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 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三篇
北京時間2021年7月23日19時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盛大開幕,8月8日,奧運會順利閉幕,你看完這一屆奧運會有何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一
奧運會從7月23日開幕式開始,就深得世界網友關注,畢竟這屆奧運會等了5年之久,許多運動員厲兵秣馬,背水一戰,就是為了在奧運會上一展風姿,為國爭光!許多國人自然是更加關心中國運動員情況。我作為一個體育愛好者,自然也來觀看。至于項目嘛,我是來者不拒。
昨天晚飯時,我打開電視從體育頻道中找到奧運賽事觀看,剛好播到跆拳道銅牌爭奪賽,雙方分別是中國的旗手趙帥與韓國的李大勛,經過幾番較量,與分值上的追逐,趙帥穩得銅牌,看得我激情澎湃!
但接下來的項目更是讓我熱血沸騰!——女子籃球3V3,,比賽雙方是中國與法國,賽場也是半場,空間顯得有些狹小,但擋不住雙方猛虎下山似的進攻,令我開心的是球隊中有我喜歡的新一代小將——楊舒予!
裁判員吹哨,比賽開始,中國隊掌握球權,向籃下猛攻,奈何3V3賽制人員較少,很少有漏防情況,向籃下進攻很困難,但她們毫不畏懼,撞進籃下,反手上籃得分!法國隊拿球,在跑位的同時傳球,連貫又不失智慧,經過幾次傳球,法國隊向籃下逼來,隊員投籃,張芷婷想蓋帽,但未能成功,法國隊得分。
經過幾次商討戰術、換人,中國隊越戰越勇,利用法國隊體力透支的有利條件,攻進球筐,最后以的20:13的大比分戰勝法國隊!目睹全過程的我激情澎湃,舉臂高喊,中國太厲害了!
剛剛又得到消息,今天中國隊又以15:12戰勝了東道主日本隊,中國女籃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比賽!看來中國女籃奪冠有望!中國女籃加油!努力奪冠,為國爭光!
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二
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總是那么的令人鼓舞、興奮、震撼。在奧運會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自始至終貫穿于奧運會的偉大的奧運精神。
對于今年只有14歲的全紅嬋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跳水界最大的“黑馬”。去年10月,在全國跳水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世界杯選拔賽女子單人10米跳臺比賽中,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的全紅嬋一鳴驚人,擊敗了里約奧運會冠軍任茜和世界冠軍張家齊、陳芋汐、司雅杰、盧為等眾多名將,獲得冠軍并入選國家隊。今年5月,在_年全國跳水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全運會跳水資格賽女子單人10米跳臺決賽中,全紅嬋再次獲得冠軍,從而獲得了東京奧運會女子單人10米跳臺的'參賽資格。對于國際比賽經驗為零的全紅嬋來說,東京奧運會將是證明自身實力的最好舞臺。
東京奧運會,16歲的陳芋汐在參加女子單人10米跳臺之外,還將和17歲的張家齊搭檔參加女子雙人10米跳臺比賽。__年底,同是世錦賽冠軍的兩人開始配對雙人項目。在三站奧運選拔賽上,張家齊/陳芋汐都獲得了冠軍。參加東京奧運會,奪得金牌成為兩人唯一的目標。
20歲的王宗源是中國男子3米跳板的“后起之秀”。在三站奧運選拔賽上,王宗源兩奪單人3米跳板冠軍,其中在今年5月進行的第三站選拔賽上,他更是以609.55的高分刷新歷史。此外,在雙人項目中,王宗源搭檔謝思埸表現穩定,二人也將在東京奧運會上向金牌發起沖擊。
奧運精神,永遠在我心中燃燒;奧運精神,永遠在我心中閃耀;奧運精神永遠激勵著我!
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三
每當中國人提起中國跳水隊,都會極其驕傲,我們的跳水夢之隊更是不負眾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非常優異的成績。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他們更是不負眾望,發揮一場比一場精彩。
經過昨天男子雙人10米跳臺奪銀后,今日,又迎來了女子雙人10米跳臺決賽。參賽的中國選手是17歲的北京女孩張家齊和16歲的上海女孩陳芋汐,在直播中,只見兩人穿著耀眼的中國紅登上10米跳臺,跟著口令做好準備動作,站在跳臺邊上。一個遠鏡頭拍攝,她們背對著10米高的體育場與水面,毫不畏懼揚起雙手,擺好準備動作幾秒后,兩人同時起跳,在空中翻轉,身體繃地筆直,完美入水,幾乎零水花。
接下來第二跳,兩人還是極輕松地完成。精彩的是自選動作,準備、起跳、翻騰、完美入水!不止是入水完美,兩人的動作似如出一轍,左側機位的拍攝中,兩人幾乎重合,即使是慢放也找不出什么瑕疵,兩人配合默契,跳水動作完美,使在場的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大為驚呼。解說員對二人的默契配合更是給出了“下餃子的水花都比這大”、“簡直是標準的復制粘貼版”等極高的評價!
最終,張家齊和陳芋汐以總分363.78、第二名52.98的巨大優勢奪下金冠,為中國摘得第八枚金牌!真不愧是夢之隊啊!
在奧運會的賽場上,中國跳水隊永遠是那顆最亮的星,在跳臺與跳板上永遠閃閃發光。你們是永遠的夢之隊,是中國永遠的驕傲!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收錄的東京奧運會觀后感2021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與啟發,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站。
上一篇: 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匯編心得范文4篇 下一篇: 九九重陽個人愛老敬老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