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 (精選5篇)
《大決戰》很多人都喜歡看,這是一部歷史黨史類題材的電視劇,聽很多網友評論看大決戰看得熱血沸騰。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歡迎大家參考。
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一)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后,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并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于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于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于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斗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于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后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二)
“大決戰”三部曲是難能可貴的中國戰爭電影經典巨片,江澤民同志題詞的“大決戰”氣勢恢弘.那雄偉的音樂,那壯闊的場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戰爭的時代,與革命領袖們同呼吸,共命運。毛澤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這次我們觀看的事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影片的戰斗場面也是比較真實的,畫面有大場面,也有局部描寫的小場面。諸多負責人的描寫也很細膩,連粟裕都有方言,顯得影片更加的真實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豐滿,這是影片成功與好看的關鍵。看過是影片后,我們能記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談笑間指揮千軍萬馬的毛澤東、喜歡干預軍隊指揮的蔣介石,謙虛內斂的杜聿明、顧慮多多的林彪,性格直來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氣的粟裕,等等等。看著這些人物,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記得的不只是這些人沒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活靈活現般的鮮活人物。這一方面,就使得電影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淮海戰役我方兵力60萬,敵方兵力80萬,看似敵強我弱,但是我方由543萬支前民工,擔負了各種戰爭物資的運輸和傷員救助轉運工作,為我方連續作戰提供了保障,是戰役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反觀敵方,雖有80萬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隊都計算在內,沒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實際作戰力量也就在50%以內,而我方因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戰能力成倍提高,這敵消我長的結果,就成了120萬對40萬,戰役結果也就成了必然。敵眾我寡,實力懸殊,但這在智慧與勇氣面前卻算不了什么。這不和我們的人生經歷是一樣的嗎?面對那些“不可戰勝”的困難,有些人唯唯諾諾,心甘情愿,奴顏婢膝地跪倒在困難下。可真正的勇者卻先冷靜地想出辦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難的弱點,就像共產黨抓住國民黨的弱點一樣,用聰明的大腦去戰勝它。
當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場戰役,不能完全擺脫看待戰爭的態度。《淮海戰役》是大決戰中的決定性一戰。
淮海戰役作為第二部,也是三大戰役中交戰雙方實力最接近的一次戰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說的。大決戰系列中最大的幾個長鏡頭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個是黃維的18軍行軍,一個是雙堆集圍殲18兵團,兩個長鏡頭都氣勢十足,波瀾壯闊。從細節上說,國公雙方的將領都描寫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種大將風范,黃百韜那種忠誠,杜聿明那種無奈,邱清泉那種跋扈,都非常出色。對于淮海戰役的三個階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于支前民工的描寫也淋漓盡致,表達出了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土地對黨的忠誠。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有幾個鏡頭令我難忘,其中的一個是:老百姓推著獨輪車,運著衣物和糧食,送往前線,可是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時候,不巧,敵軍來了空襲,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們分外悲傷,可是,在第二天,他們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壽帽,穿壽衣,眼含淚珠,可是,臉上卻有著一種堅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們此時此刻一定都想著這樣一件事:不論多苦難也要走下去,趕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送衣送糧,也為死去的家人報仇! 缺點也有,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表現總攻雙堆集傷亡過大,陳毅視察喪葬點一場,煽情有些用力過度,現在看起來有些矯揉造作之感。畢竟雙方都是中國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實都是挺無奈的。另一個就是在道具使用單個,不知為什么,這一集中數次出現了56沖鋒槍的鏡頭,特別是王學圻扮演的三營長還有個手持56沖鋒槍射擊的特寫鏡頭。
電影音樂完美貼合劇情,適時渲染出影片的情緒。影片音樂在風格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表現偉人氣質與胸懷的,舒緩而悠揚的音樂;一種是表現國民黨軍隊慘敗時的,灰色陰沉的音樂;一種是表現解放軍戰場勝利的,激昂振奮的音樂。電影通過這三種主旋律,完美的襯托著劇情,使得影片錦上添花。這也是中國電影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將音樂與劇情緊密結合的電影。隨著劇情的發展和音樂的滲入,我的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不斷的波折,緊張的跟隨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臨其境在那彈片紛飛,斗智斗勇的時代。
