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觀看血戰長津湖電影觀后感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觀看血戰長津湖電影觀后感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的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
志愿軍1950年10月19日入朝,一共打了五次戰役:
五次戰役中二次戰役最重要、最輝煌。因為正是因為二次戰役才把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后面三次戰役是在三八線附近的拉鋸戰,雖然也激烈,但是二次戰役基本上奠定了戰爭的態勢。二次戰役使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被撤換,從此美國人才真正認識到中國軍隊。拼盡全力與志愿軍作戰。
二次戰役是分兩個戰場,東線和西線。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談一下我軍在東線損失的嚴重性。二次戰役東線是由9兵團打的,一共三個軍,20、26、27軍(12個師)。但是他們并沒有參加一次戰役,是在二次戰役前調入朝鮮進入東線戰場的,打完二次戰役就失去作戰能力了(15萬人,減員5萬多)。而西線作戰的十三兵團(轄38、39、40、42、50、66,炮兵三個師),是第一個進入朝鮮的部隊,打完第一戰役,第二戰役,接著又馬不停蹄的打第三戰役,沒有一個師調回休整。九兵團打完第二戰役,毛主席、彭德懷只能叫宋時輪率九兵團回國休整,不是前線不要人,(又緊急調入19兵團和3兵團),而是九兵團已經傷了元氣了,不能再打了。九兵團是主席欽點入朝的部隊,是華野三野的主力,解放戰爭初期魯南決戰消滅74師,就是九兵團的部隊。后來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都是他們打的,多是山東蘇北解放區的子弟兵,忠勇善戰,是中央準備拿來打臺灣的主力部隊,何至一戰就打趴下了?(五個月后又重返前線,參加第四、五次戰役)。毛主席派陳毅去看望宋時輪(陳是宋的老上級),宋時輪傷心之至,痛哭流涕,要求辭職。他是為死傷那么多戰士而傷心。可見東線戰場的慘烈。
而美軍方面,光陸戰一師參加長津湖戰役的共2.4萬人,非戰斗減員就達7313名(也近三分之一,打完此戰,陸一師也休整了三個多月才恢復元氣),加上參加長津湖戰役的美七師,在長津湖參戰的美十軍減員1萬多人,這里還不算戰斗傷亡的人員。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一場什么戰斗。
為什么會是這么慘烈呢?是長津湖畔凜冽的寒風、是東海岸突降的大雪、是蓋馬高原零下40度的低溫,那是一個50年不遇的寒冬。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于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后注入鴨綠江。
美軍在東線長津湖參戰的是第十軍的陸戰1師和美步兵第七師。美軍陸戰隊一向以精銳著稱,是總統可以直接調動的部隊。一向都是打先鋒,打硬戰,二戰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后來的伊拉克戰場都是以主力先鋒出現,戰功卓著,裝備精良(步、炮、裝甲、工兵,陸戰裝備一應俱全。說是一個師,相當于一個軍的建制)。
這樣一支部隊,在當時已經十分現代化的美軍御寒裝備是十分充分的。長津湖的美軍其實不只是有重型的坦克、火炮,美軍的士兵還有全套的冬季裝備,包括防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櫗、皮靴和鴨絨睡袋,他們的野戰口糧有肉和豆制成的熟食罐頭,甚至有奶制品、蔬菜、水果罐頭供應。美軍所有連隊都裝備有棉賬篷,還有取暖的火爐,而他們還是依然抱怨朝鮮的天氣實在是太糟糕了。就這樣還有大量凍壞雙腿、雙手、凍傷耳鼻而不能參加戰斗的人員需要后撤。在柳潭里陸一師的五、七團向外撤的時候,還有不少士兵的下身凍在雪里,需要用鐵鍬、挖土機把他們挖出來,硬邦邦的把他們抬到車上。
可見嚴寒對美軍這樣一直裝備精良的部隊危害有多大!
