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征文 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
2021年,我們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把赤誠之心奉獻給黨,永遠跟黨走,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征文 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篇一
【合唱經典歌 奮斗新時代】
有一首歌,它誕生于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從北京房山霞云嶺飛向神州大地;它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被人們邊傳唱邊修改,一直傳唱到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今天,歷久彌新、經久不衰,它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人民的心聲,更是歷史的昭示!奮進新時代,共圓中國夢,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接續唱響這首經典之歌,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涓滴之力匯聚磅礴偉力,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目標勇毅前行。
共產黨員要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誠如歌中所唱,“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從南湖的紅船出發,中國共產黨從幾十人的黨發展壯大成為擁有9100萬黨員的世界大黨,其奧秘就在于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神圣使命。不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熱火朝天的改革開放年代,還是日新月異、勇毅創新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責任,勇敢地扛在肩上。奮斗新時代,開創新征程,每位共產黨員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論年紀大小,不論崗位高低,時刻保持黨員先進性和政治本色,對得起人民的信任與重托,以先鋒行動讓黨員旗幟飄揚在人民群眾的心間。
廣大群眾要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堅定不移跟黨走。正如歌中所唱,“它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它領導中國走向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秉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即便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依然帶領人民實現了“十三五”、脫貧攻堅戰的圓滿收官,領航中國號巨輪駛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奮斗新時代,開創新征程,廣大群眾要接續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堅信在黨的領導下,明天的日子會更加紅火,自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會更加驕人,偉大的中國人民會上下同欲、共克時艱,以無窮的智慧與力量創造一個個新的人間奇跡。
青少年要接續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奮斗新時代,跑好新征程,需要全社會共同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幫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銘刻于心,化作報效祖國之志、刻苦學習之行。需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扎實上好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體系有機結合,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讓這首經典之歌飛駐每個青少年的心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這首經典之歌在中華大地世世代代傳唱下去!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篇二
【“黨味”十足 “滿滿”溢香】
近期,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有關情況,回顧中國共產黨同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滿懷信心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各族人們同聲歌唱,頌歌獻給那偉大的黨。各族人民齊聲歡呼,祝愿親愛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廣大組工干部要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慶祝活動中來,從奮斗的歷程中感悟“信仰”、在情感的共鳴中叩響“初心”、在精神的傳承中賡續“榮光”,讓“黨味”的香氣升起來,久久飄揚。
回首百年“初心路”,在艱苦奮斗的經歷中體悟“黨味”。“風飄飄兮旗幟舞,鼓聲陣陣兮動人心”。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已經走過了100年的風雨歷程,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每一次的奮起、每一回的反擊、每一步的堅持,都生動詮釋著初心責任,都用情書寫著使命答卷。慶祝活動將全面、系統、生動、立體地展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廣大組工干部要從黨的非凡征程中找尋“初心”、堅定“信仰”,讓鐫刻在歷史卷宗上的文字鼓舞內心,讓回蕩在時間長河上的誓言引起共鳴,讓流淌在紅色血液里的基因激勵奮進,從艱苦奮斗的經歷中體悟“黨味”、砥礪“初心”。
學習看齊“老黨員”,在光榮密碼的解讀中蘊濃“黨味”。“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革命精神血脈永續”。在百年華誕的慶祝活動上,還將以中共中央名義,授予“七一勛章”和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這是對奉獻者的認可和致敬,也是對老黨員的關懷和激勵。走過百年征程,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和奮勇拼搏,才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革命先烈用生命捍衛河山,在改革發展的進程里,先鋒標兵用奉獻將人民利益“置頂”,他們是榜樣、是旗幟,是后代緊緊追隨的閃耀“光芒”。廣大組工干部要學習看齊“老黨員”,感悟“光榮”背后的付出、堅持和奉獻,不斷磨練黨性修養、用情傳承榜樣精神,爭取作出新貢獻、創造新輝煌,在光榮密碼的解讀中蘊濃“黨味”、點燃“斗志”。
奮力實現“大遠景”,在惜時如金的拼搏中綻放“黨味”。“百尺竿頭思更進,不待揚鞭自奮蹄”。通過慶祝活動和宣傳教育,不僅將回顧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細數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更能激勵全國人民獲得“永遠跟黨走”的前行力量,點燃廣大干部奮勇拼搏的昂揚氣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路向前的腳步從未停下,在奮斗中,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如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廣大組工干部更當以慶祝建黨百年為“沖鋒號角”,用心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增強勇氣、堅定信心、找準方向、擔起使命,在惜時如金的拼搏中綻放“黨味”,迎來“夢圓”。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篇三
【追夢路上永遠跟黨走】
中央組織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059.4萬名,比上年凈增103.0萬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堅定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團結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把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美好現實。
“兩個先鋒隊、三個代表”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個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大黨,只有自身過硬,才能挑起擔子、肩負起使命。在人民眼中,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在各種考驗中,老百姓會看到共產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共產黨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更多的分子靠近黨組織,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截至2018年底,全國入黨申請人1922.6萬名,入黨積極分子918.5萬名。