我們的勝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們贏來的。而士兵們之所以會為我們如此拼搏,與我們的得民心,愛民,正確的領導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有優秀的人才,有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有著勇敢,積極,剛強,一切人類的優秀品質。勝利得來不易,如今的我們更應該堅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斷地努力學習,開拓進取,以堅定的信心守護我們的新中國。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的一切勝利都來自人民。淮海戰役再次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中國古語說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會辦好。
結合的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堅持的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主線,也將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項工作的首位,這既是對人民做出貢獻的回報,也是換取人民對改革開放事業支持的內在要求,是偉大明智之舉。淮海戰役能有543萬民工,得益于人民對我黨我軍的認同和支持,是因為我黨我軍的政策對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認真的貫徹執行。很難想象,沒有了人民的支持,將會走向何處?前蘇聯的解體,就是警鐘。
我們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貢獻,不要忽視人民的力量。要時時刻刻想到人民,時時處處為了人民,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我黨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為我黨的工作目標和要求,并認真貫徹之。
不由感慨,現在的我們是多么的幸運和幸福,而我們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們來說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參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輩的錚錚鐵骨,用一直向上生長的斗志激勵我們這一代人用不屈不撓的斗志不斷地開創進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輩的高尚品質,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導我們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要為國效力,如今的國家,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國興為榮努力地扶助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趕上發達國家的行列,為先輩的努力畫上完美的句號。
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飽受14年戰爭之苦的中華大地和全國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國,建立聯合政府。
但國民黨蔣介石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想要“獨裁”,發動內戰。此時,國民黨的軍隊全部在西南重慶,要把軍隊運送至全國各戰場,還尚需些時間。
于是,蔣介石想了個辦法,邀請共產黨來重慶談判,一來試試共產黨的誠心,好給共產黨以把柄;二來為備戰拖延時間。
當然從延安來之前,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領導就知道,蔣介石“假和平,真備戰”的陰謀。于是,經再三考慮,為了揭穿國民黨和蔣介石的陰謀,毛澤東同志還是決定前往重慶。離開延安前,已經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讓劉少奇負責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懷抱和平建國期望的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從延安飛抵重慶。此次前來,是應蔣介石“共商國是”之邀,商討和平發展之路。經過兩個月的談判,于十月十日終于簽定《雙十協定》簽訂。此次重慶談判,向全國人民和無黨派人士彰顯了共產黨的和平建國的誠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軍是正義之師。
民 心
大多數描寫解放戰爭的影視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寫了軍事和戰爭,而對這一時期我黨開展的土地改革進行略寫。
但在電視劇《大決戰》中,則詳細寫了東北土改工作隊初到東北時,面臨的艱難局面 。事實上, 紅軍時期,我黨一貫實行“土地革命 ” 方針,在各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 ” ,廣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贏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也在各解放區廣泛地開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為什么土地對于農民那么重要?
幾千年來,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社會的我們,生產方式單一,經濟來源和糧食都是依靠土地,農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國民黨扶持的資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沒有土地的農民,只有打長工,受剝削。
所以,在后來的淮海戰役期間,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前后共有543萬民工,動用擔架20.6萬副,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共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噸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以至于淮海戰役勝利后 ,陳毅陳老總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