但是,對九兵團來說那個危害簡直就是無法形容的大。九兵團中央原準備作為打臺灣的主力,在上海、福建一線進行渡海作戰訓練,完全是南方溫暖地區裝備,冬裝就是薄夾襖,沒有棉帽、棉鞋。中央欲調九兵團作為第二批入朝部隊,本來想在山東、沈陽休整換裝。第一次戰役打完,馬上要進入第二次戰役階段。中央和志司發現,美軍犯了兵家大忌,東西兩路齊頭并進,互為獨立,意欲在鴨綠江邊會和,麥克阿瑟并沒有在意第一次戰役的遭遇戰,號召兩軍急進,飲馬鴨綠江,復活節前回東京過節。我軍主力十三兵團主要在西線,中央和志司也意欲在西線打一個大的殲滅戰。因此必須有大部隊開進東線,阻擊殲滅東線之敵。于是急調九兵團迅速入朝。九兵團正坐在向北開進的火車上,在山海關火車站接到總參命令,所有火車避讓九兵團的軍列直開朝鮮邊境,九兵團人員一律不許下車。到沈陽,停車的時候,東北兵站的同志看到穿著這么薄的衣服要入朝作戰,在火車邊走邊開的情況下趕緊往車上扔冬裝,甚至脫下自己的冬衣扔給車上。因此九兵團的戰士也只有極少數的同志換上冬裝。就這樣九兵團的大部分戰士穿著薄衣(有的甚至是夏裝)、軍膠鞋、單棉帽(甚至單軍帽),義無反顧,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直奔長津湖。
美軍空中優勢,為了隱蔽前進,部隊白天無法行動,只能在雪夜急行軍,每個班只有兩床棉被,只能墊在雪地上休息,部隊打響前,有近9天沒有吃上一頓熱飯、飽飯,多數戰士只帶著一兩個洋芋就奔向戰場,行軍的第一天,就有700人凍傷,到長津湖戰場9兵團已經近1萬人不同程度的凍傷。長津湖地區是北朝鮮的高原地區,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傳統的西部利亞寒流侵襲地帶,當年又是50年不遇的嚴冬,是極度苦寒地區。九兵團剛從溫暖的江浙地區,穿著如此單薄的軍衣進入這么苦寒的地帶,又沒有任何后勤保障。可以想象,全體官兵在這種狀況下急行軍,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艱苦卓絕。
二次戰役美軍開辟了兩個戰場,西線由沃克率領的第八集團軍(轄第九軍,和精銳騎1師)在清川江一帶向北推進,東線由阿爾蒙德率領的第十軍(轄陸戰1師、美七師)從元山出發直奔長津湖。有意思的是麥克阿瑟對這個第十軍挺青睞。仁川登陸就是用十軍。二次戰役前,他又想來個元山登陸。把第十軍用船從仁川繞一大圈,拉到元山港。
因此東西線戰場互不領導、互不協調,齊頭并進,中間隔著八十到一百公里的崇山峻嶺。到11月底十三兵團已悄悄把西線美軍包圍在德川、三所里、博川一帶。二次戰役開始后,西線雖然也很艱苦,但是非常痛快,一個勝戰接著一個勝戰,特別是在三所里,38軍與美精銳騎一師展開生死較量,重創騎一師,并阻礙了美軍的南撤。彭德懷電報嘉獎稱“38軍萬歲!”,毛主席知道后把38軍叫做萬歲軍,流傳至全軍。
東線戰場九兵團也包圍了新興里、下碣隅里、柳潭里的敵人,準備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戰役剛開始的時候東線美軍司令阿爾蒙德仍然認為志愿軍只是小股阻擊部隊,命令以下碣隅里為前進基地,從新興里、柳潭里向北、繼續向北分進合擊。
新興里守衛著美七師的一個團,第31團,“北極熊”團。27軍經過反復爭奪,全殲了31團,擊斃團長麥克勞恩上校,他的繼任者費恩也被擊斃,團旗被繳獲。這是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成建制殲滅的美軍一個團。
31團團旗。
新興里陷落,31團被以后,阿爾蒙德看大勢不好,如夢方醒,意識到有可能被志愿軍各個擊破,下了一個全世界都震驚的命令:“向南進攻!”,命令他的所有部隊才開始向下碣隅里收縮(美十軍和陸戰一師指揮所在下碣隅里,也是南撤的必經之道),準備集中起來南撤。