非凡的初心和使命,引領中國共產黨人英勇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共產黨人堅守著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的忠貞使命,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引領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大向強,創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牢記初心和使命,推進自我革命,以飽滿的奮斗精神,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為民情懷,將國家的夢想、民族的向往、億萬人民的期盼緊緊融為一體,書寫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篇章。
嚴格發展程序,增強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精雕細琢始得玉,千錘百煉方成鋼。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于培養造就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目前黨員隊伍不斷擴大,各級黨組織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發現各類人才,積極培養積極分子、發展壯大黨員隊伍和后備力量,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通過嚴格發展程序,突出政治標準,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入黨的有1274.2萬名。發展黨員更傾向基層一線和專業技術人員,在生產、工作一線發展黨員108.0萬名。2018年共發展黨員205.5萬名。黨員隊伍質量不斷提升、數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化。基層組織不斷“強筋壯骨”,使基層組織日益煥發出新活力。
回首100年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部奮斗史。今天,我們整裝再出發,要牢記奮斗的初心,高擎奮進的大旗,唱響奉獻的高歌,踏上追夢的路,擔當作為、真抓實干,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做到黨組織履職盡責、發揮核心作用,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發揮表率作用,廣大黨員以身作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篇四
【以“影”為鑒 守正篤實】
影片《橫空出世》講述了面對蘇聯專家撤走,在我國科技手段落后、物質極度匱乏、三年自然災害的背景下,將軍馮石和科學家陸光達帶領科研部隊在西北荒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完成我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故事。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愿在種花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群懷揣崇高理想的“無名”男兒偏居一隅,靜心研究,終其一生,在內無經驗、外斷支援的艱苦條件下,朝著共同的目標奮勇前行。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以“影”為鑒、以“影”為師,做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黨員干部當有組織觀念,聽黨話、跟黨走。接到研制原子彈的命令后,雖然軍人出身的馮石對原子彈一竅不通,但是他堅決服從上級命令,毅然決然地走向荒漠,隱姓埋名,只為祖國更加強大。他們聽黨話、跟黨走,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服從組織,是黨的組織紀律,是黨員最基本的品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面對各種風險與挑戰,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牢記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和使命擔當,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黨的立場,做到對黨忠誠,聽黨話、跟黨走,無條件地服從組織的安排,堅決地執行組織作出的決定,把黨員的先進性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充分履職盡責。
黨員干部當有規矩理念,守紀律、遵章程。科研部隊到達戈壁灘后,斗風沙,抗嚴寒,啃咸菜,喝鹽水,硬生生在羅布泊修筑出了研制原子彈使用的各類試驗建筑。然而,科學家陸光達到達后,為了保證鋼筋不被腐蝕,堅持原則,全部拆除使用鹽堿水修筑的建筑。研制原子彈如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亦是如此。只有樹立良好的規矩意識,才能識大體、懂分寸、明尺度。黨員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遵循組織程序,服從組織決定,自覺在守紀律、講規矩上當表率,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名黨員干部的政治擔當與政治本色。
黨員干部當有艱苦信念,能吃苦、甘寂寞。原子彈的計算數據龐大,而我國計算機只有一臺,現實的窘境擺在眼前。但是,參與人員們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日夜交替不停歇,互相輪流換崗,只用了兩年時間,硬是用算盤把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算了出來。艱苦奮斗,是一種作風,更是一種精神。黨員干部面對各類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只有切實發揚能吃苦、甘寂寞的工作作風,才能立足長效,推進各項事業長遠發展。黨員干部要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以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做到面對挑戰不回避、面對挫折不畏縮、面對問題不推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勇擔當,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注定充滿荊棘坎坷。在新的歷史征程中,黨員干部要以“影”為鑒,充分發揚影片《橫空出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勠力同心、奮勇前行,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征文篇五
【聽黨的話 永遠跟黨走】
我出生在一個礦工家庭,一家三代都在煤礦謀生,從小到大聽到長輩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共產黨解放了咱們國家,哪有現在的好日子,一定要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
1971年,我16歲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大峪二小當教師。上班前幾天姥姥和媽媽一直在囑咐我,好好聽學校領導的話,努力工作,多向老教師學習。
我牢記著姥姥、媽媽的話,早來晚走,踏踏實實做好教學工作和領導交給的其它工作。
18歲那年,我覺得自己成人了,應當為黨做出更積極的貢獻,就向黨支部遞交了人生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在黨支部的關心指導下,我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在教學、學軍、學農各項活動中走在前面,很快就擔任了年級組長。
1976年,我被推薦到北京師范學院(現首師大)中文系學習。無論是當教師,還是當學生,身份變了但我的入黨愿望沒有變。入學不久,我就向系黨支部提遞交了人生第二份入黨申請書,并堅持定期寫思想匯報。在黨員同學的帶領下,我努力學習,擔任了主課《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課代表。
1981年我調到區環衛局,遞交了人生第三份入黨申請書。經過十幾年的努力,1984年12月,我終于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心情非常激動。暗暗下定決心,一輩子都要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幾十年來,無論領導安排什么工作,我都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曾獲北京市環衛系統優秀信息員、門頭溝區信訪工作先進個人、區市政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退休后,自己依然初心不變,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自覺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如,前幾年在朋友、同學的微信群里,發現有人經常轉發一些對黨、對社會不滿及低俗的信息,就積極發聲批評制止,并及時轉發正面的信息,在微信群里發揮正能量。
2013年,我參加了門頭溝老干部宣講團,每年都要深入鄉村、社區、學校、部隊宣講門頭溝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變化,宣講門頭溝“四個一”精神,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雖然我已經60多歲了,但仍然是那句話:生命不息,初心不變,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征文 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2021入黨積極分子培養人考察意見范文精選(4篇) 下一篇: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2021年的500字 2021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