程達11.88萬公里,建制村村村通公路。6月,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復興號動車跨江穿隧,在這條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上飛馳。拉薩至林芝,車程縮短至3個多小時。當年,第一條“天路”進藏,幸福的歌聲傳遍世界屋脊;如今,“坐上火車去拉薩”已不再新鮮,“坐上動車到拉薩”又有新體驗。
雪山如海,峰岳險峻。大山阻隔的,又豈止是路。
10年前,西藏電網還是孤網運行,電壓不穩,供電時斷。10年后,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阿里聯網工程4條“電力天路”點亮雪域高原,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個縣(區)。
路暢,電穩,信息通。
從金沙江畔到珠峰之巔,從羌塘草原到邊境村鎮,現代通信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高速公路通達高山大川。如今,西藏自治區全部建制村(居)通光纖比例、4G網絡通達率均達99%,西藏人民用上移動支付早已稀松平常,“直播帶貨”已成新時尚。
新生活
從深度貧困到全面小康
阿里地區改則縣城旁,記者走進一個名為“圓夢新居”的小區,傾聽奮斗圓夢的故事。
多瓊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從本縣偏遠牧區搬來。老房子是土坯房,全家靠天養畜,年收入不到2000元。幾年前,靠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多瓊一家住上了縣城里的新樓房,他還找到了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圓夢新居”小區的44戶家庭,都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每一個家庭的圓夢故事,都溫暖人心。
脫貧攻堅之初,西藏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地區。到2019年底,西藏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62.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西藏歷史性地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
波瀾壯闊的巨變歷程,匯聚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奮斗與改變。從金沙江邊到獅泉河畔,從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陽光下張張笑臉的背后,是西藏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幸福。
昌都走訪,兩處地點,別有意味——
“黑屋子、土凳子,里面坐著牛娃子。”昌都市實驗小學,西藏第一所現代學校,上世紀50年代創辦時條件還不太好。校舍幾經迭代,如今電子白板教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學校新組建的無人機興趣小組,今年走上了全國舞臺競技……
昌都市人民醫院,西藏第一所現代醫院,當年在一座民房里掛牌,日門診量不過20人次左右。如今,這所三甲醫院集臨床醫療、保健、科研、教學、急救為一體,每年手術超過6000臺次。
點滴變化里,映射出西藏民生事業的日新月異——
70年前,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文盲率高達95%;如今現代教育體系完備,有各級各類學校3195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7%,小學凈入學率達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106.99%、90.2%、56.14%。
70年前,西藏只有3所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的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如今已建立起健全的醫療服務、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藏藥等服務體系,醫療衛生網遍布城鄉,人均壽命大幅提高。
新活力
從一窮二白到推動高質量發展
和平解放前,西藏一窮二白。起步晚、底子薄,如何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社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當年,翻身農奴的歌聲從這里傳遍雪域高原。
社區第一書記邊巴次仁和記者聊增收,一時收不住話匣子:靠近山南市區,又有紅色資源,城郊經濟、勞務經濟、紅色旅游都是增收“金鑰匙”。“發展的路子千百條,群眾致富是第一條。”
西藏城鎮化率為32%,全區人口的大頭還在農牧區。西藏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青稞和牦牛產業則是主力軍。推良種提單產,以創新促效益。2020年,全區青稞良種覆蓋率達90%,每畝單產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
推動高質量發展,西藏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計數據顯示,西藏農牧民收入已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連續6年保持全國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98元,是有史料記載的1965年的135倍。
雨霽云開,憑欄遠眺,林海蔥蘢,河水蜿蜒。林芝魯朗,318國道旁,扎西平措的民宿聞名遐邇。這位游客口中的“平措大叔”眼光獨到,多年前就看中了318國道上的旅游人氣,從農家餐飲到藏式住宿、生態觀光、深度體驗,“旅游飯”越吃越有味。
推動高質量發展,西藏堅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走“特色路”。
西藏的特色在哪?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高原地貌獨特,文化遺產富集。“十三五”時期,西藏接待游客近1.6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100多億元。眼下,西藏正在中央支持下著力推動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后發優勢,前景無限。
水輪機轟鳴,發電機組飛轉。“水資源優質,上游來水平均,少有暴漲暴跌。”廠房內,華電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介紹,“另兩臺機組正在安裝,計劃2022年4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這是西藏目前單機最大、總裝機最大的內需電源項目。
江河密布,陽光充足,西藏清潔能源產業潛力巨大,發電裝機容量占全區總量近九成。“綠色電力”不僅點亮了西藏的萬家燈火,如今更是走出高原,服務全國。
生態環境脆弱,七成區域為限制或禁止開發區。西藏嚴守生態底線,走“綠色路”,有所為、有所不為——綠色工業近年來大步向前,雪域高原正澎湃著綠色發展新動力。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西藏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綠色工業等七大產業實現增加值超1900億元,綠色環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速構建。
在拉薩搭乘網約車,偶遇藏族司機許東,“父母親當年為部隊做過后勤服務,我在部隊營房出生,便有了解放軍戰士給取的漢族名。”聊起生活變化,這位藏族漢子提高了嗓門:“我們的身后都有‘中國’兩個字,有這兩個字就有幸福生活!”
熟悉的歌聲從他口中唱起來:“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雪域高原巨變背后的精神密碼心得感悟】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學校黨史教育活動方案 2021學校黨史教育方案工作計劃 下一篇: 入黨以來的成長和收獲 2021入黨成長個人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