因為陸戰一師的兩個主力團(五團和七團)還在柳潭里呢。外圍還有美七師、南韓等部隊。如果讓敵人收縮、合并,集中到下碣隅里后再后撤,那這個仗就難打了。美國人在最后逃命的時候是聰明的。兵團也意識到這點,一方面調預備隊26軍急速向南截斷敵軍退路(過五老里,退回咸興、興南的道路),27軍死死圍住下碣隅里的敵人;一方面要求20軍堵住柳潭里向下碣隅里撤退的美軍。
在下碣隅里的戰斗中,為阻止敵人接應柳潭里回撤的部隊,第58師第172團第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1個排扼守下碣隅里東南角的1071.1高地,連續打退美軍8次進攻。在僅剩一人的情況下,負傷的楊根思抱起炸藥包,沖入敵群,與敵同歸于盡,保住了陣地。這是志愿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只有兩位,另一位黃繼光)。遲滯了下碣隅里的美軍對柳潭里的接應。
在另一方面,在從柳潭里到下碣隅里22公里的所有大路小路,志愿軍層層布防阻止柳潭里的美軍陸戰一師回撤下碣隅里。但是,最后還是讓美軍陸戰一師的五團、六團花了79個小時終于撤回了下碣隅里。這樣的結果兵團的各級領導是不滿意的,怎么能讓敵人跑了呢?58師的師長非常生氣。當師長趕到阻擊陣地查看情況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全連的戰士有一半的士兵保持著射擊的姿勢凍死在陣地上,他們如冰雕一般,而剩下的一半也都有嚴重的凍傷。師長去看這些凍傷的人,在那里嚎啕大哭,政委就勸他,說師長你不要這樣子,話還沒有說出來,沒有說完,自己也在那里嚎啕大哭了,說明那個凍傷非常的慘,有的手沒有了,有的指頭沒有了,有的腳從這個骨骼這里都沒有了。這是幸存下來的20軍58師172團2營6連的指導員徐邦禮的回憶。177團5連副班長劉培山舉起手雷向敵坦克仍去的時候,連中五搶,卻不倒,保持投彈的姿勢僵硬在那里,雙膝插在雪地中,立即冰冷如柱……
就是在這樣寒冷,這樣艱苦卓絕的戰場,九兵團的戰士仍然向下碣隅里的敵軍,以及對從下碣隅里突圍到元山的撤退道路上發起了總攻和一路追擊,漫山遍野,前仆后繼的沖向敵人,最終把東線的敵人全部趕下大海。
長津湖畔戰役外軍對戰斗的描述:海軍陸戰隊員被中國士兵的勇氣所震懾:"中國士兵突然就在大雪中出現,有的人腳上連鞋都沒有,這令美軍士兵在零下40度的氣溫中看上去簡直如一種幻覺(要知道:朝鮮蓋馬高原鄰近東西伯利亞)。"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第一批士兵倒了后,第二批就跨過尸體前進,還有第三批第四批。其不怕死的精神仿佛是殉教者,令美軍官兵非常害怕。"(日本出版《朝鮮戰爭》) 盡管有些接近公路的志愿軍部隊陷入火海,但稍遠處的部隊卻仍然向快速撤退的美軍追來。這種情景使經歷過瓜島血戰的陸戰一師的美軍老兵也驚心動魄、目瞪口呆。
國外歷史學家寫道:這片陣地上的積雪被炮火烤化,冷風一吹就又把剩余60多名志愿軍守軍都凍在泥雪中。當美軍突圍行動開始后,他們中多數人腿已經凍得壞死,被結在地上動彈不得,只能看著美軍丟棄凍壞的重裝備,沿著死鷹嶺山下公路向東撤退。最后這些生還者由團指揮所和醫護人員撬開冰塊背下來的。志愿軍第八十一師第二四二團第五連奉命在美軍撤退途中設伏。當戰斗打響后,卻無人站起來沖鋒。已經展開戰斗隊形的整整一個連的干部戰士,全部凍死在簡易的掩體中。一百多人的連隊,幸存者僅僅是一個掉隊戰士和傳達命令的通訊員。許多士兵的手凍結在步槍上無法分開。這些頑強的士兵在連續幾個晝夜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中,沒有一點熱食進口,依舊靜靜的埋伏在冰冷的雪地里。
陸戰一師在下碣隅里集結在一起向南,整建制的向海邊的興南港撤退。在這條路上有一座不能繞越的橋梁——水門橋。九兵團派出了58師的偵查部隊,三次炸斷水門橋,并把一個橋墩炸毀,美軍三次修復了橋梁,一萬多人帶著重裝備通過了水門橋。這里不再贅述炸橋修橋的離奇情節。還有更加悲壯和遺憾的故事。
