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大決戰觀后感
近期,全景展現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電視劇《大決戰》正在央視熱播。該劇以詳實的素材、鮮明的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黨同人民在解放戰爭這一時期同呼吸、共命運,戰勝強大敵人、打下人民江山的歷史場景,讓觀眾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勝利的原因,以及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大決戰觀后感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天的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史為鑒、以史為師,從《大決戰》中汲取前進動力,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樹立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從身先士卒、率隊沖鋒的烈士武雄關,到敢打猛沖、不懼犧牲的小戰士梁世英,再到克服膽小、戰斗不止的炊事員馬慶……解放軍將士為了人民利益,義不容辭,慷慨赴死,用生命詮釋了“跟黨走”的錚錚誓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燈塔,指引前進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事業的引擎,推動目標的達成。歷史已經證明,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更深刻地了解黨,在情感上更強烈地熱愛黨,無論遇到任何的艱難險阻和困難危機,都要不忘初心,在前行中繼承黨的紅色基因、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做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踐行者和維護者。
發揚攻堅克難的堅強作風。原本處于劣勢的中國共產黨能在短短幾年內扭轉戰局,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國民黨軍隊,依靠的除了堅定的理想信念之外,還有解放軍將士們頑強作戰的戰斗風格。新時代新氣象,新時代新作為。黨員干部要學習解放軍將士奮不顧上、迎難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難、斗志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爭做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的一支鐵軍。要從《大決戰》中汲取“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力量,面對挑戰敢于亮劍、身先士卒,面對困境敢于迎難而上、敢打敢拼,對認準的事情、再險再難也要干,對下定決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擔事、敢做事,努力創造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成績。
厚植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為了中國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產黨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不懼個人生死,勇擔責任,力排眾議乘機率團親身赴約國民黨的“鴻門宴”,這便是一名共產黨員踐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實寫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雖少卻了轟轟烈烈為共產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舍生取義,但仍應當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貫徹。黨員干部要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在群眾遇到困難時迎難而上、遇到危機時挺身而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續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在“第二個百年”的“趕考”路上奮勇前行,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覺醒年代》后,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熱播的《大決戰》也落下了帷幕,該劇史詩般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成為近期的熒屏熱點,收視率一路領先。
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在這場關系國家前途、國家命運的大決戰中,人民為什么會選擇共產黨,到底是什么讓共產黨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走向勝利,電視劇《大決戰》給出了答案。
正 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飽受14年戰爭之苦的中華大地和全國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國,建立聯合政府。
但國民黨蔣介石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想要“獨裁”,發動內戰。此時,國民黨的軍隊全部在西南重慶,要把軍隊運送至全國各戰場,還尚需些時間。
于是,蔣介石想了個辦法,邀請共產黨來重慶談判,一來試試共產黨的誠心,好給共產黨以把柄;二來為備戰拖延時間。
當然從延安來之前,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領導就知道,蔣介石“假和平,真備戰”的陰謀。于是,經再三考慮,為了揭穿國民黨和蔣介石的陰謀,毛主席還是決定前往重慶。離開延安前,已經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讓劉少奇負責日常工作。
1945年8月28日,懷抱和平建國期望的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從延安飛抵重慶。此次前來,是應蔣介石“共商國是”之邀,商討和平發展之路。經過兩個月的談判,于十月十日終于簽定《雙十協定》簽訂。此次重慶談判,向全國人民和無黨派人士彰顯了共產黨的和平建國的誠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軍是正義之師。
民 心
大多數描寫解放戰爭的影視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寫了軍事和戰爭,而對這一時期我黨開展的土地改革進行略寫。
但在電視劇《大決戰》中,則詳細寫了東北土改工作隊初到東北時,面臨的艱難局面 。事實上, 紅軍時期,我黨一貫實行“土地革命 ” 方針,在各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 ” ,廣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贏得了民心 。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也在各解放區廣泛地開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為什么土地對于農民那么重要?
幾千年來,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社會的我們,生產方式單一,經濟來源和糧食都是依靠土地,農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 。而國民黨扶持的資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沒有土地的農民,只有打長工,受剝削。
所以,在后來的淮海戰役期間,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前后共有543萬民工,動用擔架20.6萬副,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共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噸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以至于淮海戰役勝利后 ,陳毅陳老總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
軍 事
在軍事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的較量上,我黨和毛浙東等領導人就沒輸過。
早在,國共談判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就及時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抽調11萬軍隊和2萬名干部進入東北,并由林彪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作為老工業、重工業基地,有眾多的兵工廠和礦產資源,能提供強大的物資保障和武器支援。又背靠蘇聯,能方便得到蘇聯援助,所以寸土必爭。因而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最先打響。
自古以來,打仗、打大仗選兵用將至關重要 。 林彪,早在紅軍時期就是紅一軍團軍團長,指揮紅一軍團巧渡金沙江、攻占臘子口、飛渡瀘定橋等戰役??谷諔馉?,任八路軍115師師長,指揮‘‘平型關大捷”,打破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而名震四方。選他挑起解放東北的大梁,情理之中。
后來,淮海戰役,由粟裕、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擔任總指揮,也體現了“選兵用將”的高超之處。
最后,百萬雄師渡江戰役、林彪的四野南線大追擊解放兩湖兩廣,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彭德懷一野進軍大西北,陳毅粟裕中原野戰軍揮師福建東南沿海,切斷國民黨退回臺灣后路 ,擊中消滅有生力量。實行大迂回大縱深的作戰方針,無比體現了 黨和毛浙東等領導人大手筆和非凡的戰略眼光。
信 仰
信仰,是引領前進方向的航燈,這個詞其實挺抽象的。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的信仰,為了人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全民族的解放,甘于拋頭顱、灑熱血,就是一種共產主義的信仰在支撐,在他們心里頭扎上了根,他們才不懼怕一切。戰場上,隨時面臨著死亡。其實一點不怕死是假的。
也正是因為有了信仰做支撐,無數戰士會像釘子一樣釘在塔山防線上,不會臨陣脫逃
也有了隆化戰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壯舉,為了新中國前進。
尾 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更應該慶幸能親眼目睹這來自不易的和平 。
倒下的是無數英勇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站起來的卻是一個強大而可愛的新中國。
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后,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并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于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于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于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斗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于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后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大決戰觀后感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黨員看大決戰心得感悟 大決戰觀后感】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學習關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要指示精神體會三篇 下一篇: 監獄警察工作體會和感悟 監獄警察心得體會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