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當以三氣增三力心得體會
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年干部當以“三氣”增“三力”心得體會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青年干部當以“三氣”增“三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青年干部要植根中華大地,在深入一線、深入群眾中,以“三氣”增“三力”。
以“志氣”增“韌力”。“扶貧之花”黃文秀畢業后來到大山深處的百坭村,面對群眾質疑的目光和“鍍鍍金”的臆想,她沒有退縮不前。為破開局面,黃文秀扎根山村,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手繪“民情地圖”,學說方言,幫著大伙掃院子、干農活,終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中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從而一舉打開了全村脫貧工作的新局面。“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青年干部激情滿懷來到基層,難免遇到不如意、不順利的地方,不能做遇到風浪就畏首畏尾的“企鵝”,而應做敢于在風雨中搏擊的“海燕”,增強愈是艱險愈向前、永不言敗的志氣和韌力。“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青年干部要善于拜群眾為師,在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中,把準政策的“堵點”,摸清群眾的“心結”,把脈發展滯后的“癥結”,開出藥到病除的“良方”,才能在堅忍不拔的奮斗中,讓青春之花結滿累累碩果。
以“骨氣”增“闖力”。寒冬里,大雪紛飛,梅花卻在風中開放,那是對待嚴寒的骨氣。三伏天,面對滔滔巨浪,挺身封堵缺口,這是對待災害的骨氣。人無骨氣則不立,有骨氣才有力氣,才有迎難而上、一往無前的闖力。青年習近平,15歲時卷起鋪蓋從大城市來到黃土高原上的梁家河,年齡最小,條件最苦,卻腰桿子挺得筆直、腿肚子從不打顫,一不叫苦、二不怕累,憑著一股子闖勁,把農村的各種活計硬生生都扛下來了。這份扎根梁家河7年練就的硬實力受益終生。“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青年干部從不諳世事的新手,到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中間骨頭不硬不吃苦不行,沒闖力不實踐也不行,必須以“骨氣”增“闖力”,敢向困難進軍、迎著困難而上,才能在櫛風沐雨的實踐中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好本領。
以“底氣”增“實力”。底氣其實就是硬實力。青年干部初到基層,要全面客觀冷靜地看待自己,既不能自以為學歷高腦子活,就瞧不起身邊的干部、群眾;也不能因為自己力不能挑柴禾、肩不能扛重物,就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失去了年輕人應有的銳氣和朝氣。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青年干部要發現自身相對優勢、比較優勢,并不斷放大、延展這些優勢,最終成為干事創業的絕對優勢。真本領、硬實力不會憑空得來,也不會一蹴而就,青年干部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在實干之中提升“底氣”,增添“實力”。要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參與者、實干者,面對防汛救災工作的嚴峻形勢,面對局部疫情反彈的守土難題,要主動扛起擔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一切不利于黨和人民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揚眉劍出鞘”,就一定可以在不懈奮斗中奏響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精彩樂章。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青年干部當以“三氣”增“三力”心得體會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青年干部當以“三氣”增“三力”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三融合讓抗擊疫情更有度心得有感 疫情的三防融合 下一篇: 金銀島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優秀范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