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時個人事跡
余英時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
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生于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當代歷史學家、漢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1950-1955年,就讀于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為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生。1956-1961年,就讀于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首屆漢學獎。
余英時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開創性研究,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數十種,包括《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等。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消息,2021年8月1日,余英時于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年91歲 。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20日由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公布最受關注的漢學獎得主。史學泰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余英時獲此殊榮。據了解,余英時是我省潛山縣官莊鎮金城村人,在家鄉度過了九年的難忘時光。其故居還完好保存,目前已修繕一新。
今年84歲的余英時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接受西方學術洗禮,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44歲時當選臺“中研院”院士。他早期以英文著書并在美國嶄露頭角,中年以后為讓東方讀者也能理解,改用中文,60年間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多篇,許多理論至今仍為學術界稱道,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之一。
臺灣唐獎6月21日公布完第一屆的獲獎名單。永續發展獎的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1987年她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布倫特蘭報告”,首次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因而被稱為永續發展的教母。生技醫藥獎則由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斯·埃里森博士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博士共同獲得。法治獎頒給了南非的奧比·薩克斯,他早年致力于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并因此遭到種族主義當局的暗殺而致殘,后來他參與南非新憲法的起草。漢學獎的得主是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
唐獎是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捐資設立的,共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四大領域的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由中外學術權威共同評選,旨在以華人的視角,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和新課題,并以此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被期待成為“東方諾貝爾獎”。各獎項獎金都為5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38萬元人民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
中國“士”的典型
唐獎評選中尤受矚目的是漢學獎。“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本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并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唐獎第一屆漢學獎頒發給余英時教授的獎詞稱: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余先生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尊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芝加哥大學的余國藩教授稱:“余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林毓生與余英時是老朋友。在林毓生看來,在當代歷史界沒有人的成就能超過余英時,他天資非常高,但光有天資還不行,他還非常注重細節,并且堅持了幾十年。“余先生做研究,可以幾天幾夜幾乎不睡覺,他今年84歲了,仍是如此”。
余英時先后任教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培養了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表示,余英時最偉大之處,在于很會抓學術史上的重要議題,每每提出一個說法,都能在學界激蕩出火花,影響不只局限于史學界,甚至擴及人類學、社會科學界。
“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余英時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里面。20世紀的史學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斷代清晰,“很少人會跨越時代,但余先生從上古到民國都有研究,我們常開玩笑地說,他對事情、史實的論斷,都有好幾千年的歷史背景在里面”。
在得獎后,余英時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之有愧”。他說:“漢學獎不是專門給中國人的,是給研究中國的學者,還有其他三個同樣重要的獎項,都是很新的,這是全球化的一種動向。”
2006年,余英時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在60年間,余英時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余篇。今年1月出版了《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其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禮壞樂崩帶來百家爭鳴
時代周報:你在《論天人之際》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軸心突破時代中政治背景的問題。
余英時:書中的政治背景基本上談的是周公在周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什么孔子要夢周公,為什么他強調自己繼承周公的思想,原因就在這里。要想取得天命,必須靠人的努力。你給老百姓好的生活,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支持你,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個很大的突破。但這個突破還沒有到“軸心突破”,因為它還是在天命的范圍之內。這是第一點。第二,它談的還是以王朝為中心,到孔子才脫離以王朝為中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就跟天命發生關系了。孔子只有幾個地方談到天命,都是講他個人與天的關系的,“知我者其天乎”之類。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周公在這個意義上也很重要,他本身就有很多巫的行為,日本人也講過,有的人根本就稱他為“大巫”。近代章太炎還說漢朝的董仲舒也是“大巫”。所以我并不是用巫來罵人,只是說一種事實的變化,思想史的根源上可以追溯到巫,基本上修改了原來對巫的看法。我認為當時存在著一個巫集團,有可以和天溝通的技能,所以人王(“天子”)任用他們,但其實他們本身沒有資格和天溝通,他們是奉人王之命,才能和天溝通的。上古王朝相信巫能夠為它取得天的支持,很多甲骨文的記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著名史學家余英時逝世 著名史學家余英個人事跡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建國72周年演講稿 2021建國七十二周年國慶節演講稿 下一篇: 2021第24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