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精選5篇
如果說,要選一句話作為中國人品格的代表,那么這句“自強不息”當得榜首。在2020開年之際,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中國人在短暫慌亂后很快做出應對,構筑起一道全民防疫戰線,疫情防控取得良好發展。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1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曾經出現過大量疫病,不但對人們的心理上造成恐慌,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死亡和巨大的物質損失。然而,只要樹立必勝的信心,掌握科學的方法,人們還是能從疫病的蹂躪中堅強地站立起來,生生不息,創造出更大的輝煌。中華民族就一次次戰勝了疫情,繁衍發展到今天。
現代科學的發達,使原來統稱為“疫”的傳染病,在認識的深化下,可以細分成各種具體的種類。生物醫學的發達,檢查儀器的發明,治療技術的增強,人類對這些疫病從預防到診斷、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今天,我們擁有一整套抗擊疫病的措施方法。我們是不必談疫色變的。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達,近幾十年來,呼吸道傳染病有所增加,各種變異的疾病一次又一次侵擾著人們安靜的生活。2002年在中國廣東首見的嚴重的急性呼吸困難綜合癥(SARS、非典),在幾個月里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病才被逐漸消滅。去年12月在我國武漢出現的新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同樣是一種與非典有些相似的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會伴有發熱、咳嗽、氣短及呼吸困難,嚴重的病例會出現腎功能衰竭乃至死亡。這種病傳染力較非典更強,截至今天(2020年1月29日)我國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病例,總得病數約為六千人,致死達132人。這樣兇惡的疫病,相信今后還將可能出現。
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碰到這樣的疫病,一是沒有必要驚慌,要樹立起必勝的信心。要相信在**的領導下,我們的社會保障是堅實的,有充足的物質條件來抗擊疫病;二是要相信今天的科學和醫療水平,我們是完全能消滅這種疫病的。不管這種疫病是多么怪異和變態,我們的科研人員很快就會找到消滅它們的方法;三是要從歷史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啟示,從中國歷史傳統中找到抗擊和預防的方法。中國古代對疫病傳染源的認識、對傳染渠道的切斷、抗疫具體措施、對疫后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社會救濟,直至今天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十多年前,我因為一個偶然的因素進入中國傳染病史的研究領域,并撰寫了《三千年疫情》一書,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著作。最初寫作的時候,我就認為傳染病史的研究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學者應該將自己的成果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看到并從中得到啟示,因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半通俗和半學術之間,注重歷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此后既寫過幾篇學術論文,又寫過一些通俗的文章,力圖總結中國古代抗擊疫病的經驗,向社會傳播,以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
這段時間,面對疫病的流傳,總覺得作為學者應該為社會的抗疫作出份自己的貢獻。今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出版社的編輯和我談到這個問題,竟然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從自己的舊稿中拿出相關的內容,再趕寫了部分章節,合成這本小書,希望讀者能從古代的經驗中借鑒一點防治疫病的方法和措施。
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在**的領導下,依賴科學、組織抗擊,相信我們將在短時間內取得這場斗爭的勝利。
疫病并不可怕,我們一定能戰勝新冠狀病毒。
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2
當全國人民沉浸在迎接2020新年的喜慶中時,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打破了人們的歡聲笑語,整個中國籠罩在可怕的陰霾中。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然而有一種人,他們毫不猶豫,逆行而上,奔赴戰場,與病毒搏斗,他們就是“白衣天使。”
1月18日傍晚,84歲高齡的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急匆匆地坐上前往武漢的列車。因為火車票緊張,他被安排在餐車的一角。雖然十分擁擠,但是鐘南山院士毫不在意。他一坐定,就立刻打開電腦,一頭扎進厚厚的一疊資料中。頭發花白的他一邊細細閱讀,一邊拿著筆圈圈寫寫,緊鎖雙眉,神情凝重。漸漸地,疲倦開始侵擾他,他輕輕閉上眼睛,雙手放在胸前,靠在椅背上小憩。晚上11點到達住處后,他又聽取了武漢方面的情況。
第二天上午開完會,鐘南山院士戴著口罩,邁著沉重的步伐,趕往武漢金銀潭醫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況。“現在重癥病人有多少?”“疑似人員有沒有及時隔離?”“病毒根源有關資料給我!”他語氣中透著焦急與沉重。聽完醫生的匯報,他的眼眶濕潤了:“不要害怕,不要慌張,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們一定可以戰勝疫情。”鐘南山院士的到來,讓武漢人民看到了希望,給全中國人民帶來了信心。
在疫情不斷蔓延的日子里,無數像鐘南山這樣的醫護人員奮戰在最危險的地方,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他人的生命。讓我們向所有的白衣天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3
2020年1月23日,在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的第三天,為了切斷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武漢市向全世界宣布:封城。
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通閉。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關閉超大型省會城市對外通道,這在新中國歷還是首次。截至目前,武漢已經正式封城三天。2020年的武漢,好像根本沒準備好迎接這場疫戰。往日的繁華景象,一夜之間,就成了今天的寂靜模樣。”與之相反的,是醫院。