陸戰一師的師長史密斯也奇怪,志愿軍既然能炸橋,為什么不派一只小股部隊,在橋頭山上進行阻擊,拖延時間,后面追擊的部隊一到,那陸戰一師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正如曹操在華容道上笑話諸葛亮不設埋伏一樣。史密斯何等悍將,怎可不懂這等戰術,派部隊上山占領山頭陣地。上山一看這才發現了真相:守衛橋頭的志愿軍一個營由于長時間缺衣少糧,全部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降溫中凍死犧牲。這是9兵團部署在美軍南逃路上最南端,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大家看到這里都要扼腕遺憾,長津湖戰役有多個關鍵的阻擊戰,都是因為缺少御寒冬裝,而貽誤了戰機,錯失了殲滅美陸戰一師的絕好機會。
多么遺憾和悲壯的戰斗啊。
后來成為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就在這22公里艱苦卓絕的阻擊戰中擔任235團3營的副指導員。他說:已經60年了,雖然是這么長的時間,但是這個長津湖戰役對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在我軍的戰史上,我參加過很多戰役戰斗,但是像長津湖這樣的戰斗過去沒有過。
想一想這是怎樣的情景。幾天沒吃飯的戰士穿著薄衣俯臥在零下40度的冰雪里,伏擊和阻擊撤退的敵人,寒冷的煎熬與邱少云炙熱的烈火燒身有什么不同。這不是一個邱少云,這是成排成連的戰士呀!當他們看到敵人,端起槍,舉起手榴彈的時候,身子卻僵的不能動彈了,或者正打著槍,甩著手榴彈的時候,人就僵在哪里了。眼睜睜看著敵人從眼前走過。他們像一座座雕像,怒視著他們的敵人。……
如果當時我們有好的裝備,甚至只要有暖和的冬裝,一頓熱飯,世界上就沒有陸戰一師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世界上耀武揚威的情景就再不會出現。整個撤退的路上不斷地碰到26軍漫山遍野凍傷戰士的阻擊,沒有鞋子、沒有帽子、沒有手套,就知道邊跑邊打,只要停下來就凍得走不動了。對美軍來說那就是一場噩夢。從下碣隅里到咸興的路上,大量出現從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情景。凍死凍傷的志愿軍戰士漫山遍野。虧得美軍的裝備太好了,逃向咸興、興南、元山,逃向大海,逃回三八線以南,再也沒有回到長津湖畔。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這部暑期檔、甚至整個2021年,最萬眾期待的大片,終于定檔——
8月12日,《長津湖》。
為什么是這一天?1953年8月12日,抗美援朝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勝利歸國抵京。
1954年8月12日,“聯合國軍”撤出在北朝鮮的最后一塊土地。
在這個日子上映,當然是對那場史詩之戰,也是對那場戰役中所有的戰士們,最好的紀念。
定檔消息一出,觀眾期待,爆了。
“終于等到了”“全家人一起去看”,成為評論中最高頻的用語。
僅在貓淘兩大平臺,想看人數已經超過40萬。
想看,因為這是那場立國之戰71年后念念不忘的回響。
也是國產戰爭大片在《大決戰》30年后又一次振奮人心的出擊。
蘭曉龍5年打磨劇本,整個拍攝周期總調動人數達9萬人次,拍攝及參演人數達7000人,接近200天才拍攝完成,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大導演聯手。
不夸張地說,這絕對是一部可以燃爆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大片。
但,它當然又絕不止是暑期檔最燃大片。主創以一個個彌足珍貴的細節,去拍出那場無比宏大的戰役,又以一個個人物的血肉,讓他們的精神穿透銀幕,讓那場71年的浴血奮戰,再度抵達每一個觀眾的內心。
請允許提前鐵口直斷:電影結束的時候,每一個觀眾,都會哭著離開電影院!
