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
沒有法制,依靠道德,社會定大亂,而法律的確立,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的,道德與法治相互依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1
尊敬的__:
讀過作者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后,會被那種通俗語言風格,完全不同于二十四的寫法所吸引,而且加上自我的分析,讓人明白人物命運背后的歷史根源,正如名言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偶然事件的背后存在必然因素。
黃仁宇在書中闡釋了他的大歷史觀,通過敘述萬歷,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貲的生平,批判明朝制度的腐敗,在財政上不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軍事上由文官集團控制,扶持落后的農業經濟,忽視工商業及科技發展。而作者特別強調地概括為“道德代替法制“,認為這是一切的根源,讓人耳目一新。
作者選擇1587年(既萬歷十五年),我想他所表達的是一種觀點。這雖是平凡的一年,而之后東西方卻走向不同的道路。而要深究中國近代史的百年屈辱史,我想從晚明開始才是最合適的。百年的屈辱史不是清政府所或慈嬉,李鴻章個人能夠承擔的起的。這些十分復雜,也不是我能夠說清楚的。回憶歷史,重在今朝,那么黃仁宇所批判的道德替代法制在如今又怎么樣?對于道德是否是法制的根源,我無法回答,因而只能說點平時的想法。
如今在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方針下,取得了很多的成功,但問題仍然存在,道德與法制的關系是辨證的。光有法制,沒有道德的社會是不行的。比如同性戀在中國的法律上未被禁止,但在中國的道德觀念中是絕對否定的,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誰就要被天下人所笑話。法律沒有禁止的事,不意味著道德上的允許。但如果說有了健全的法制,道德就無用武之地,那也是錯誤的。
中國目前有些法制未得到有效落實,地方政府玩忽職守,民生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只有通過大眾或媒體社會的揭露,事情才能解決。他們又置法律與何地?如官煤案,山西磚窯童工事件,陳良宇事件等。近日廣東的房產杰出人物:中天置業的老總又卷款而逃……都反映出法制的漏洞,而恰在輿論之下,解決問題十分神速,讓人不敢懷疑。
再例如“華為辭職風波“,作為中國電信制造業的老大,是否是為了逃避法制所要求承擔的責任?在市場化個人主義利益的今天,華為的改革又剛好在法制實施的前夜,這是巧合還是挑釁。還是經濟強大就要政治地位。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樣。但逃避了法制,社會的道德譴責是否應加大,使之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然法制的威嚴有何存?因而健全的法制的同時,社會道德建設不容忽視。
當然道德不能代替法制,除了黃仁宇所說的,如今也對。舉個例子:中國歷來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可為何社會上父母告子女不盡贍養義務,子女告父母不盡撫養義務的案例仍然存在,除了道德的譴責,更需要法制的保障。這就是為什么要制定法律了。因為道德根本沒有強制力。道德沒有標準。
沒有法制,依靠道德,社會定大亂。世間不少無視道德的人。
沒有道德,只有法制,社會就不和諧,因為法制的保障需要成本。而道德是廉價的準繩。
或許只有當人生來就高尚,而且在烏托邦的社會中,道德又在人們心中視為法律一樣,那時就可以用道德替代法制,那是完美的,但幾乎有是空想。
謝謝大家!