鐘南山。提到這個名字,許多中年人并不陌生。17年就這樣過去了。這個久違的名字,竟然又一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到現在,到今天,到此刻,當病毒卷土重來。一夜之間。手機里,飯桌上,耳朵邊,都是肺炎的消息。一個又一個的省市出現確診病例。一個又一個的消息不斷傳來,我們深知,范圍在不停地擴大。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慌亂,憂慮,害怕。
但當鐘南山奔赴武漢的消息傳出來后,很多武漢人說:看到他來了,我心就定了。
在2003年的“非典”中。他最先報告非典病例。最早建立第一個非典隔離病房。最先創下搶救成功案例。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最找總結出救治原則和方案。創下的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他是無雙國士,更是定海神針;他是醫者心,更是父母心。他敢醫,也敢言。他感染病毒,但自愈,剛康復,又上了一線。
這一次,無論是年紀長的人,還是年紀小的人,都認識了再次掛帥出征的鐘南山。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們正在經歷寒冬,但我們堅信,春天終會到來。
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4
2020年的開篇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這個特殊的時期閱讀這本書,了解曾發生過的疫情史,太過合適。讀史,知興替,讀此書,感慨頗多。
我們通常看史書,是看朝代的更替、廟堂上的紛爭,而本書是從普通人較少關注的角度,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講述始終伴隨中國歷史發展的疫情情況。
自有記錄疫情的商朝至今,凡是爆發疫情,一病則死十三四,死十七八,疫情之下的生命脆弱如螻蟻。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五胡亂華等社會動亂時期,疫情持續爆發,此時的人間常態是:“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個村莊全部死光,絕無人跡”。如此種種,文字描述顯得太過蒼白。亂世之中的疫情,對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毀滅性的。
疫情的迅猛,影響個人生死,亦影響一個國家的盛衰、歷史的走向,譬如率領20萬大軍的曹操,因軍中出現疫情大敗于赤壁之戰,由此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譬如合川釣魚城之戰中蒙兵爆發疫病退敗,影響一個朝代的進程。譬如立下豐功偉績的康熙皇帝,能坐上皇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竟是對瘟疫天花免疫。
直面困難應該是我們的本能,古代人民從沒有放棄過尋求應對疫情的方法,盡管受到當時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在認識和應對疾病上走了很多彎路,但仍然摸索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張仲景的辯證論治療方案、劉完素的治療熱性病的一整套方法、李杲關注人體的抵抗力等等。這一過程在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治療方案、應對經驗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勇氣。
全書看完,哀喜參半,哀的是疫情為古代人民帶來的災難太過深沉,喜的是,為應對疫情,古代在認識傳染源、傳染途徑、治療方法、社會經濟恢復方面已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時至今日,借鑒這套方案,我們的防疫應對措施更加深入,更加細致,也更加有效,故何所懼。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下來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從未間斷過,這是因為面對任何困難,我們從未妥協過;面對災難,我們從未絕望過;面對被摧毀的大地,我們也從未放棄過。
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5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疫情里我們迎來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拿起《中國抗疫簡史》,來找尋抗疫力量的人性光輝。
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他的力量的。疫病帶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危機,深刻而持續地作用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迫使我們去面對那些“正常”情況下不消考慮的局面:我們人類,究竟怎樣去應對這次全球性的大瘟疫,又是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死亡的陰影?我們在這些拷問中,看到那一段段承載著民族英魂的抗疫歷史里,迸發出文字的洪荒之力。
張劍光新書《中國抗疫簡史》以正史為綱,寫先秦到清末歷朝防疫抗疫史,通過講述經驗與思想觀念的轉變,最后指出我們中國人抗擊疫情的不敗法寶——正是我們有著同舟共濟、堅韌頑強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在一次次瘟疫大災變的洗禮中浴火重生,使中華民族幾千年屹立不倒。手邊恰有張教授早些時間(九十年代)的書《三千年疫情》,拿來比較閱讀收獲頗豐。
同是講抗疫史,和那本專著相比較,這本新書《簡史》更是一本大眾讀物和內涵豐富的精神食糧,三千年來人與病魔的抗爭,無論是古代神醫的診病故事,還是官吏身上體現的的謀略智慧,雖然知道有些只是傳說,但至少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災難面前臨危不懼,相信政府、相信科學,仁人志士能夠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頑強抗爭的精神主線延綿不斷,薪火相傳,貫穿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可以說我們今天贊頌的那些抗疫英雄身上的奉獻精神,我們引以為傲的群防群控的政治智慧,正是文明傳承與時代呼聲的緊密貼合,匯聚成抗擊疫情勝利的磅礴偉力。
這書雖是緊急出版,絕非倉促而就。曹操兵敗赤壁與瘟疫,詩神蘇軾與醫書,康熙登位與天花,這些名人軼事的背后是疫情之下的大歷史,原來大災難背后也是一個個渺小的、個體的人,在危亡中挺身力挽狂瀾,整個民族戮力同心方戰勝瘟神。我們也從中看到,一次次瘟疫的來臨,往往伴隨著思想變革與制度進步,對今人來講仍是不過時的經驗與理念。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介紹的關于2021年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精選5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為大家帶來創作的靈感,更多優質的作文范文內容,請關注本網站。
【2021年中國抗疫簡史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存在問題及整改措施(精選3篇) 下一篇: 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個人感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