軍 事
在軍事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的較量上,我黨和毛浙東等人就沒輸過。
早在,國共談判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時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抽調11萬軍隊和2萬名干部進入東北,并由林彪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作為老工業、重工業基地,有眾多的兵工廠和礦產資源,能提供強大的物資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蘇聯,能方便得到蘇聯援助,所以寸土必爭。因而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最先打響。
自古以來,打仗、打大仗選兵用將至關重要 。 林彪,早在紅軍時期就是紅一軍團軍團長,指揮紅一軍團巧渡金沙江、攻占臘子口、飛渡瀘定橋等戰役。抗日戰爭,任八路軍115師師長,指揮‘‘平型關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而名震四方。選他挑起解放東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來,淮海戰役,由粟裕、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擔任總指揮,也體現了“選兵用將”的高超之處。
最后,百萬雄師渡江戰役、林彪的四野南線大追擊解放兩湖兩廣,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彭德懷一野進軍大西北,陳毅粟裕中原野戰軍揮師福建東南沿海,切斷國民黨退回臺灣后路 ,擊中消滅有生力量。實行大迂回大縱深的作戰方針,無比體現了 黨和毛浙東等人大手筆和非凡的戰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領前進方向的航燈,這個詞其實挺抽象的。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的信仰,為了人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拋頭顱、灑熱血,就是一種共產主義的信仰在支撐,在他們心里頭扎上了根,他們才不懼怕一切。戰場上,隨時面臨著死亡。其實一點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為有了信仰做支撐,無數戰士會像釘子一樣釘在塔山防線上,不會臨陣脫逃
也有了隆化戰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壯舉,為了新中國前進。
尾 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更應該慶幸能親眼目睹這來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無數英勇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站起來的卻是一個強大而可愛的新中國。
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四)
影片開始就是毛澤東同志登上高山看黃河解凍的鏡頭,不得不說導演選的這個鏡頭真是太好了,黃河轟隆隆地解凍,冰塊混合著泥漿傾瀉而下,發出地動山搖般的巨響。這種壯觀的自然景象像極了當時的國內局勢,抗日戰爭勝利,中國面臨著巨變,兩種命運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大角逐,中國的命運宛若浩浩蕩蕩的黃河解凍之水一般,在碰撞、粉碎中前進。
1948年,全國的形勢還不明朗,解放軍與國民黨軍轉入戰略相持階段,雖然解放軍在華北的解放區基本連成一片,但解放軍的實力還是弱于國軍。只有在東北,解放軍已經可與國軍來一場大決戰了,國軍龜縮在長春、沈陽等少數大城市,這對擅長運動戰的解放軍來說很不利。影片在此有了一個大爭論,其實也是歷史上的爭論,那就是是就近打長春,引沈陽之敵來救。還是南下打錦州,掐死敵人南逃退路。林彪持第一種意見,毛澤東等中央軍委持第二種意見。特別佩服林彪的是,在軍委一再要求先打錦州的壓力下,林彪居然敢于拖延南下,執意攻打長春。周恩來的比喻特別形象,攻打長春是抓尾巴的打法,打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打下錦州就控制了北寧線,斷了敵人南逃入關的退路,錦州是關內關外連接的重要樞紐,遠在明朝時期就是扼守山海關的要地,明朝的寧錦防線支撐了百年使滿清不能前進一步。
在軍委的強大壓力下,林彪南下攻打錦州,打錦州重要的是阻擊東西兩側敵人的援軍,西側是來自葫蘆島的援軍,在錦西一帶阻擊,東側是來自沈陽的廖耀湘兵團,在黑山、大虎山一帶阻擊。廖耀湘兵團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蔣介石五大王牌軍有兩大軍在廖耀湘兵團。黑山和大虎山阻擊戰打的最為艱苦,但攻打錦州也一再受挫,攻打錦州拖不得,必須速戰速決,最終經過血戰,解放軍拿下錦州,影片中那個國民黨軍官槍殺話務班女兵的情節令人心生難過,他的那句繳槍不繳女人也成為經典。
在遼沈戰場,名將云集,衛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等都是身經百戰、文韜武略兼備的名將,國民黨最大的敗筆就是蔣介石經常越級指揮,打亂部署,尤其是遼沈戰役中,蔣介石信不過衛立煌,調徐州的杜聿明來東北指揮,給杜安了一個副總指揮的官,架空了衛立煌,蔣介石更是兩度親臨沈陽指揮戰事。東北戰局軍令不出于一人,當廖耀湘救錦州失敗后,蔣介石要求廖兵團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錦州,杜聿明卻認為奪回錦州已經無望,不如退回營口,從海路撤退,至少能保證軍隊還在,衛立煌卻要求廖兵團退守沈陽。在這樣的亂局中,廖耀湘估計要被逼瘋了,他的意見與杜一致,便繼續要求部隊猛攻黑山和大虎山,如能攻克這兩地,便可奪回錦州,若攻不下,便掩護兵團主力南下營口。但事實并沒廖想的那么樂觀,林彪及時把握戰機,放棄攻打葫蘆島的計劃,而是用部隊主力合圍廖兵團。林彪切斷了廖南逃營口的退路,把廖逼的只能向沈陽撤退,在遼西殲滅廖兵團。廖耀湘兵團十幾萬人馬頃刻灰飛煙滅。電影沒有抹黑國軍,而是反應了國軍真實的戰斗力,廖耀湘兵團撤退沈陽的途中還是軍容嚴整,部隊行動整齊劃一,抗日遠征軍的底子就是好,完全不是雜牌軍閥能比的了的。
還有就是電影中的林彪不茍言笑,鎮定自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羅榮桓是潤滑劑,兩相協調,劉亞樓卻是意氣風發,精明干練。與淮海戰役前委中段子滿天飛比起來,東北野戰軍的軍委中可能更壓抑吧,林彪在電影中幾乎沒有過笑,也沒多說過一句廢話。
這種大制作真的是前無古人,不知有沒有來者。影片的長鏡頭比比皆是,反映解放軍沖鋒的鏡頭及廖耀湘兵團行軍的鏡頭簡直是絕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2021年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 (精選5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大學開學典禮校長致辭范文5篇 下一篇: 黨性分析方面存在問題和不足自我剖析(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