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2
道德與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兩大車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撐。以法治國,法禮并重是我國區別于其他國家法治思想的一個鮮明之處。
那么,如何善用這兩大車輪而令我們的社會前進得更加快速,這又是一個問題。法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多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有這樣一個農民工,生活在貧窮的小山村,讓他覺得自己就好像一只被關在籠子里的貓,為了家人生活的更加安適,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懷著這樣的無限憧憬他來到城市打工。
有一年,他在一個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他一直抱著美好的愿望,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但是,現實卻總是殘酷的,他從工地上的高臺上掉落,差點跟這個世界s道德與法治演講稿y good bye,由于工友的幫助,他活了下來,卻大病了一場,但是老板卻不給他看病,只是給了幾片感冒藥,多么讓人心寒。在這里,他的工作是又臟又累又危險,常常是幾十個人睡在一間用木板支起來的大通鋪上。但是想到5000元工資,那關系全家人生活的錢,他忍耐著。但是,想不到的是,當他滿懷希望的去領取那應得的工資時,得到的卻只是50元!多么諷刺啊!當初承諾的5000元竟生生的被減少了一百倍。這是什么概念?這意味著他所有的忍耐,所有的辛苦都付諸流水。多次討要,老板卻死賴著不給。他本不是一個野蠻的人,他試圖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結果卻是令人無比失望。不得已,他再次向老板討要工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財大氣粗的老板不但分文不給,反而罵他像條狗,并伙同其家人和下手將他暴打了頓,淳樸善良、備受欺侮的他憤怒之下向工頭舉起了報復的鋼刀,連捅了5人,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然后去公安局投案自首。這個農民工的名字叫王斌余。也許是所有受欺壓農民工的代名詞。
在法律上,他無疑要受到制裁,但是,那一個老板就不該接受審判嗎?在我看來他的行為不僅僅是道德的缺失,也是人性的泯滅!如果,勞動部門和法院及時出面給予協調解決,維護了農民工王斌余的合法權益;如果,那位老板講點道德,知道打工者不容易,將人家干下來的血汗錢及時兌付了;如果,老板當時能向民工說句抱歉的話,承諾何時兌付工錢,也許就不會有被殺的悲劇。看來,人格的道德問題,也能釀出更大的災禍,不守道德,遲早會付出一定代價的。
道德修養若落后于這個時代,那么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同時也將給法律帶來更多的無奈。近年來,我國政府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快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步伐。道之所至,法之所在。所以,為了道德與法制兩大車輪的平衡運轉,社會更加和諧,我代表新一代的青少年,將一直將道德進行下去,使它從一個抽象的名詞變成實實在在的動詞。
謝謝大家!
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3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道德與法治”。
當我還在小時候剛懂事時,爸爸媽媽就經常教我不要做壞事;當我和爸爸媽媽碰到警察時,他們就會嚇唬我:“不要做壞事,否則會被警察抓起來。”那時,我不知道做壞事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做壞事為什么會被警察抓。直到我上學時,我才明白父母對我說的話。這時,除了父母,我的老師也在不停地教育我:“不要做壞事,做壞事是犯法的。”那時,我明白了做壞事的嚴重性,卻不知道什么叫“法”。
法律在我心中,法律在你心中,法律在我們大家心中。我漸漸長大,明白法就是法律,犯法便是觸犯法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增加,閱歷的豐富,我對做壞事和法律這兩個概念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我漸漸明白,做壞事并不是只給警察抓這么簡單,做壞事還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嚴重的后果,害人害己,給別人做壞事,自己也將受到懲罰。
法律,這個熟悉的字眼,勾起了我的回憶。我記得,在我小學一本思想品德課本上就有過一幅關于法律的圖畫:其中一個人說道:“小孩子可以犯法,犯了法也不會被抓。”另一個人就反駁道:“小孩不能犯法,雖然不會被抓,但會進行其他教育。”這幅圖畫令我思緒萬千,我不由得想起我的一個同學說的話:“小孩子可以做壞事,做了壞事也不會干什么。”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同學竟然說出那種話,這真是讓我后怕無窮。所以,我們要做到法律在我們心中。要時時心中有法,知法不犯法,這樣才不會走上犯罪道路,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保障。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便是我們成為方圓的規矩,希望大家都遵守法律,不要知法犯法,鑄就美麗人生。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收錄的道德與法治為主題演講稿三分鐘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與啟發,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站。
上一篇: 社區消防安全隱患排查總結范文3篇 下一篇: 村委會年度工作總結 村委會年度工作總結及明年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