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記憶觀后感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國家記憶》是一部引起我心靈震撼的書。使我震撼的除去書的內容外,還有書中資料的收集過程。書中所用的五百多張圖,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查出并復制出的23000多中緬印戰場的檔案照片里精選出來的。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家記憶觀后感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通過大歷史、小細節引領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時代潮流、民族命運、大國夢想的沿革,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國1949》將播出1-5集,通過查找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采訪諸多專家、學者和親歷者,節目展現了1949年中國政局的變化、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決策,以及當時的中國國情狀況。
這五集分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進北平》、《從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開國大典》五集,節目通過講述這一時期各個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畫出半個世紀里中華民族為尋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艱辛歷程。
央視將于10月10日起播出《國家記憶》航天專題紀錄片
2021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國已經發射了長征七號火箭和天宮二號 空間實驗室,還將在第四季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這將在全國掀起新一輪關注航天、關注科技創新的熱潮。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十二院)與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以高標準制作了專題紀錄片《國家記憶(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該片共采訪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師孫家棟院士、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神舟5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等24位專家,拍攝了原國防部五院舊址、火箭研制廠、風洞實驗室、錢學森圖書館等10多處現場,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
經過近4個月的緊張工作,順利完成了所有拍攝和制作工作,將于10月10日20:00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
該片共包括5集,分別是《艱難歸國路》、《命運的抉擇》、《長箭趁東風(上)》、《長箭趁東風(下)》和《巡天第一星》。該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和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錢學森帶領航天科技工作者創建中國航天事業和研制兩彈一星工程等重大歷史事件,內容豐富,史實確鑿,畫面震撼,情節感人。該片也是我國今年計劃播出的、唯一一個紀念錢學森與航天事業60周年的專題片。
在同類記錄片中,本專題片實現了多個突破:
1)首次反映了錢學森主動尋求歸國的艱難歷程。錢學森雖然具有優渥的科研生活條件,但是,為了回到新中國,遭受了多重磨難,最后想盡辦法回到祖國。
2)首次展現了系統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錢學森帶領航天人探索出來的系統工程方法;該片反映了航天系統工程產生、發展和應用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全過程。
3)首次披露了許多重要歷史事實,包括蘇聯專家幫助研制東風一號導彈、國家困難時期航天工程下馬之爭、兩次啟動衛星研制工程等。該片在歷史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都達到一個新高度。
該紀錄片在送審時,得到了張文臺上將、錢永剛教授、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專家、北京出版集團和中國航天十二院領導的高度評價。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勛,是共和國永遠的豐碑。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科學界的一代偉人,錢學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還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觀看紀錄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我得以進一步了解錢學森的感人事跡,體悟錢學森精神的內涵。這部紀錄片也喚起了我高中時觀看電影《錢學森》的時留下的記憶,聯系二者的內容,我的心中頗有感觸。
錢學森是一代科學巨人、中華優秀兒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說是高山仰止、大海無邊,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取得像錢學森一樣的成就,但是我們仍應學習他的偉大精神作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為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擁有著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他放棄了美國良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里,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著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著自己回國的信念和執著。回國后,為了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托付的重任,為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為了新中國億萬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堅持著科學研究。他放下了身為天之驕子的些許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他為我國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偉大的另一面。與此同時,他對科學的精神同樣令人欽佩。在回國建設時,他在談及導彈的制造時說過:不能讓導彈帶著任何疑惑上天。他也從不放棄每一次機會,從不放棄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著手再一次的嘗試。科學事業就是需要這樣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為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對待科學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國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弱小到強大,最終成為國際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當今社會信仰缺失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錢學森式的愛國者。錢學森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錢學森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首先就應學習錢學森的愛國精神,如他一樣對祖國充滿熱愛,對工作、生活充滿激情。其次,我們應學習他的奉獻精神,為科學奉獻一生的精神。或許我們此刻還沒到達他無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心中時刻要裝有祖國裝有他人,要為祖國的利益,群眾的利益著想。最后,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就應學習錢學森一絲不茍,艱苦奮斗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貫徹錢學森精神,我們將能夠以端正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進而實現自己理想和價值。
雖然錢學森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但錢學森給予我們的震撼和感動長存心間,滌蕩著我們的心靈;錢學森精神將永垂不倒,激勵著我們無畏前行。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國家記憶》是一部引起我心靈震撼的書。使我震撼的除去書的內容外,還有書中資料的收集過程。書中所用的五百多張圖,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數萬張戰爭影像資料中,查出并復制出的23000多中緬印戰場的檔案照片里精選出來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復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東磐和他的幾個朋友以及四個熱心的、做義工的美國朋友努力外,還與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資料豐富以及工作人員的周到服務分不開的。該書的編者章東磐在書中描述其對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印象時說:盡管我心里做足了準備,第一眼看見美國國家檔案館,仍然嚇了一跳。我放眼望過去,連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沒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壓壓的、遮天蔽日的森林。這座只有六層的檔案館,建在六十公頃森林中間,汪洋大海里的一條船。六十公頃,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九千市畝土地,是馬里蘭大學捐贈給聯邦政府建國家檔案館的。在那里工作的幾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邊,看到的除了樹還是樹,除了藍天還是藍天。
以上是環境,關于服務:按照國家檔案館的規定,你只要根據它的索引填寫索取表格,工作人員會為你整個文件夾,整個紙箱,整個小推車,甚至幾個小推車取來原始檔案供你查閱、摘抄、拍照、掃描。因為不允許帶進館外的紙張和筆,館內備好了專用的紙張和鉛筆,任意取用。潔白的細棉紗手套也是無償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觸摸照片時必須戴,每天要換。那種裝檔案的不銹鋼推車裝滿文件夾,推起來其實是體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員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們到了,幾分鐘又全部推到我們面前,好像我們是領導一樣。沒有一個人來告誡你,每次少要點,省得工作人員麻煩。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時間在安靜的屋子里高聲提醒:還有誰要提交索取卡嗎?時不時工作人員會走到你身邊,輕聲問一句:有什么要幫忙嗎?這是美國的國家檔案館嗎?這是在為遠道而來、毫無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們服務嗎?他們所受的待遇在他們的故鄉是不能想象的。但書中所描述的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雖沒去過美國的國家檔案館,但我去過同在華盛頓的美國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還去過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在那里,進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續或門票。在那里,無論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博物館里,我看到了小學生們在一個個展館里上課。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國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這次我又從這本書里再次印證了我的結論。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國家記憶觀后感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國家記憶觀后感 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后感心得】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年試用期員工轉正述職報告范文簡短5篇 下一篇: 黨史教育組織生活會剖析材料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