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
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下面是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的內容,歡迎閱讀。
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與魂,紅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色,紅色文化則是當代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和精神主體。紅色文化主要由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凝聚積累形成了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又領導人民在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充滿活力且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并發展了紅色文化的內涵。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若能很好地加以開發利用,將會使其在統一戰線思想宣傳工作更大限度地發揮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從而聚人心,成合力,實現最廣泛的團結。
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多元思想意識并存,人們的思想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部分人的政治思想水平出現滑坡,就連一些黨員同志的理想信念也發生動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沖擊,價值觀念開始偏離主流意識,如此現實背景下,統一戰線宣傳思想工作面臨新挑戰和新任務。又加之,黨和國家對統一戰線思想宣傳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對統一戰線思想宣傳予以更大的期望,因此,必須在內容、載體乃至方式等方面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才能更好地做好此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當地紅色文化正是一個可供利用且鮮活生動的珍貴素材。因為紅色文化包含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革命智慧,承載中國共產黨為民宗旨、黨性觀念和優良作風的正能量,對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
在統一戰線宣傳思想中融入紅色文化,能使廣大黨外人士受到熏陶,引領他們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塑造高尚思想品德,樹立崇高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不僅有效地發揮出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中應有的時代價值,而且還不失為創新傳承紅色文化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既實現了在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了政治站位,同時又體現出紅色基因與統一戰線工作的深度契合。
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2
陽和啟蟄,品物皆春。實地參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我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探訪學習機會,重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重溫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參觀茨坪毛澤東舊居,所見所聞,感人肺腑。這是一次思想“吸氧”、是一次精神“補鈣”,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體驗,認真思考,體會如下:
端正一種價值追求:堅定為國奉獻的職業操守
通過游覽學習,我對井岡山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及其在黨的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翻閱井岡山的歷史,觸摸到的是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紅色江山血染成就,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紅軍將士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上戰場。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據史料記載:當年紅軍進行改編的“三灣”,一個幾百人的小村莊,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就達一百六十多人;一個4萬多人的寧岡小縣,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三千多人……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革命前輩不懼生死、勇往直前?走進圣地尋根,我們仿佛依稀聽到一代偉人當年在楓樹坪那棵千年老楓樹下的訓話:“我毛澤東干革命,圖的是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精神穿越時空,歷史光耀現實。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仰從來都是我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正是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才有今天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向“中國夢”奮進的時代征程中,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逐漸超出傳統領土、領海、領空范圍,不斷向海洋、太空、電磁、網絡空間拓展,作為我們年輕一代還能不能像革命前輩那樣,為國家和人民利益不惜流血犧牲呢?
強化一種使命擔當:保持聞戰則喜的戰斗熱情
翻開毛主席寫下的《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思想的光芒穿透時空。其中當年毛澤東對新入黨積極分子提出這樣一條要求:“有犧牲精神,能積極工作。”從那時起,不怕犧牲、英勇頑強、聞戰則喜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精神氣質。無論是戰爭年代的沖鋒陷陣,還是長征途中的轉戰南北;共產黨員總是聞令而動、聞戰則喜,在生死考驗面前交上合格答卷、創造榮譽輝煌。今天,當曾經的硝煙漸行漸遠,讓我們模糊了戰爭年代的血雨腥風;當相對和平的歲月慢慢拉長,讓我們淡忘了革命先輩的艱難困苦。備戰方能迎戰,能戰才能止戰。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當時刻不忘革命先輩的遺志,始終保持頑強的戰斗精神,對待工作滿懷斗志,將一切力量集中到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當中去,做立場堅定、政治合格的共產黨員。
傳承一種紅色信仰:錘煉敢打必勝的剛烈血性
聆聽戰斗故事、重訪戰場遺址、拜訪革命前輩,答案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在大家的腦海里:紅軍將士身上有著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正是憑借這股氣,紅軍才能一次次“風卷紅旗過大關”。“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爭這就是不講理,你越是不怕死,就越能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消滅敵人。”革命前輩的諄諄教導,透露出亙古不變的勝戰規律:將士有血性,戰場有勝算。我軍自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組建以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國內外敵人,面對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能夠創造一個個以劣勝優的戰爭奇跡,離不開身體時流淌的血性之氣。氣壯山河的革命史,值得反復品讀;革命前輩的英雄氣,必須始終傳承。井岡山革命先輩的信仰之光深深地燃燒在我心里,無論時光流逝,絕不會輕易撲滅。
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3
攝影師穿梭冰河、凍原,追尋極地的風景;畫家穿越山谷、溪流,追尋四季的變化;落葉歸根,追尋的是心中那個家。生命恰是如此,聚散離和,奔波遷徙,總歸是為了追尋心中的一抹光。走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上,那抹光是指引前行的方向,是支撐前行的信念,是鼓動前進的動力,是一個人的支柱與靈魂。
人無魂則不立,一個人不能沒有人生的脊梁。而由活生生的中國革命歷史凝結而成的紅色文化正是我們共產黨人靈魂中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尋的光。
追尋,是為了時刻銘記。“青山綠水長留身前浩氣,蒼松翠柏告慰逝后英靈”,許多紀念碑傲然聳立青山環繞之間。每每瞻仰那共產黨人用靈魂鑄造的不朽豐碑,都能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是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經歷過刻骨銘心,我們又怎能不銘記?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痛,牢記過去的傷痕與苦難,才能不重蹈歷史的覆轍。享受著冰冷墓碑換來的陽光與安寧,我們又怎能不思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是黨員的一種黨性修為,更是人性的一大美德。追尋紅色記憶,感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英烈,才能珍惜現在,不斷成長。那段崢嶸歲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感受、去領悟,去永遠銘記。
追尋,是為了永不迷路。時至今日,每次沿著先烈的足跡重走革命征途,也依舊能從路隘、林深、苔滑的景致中體驗當年那棲風宿雨、關山阻隔的艱難困苦。參觀革命紀念館,銹跡斑斑的文物沉淀著歲月的痕跡,時代的滄桑感依舊能一下拉近我們和歷史的距離。在這樣艱苦的歲月中,先輩們正是秉持忠誠、堅守信念,才能迸發出巨大智慧和無窮勇氣,迎難而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血雨腥風的戰爭已成為歷史,但我們要繼續創造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最堅實的基礎仍然是永遠的忠誠和堅定的信仰。對于每一位共產黨員來說,追尋紅色足跡,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才能在喧囂中、在紛雜中不迷失前進的方向。
追尋,是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我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近。但事業發展永無止境,離理想越近,我們越需要不斷突破的不竭動力。李大釗、瞿秋白……一個個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革命先烈,他們英勇抗爭、奮發作為、為民務實的“紅色氣質”,正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進步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最好的教科書,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追尋紅色精神,在與先輩的靈魂交流中繼承他們偉岸身軀上強烈的意志、剛正不阿的正氣、堅韌不拔的品格、一心為民的情懷,我們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追尋,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雖然硝煙彌漫的年代已經遠去,一些革命舊址也早已破舊、坍塌,但滄海桑田不能湮滅先輩開創的紅色偉業,不能掩蓋先輩璀璨奪目的革命精神。任時光荏苒,那紅色故事仍將傳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仍要不懈追尋寶貴的革命文化,讓紅色記憶深深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讓紅色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凝聚起全民族的奮進力量!讓歷史照進現實,才能讓盛世萬古流芳!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講英雄故事,學革命先烈,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站。
上一篇: 鐵心向黨的紅色傳人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下一篇: 中高風險地區防控措施新 對中高風險區域疫情防控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