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觀后感 長安十二時辰觀后感300字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是描寫唐朝“天保”年間,主要為狼衛襲擊事件掩護下、以“龍波”為實施人、不明勢力幕后推動、張小敬和李必等反恐、多方力量糾纏的一部國產快節奏反恐劇。其情節精彩、演員演技精湛,是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
劇中人物張小敬、李必、何執正、崔器等都有自己的信念,性格特色突出,同時也讓人深深的心生敬佩或者同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縱觀整個劇集,結果卻不是美好的。張小敬周圍人不少都沒了性命,何執正凄慘離去,崔器戰死…大唐也逐步在多年后走向內亂和衰敗。整部劇到了最后,似乎沒有勝利者。劇中各個人物,在其中經歷的多是痛苦,也少有快樂。
我們佩服張小敬、李必等人,但那種命運是我們想要的嗎?
(一)執念與糾纏
我看這部劇的第一感覺,就是每個人都有執念,太糾纏了。
反恐事件是外在的線索,背后是事物原有的矛盾和后來人們的起念。人們的起念是推動緣(原有的關系和矛盾)發展的力量,緣的發展則可能激化或者消除問題。
在這部劇里,各種各樣的信念,引導人們糾纏在一起,上演了這樣一出大戲。矛盾發展愈演愈烈,而不是消除。
長安十二時辰觀后感
我當時想到了網絡上那則“天堂和地獄”的故事:天堂是每個人都拿一個長勺子,相互喂身邊的人;地獄也是每個人都拿一個長勺子,拼命想往自己嘴里送吃的,卻送不到。
合道者親,是一種水到渠成守株待兔的狀態。在合道的心念下,人和人之間的行動少有沖突(糾纏少),自然靠近、聚集,形成一種向好的聚集狀態。
但在十二時辰中,人們的信念與愿望,將人們推拉到一起(強烈的糾纏)。在圣人寵信林九郎、政務日漸廢弛的問題下,何執正謀圖通過陰謀使太子掌權,徐賓希望展現治國才能,蕭規希望復仇。每個人的執念,推動了人和人的糾纏在矛盾的作用下,演化成激烈的斗志和沖突。
(二)執念與不合道
這些執念都有不合道的地方。
姚汝能祖上良相的光環對于姚汝能是前進的動力也是包袱…。但姚能力一般,又不拼命努力。在這種強烈的念頭作用下,做了右相的暗樁。但又不徹底,最后兩邊都不待見。
張小敬的“到長安”、“在長安生活”和“長安百姓”驅使著自己留在長安,也想讓聞染留在長安。
靖安司負責報時的龐靈,為了做個好女婿,配的上右相的女兒,要給右相立功的念頭讓他在靖安司做暗樁,最后事情敗露自殺,失去性命和家庭。
另外一個靖安司官員安主簿的命運,也讓我有些感嘆。安主簿應該是娶了白富美。當時老婆家托了關系安主簿要離開長安。但在召集的鼓聲下,他說了句“這樣就能配得上你了”,然后回到靖安司。當晚在靖安司遇襲中殞命。安主簿當時該不該回去呢?
另外劇中一個很鮮明的人物崔器,在張小敬指出小乙是暗樁,已經被眾人不齒的情況下,讓張小敬承擔自己的因果就好了。但崔器還是在捉拿狼衛的途中拖延時間,導致張小敬被圍,帶來整體的局面繼續拖延。本可殺死狼衛首領的時候,要去武斗,報私仇。最后在蕭規潛入靖安司時在道義的作用下死斗,不選擇預警、組織掩護的方式,最后戰死。
從崔器不合道地方很多的角度去看,崔器本身就是難以在職業道路上升職的。
劇中還有李必、龍波、元載等很多人物。合道的人物卻屈指可數。落魄才子程參是劇中能夠看明白的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最后選擇離開,遠赴西域。
(三)積德、場域與命運
起念和是否合道,當時是我看這部劇的一個角度。另外我想還有場域的角度可以解讀劇中的人物命運——他們的積德、場域與命運。
劇中有個細節,張小敬去地下城之前找到李香香。走之前說,讓小乙把欄桿修一下,免得靠著摔到。可見張小敬經常隨處從細微的地方積德。張小敬對小乙李香香等,關心他人,隨處積德,為他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他辦案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圣人命運變化反映出的內容很有意思。圣人的場域從前依靠英明,在一群理想希望大唐向上的人人心中留下來一定的好印象(也在寵信右相的質疑中逐步衰退)。當前的場域沒有怎么經營,依靠皇位提供。在皇宮內,是太子和右相的爭寵的對象,文武百官圍繞其左右。結果在離開了皇宮時,就失去了場域,被人質疑偷豬,被人追殺。
右相善于經營,但場域內多為吉溫這樣的謀私之徒,勢力強大,但漏也很大(讀書人和民間反對),也成為后來身敗名裂的基礎。這個場域以利益結成,遠沒有張小敬積德所成的場域穩固。
地下城的控制者葛老是皇帝一般的存在,威嚴而有力。葛老有自己的場,但是不是共同體,更多是控制。所以出現被內部人暗算的情況。
《長安十二時辰》以寬廣而又不失細膩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諸多人物的念頭、糾纏和命運,對我來說算是一次很好的反思和學習。
上一篇: 黨史學習教育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2篇 下一篇: 教師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組織生活會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