虐哭,加燃哭!
《大決戰》后30年,最強國產戰爭片終于來了
還有人記得《大決戰》嗎?
30年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關于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不計其數,是真正意義上的鴻篇巨制。
之后雖有一些國產戰爭片,但,始終沒有一部《大決戰》式的史詩級戰爭片出現,直到——
《長津湖》,最強國產戰爭片,終于來了。
《長津湖》強在哪里?
首先,強在戰場。
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雪夜突然“燃”了過來。
成千上萬志愿軍戰士的身影忽然匯聚成洪流,在炮火的掩映下,急速向敵軍覆蓋過去。
遠方炮火硝煙,近處戰士急行。
夜色,被炮火照亮,生命,在戰場燃燒。
戰士們不會知道,下一顆炮彈何時會墜落,會在誰身邊炸開,是否會帶走自己的生命,但為了保家衛國,這一刻,只有前進。
只是一瞬間——銀幕上,烽火連天,雪白血紅。
銀幕下,讓人忍不住攥緊拳頭,屏住呼吸。
那壯闊的場面,既讓人腎上腺素飆升,搭配BGM,又有一種令人動容的史詩的悲壯感。
最黑的夜,最亮的光,最熱的血,整部影片,充滿了各種熱血上涌的場面。
觀眾仿佛被拉回那個炮火紛飛的戰場,時刻感受彈片擦身而過的窒息和燃血奮戰的激燃。
在《長津湖》中,各種現代化的動作場面都非常刺激。
氣氛緊張的攻堅之戰,緊張刺激的分割包圍。在零下40度的嚴寒里,各種現代戰爭場景輪番上陣,令人應接不暇,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雙重震撼——燃爆,也動容。
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導演聯手打造的動作場景,奠定了影片史詩級別戰爭大片的基調。
但電影之強,還強在格局。
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以如此的規模,去描述抗美援朝東線戰場,那場名垂千古的壯美之戰。
當年,首批入朝的志愿軍主力四野十三兵團全都部署在西線戰場,東線則由第二批入朝的三野九兵團負責。
為徹底粉碎敵之進攻,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而東線戰場由于行軍條件過于惡劣,推遲到11月27日。第9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山高路窄,林木繁盛,人煙寥落,戰場環境非常險惡。這一切,都將在大銀幕上得到生動呈現。
但最難對付的,還是侵入這一地區的美國海軍陸戰第1師,麥克阿瑟手中最可器重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
影片中麥克阿瑟一個傲慢的抬頭,已經將敵軍囂張氣焰展露無遺。
而最終我們的戰士們,在朝鮮零下三十多度最低零下四十五度的戰場,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一戰將美軍在東線的企圖徹底打碎,美軍頭號主力陸戰一師傷亡慘重退出戰場。
如何去呈現這場史詩戰役?
編劇蘭曉龍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七連。
這支奇兵將出現在長津湖之戰的各個關鍵戰場,觀眾既可以借著不同人物的眼睛,將戰役局面看得更全面;又會在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被我軍戰士爆發出的力量一次一次地震撼。
當故事走到尾聲,那股力量也積蓄到頂點,令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但,越是格局再大,越是戰場恢弘,真正的戰爭片,就越是——
強在細節。
《長津湖》中,處處都是細節。
比如,我軍的軍服,仔細看,永遠凍著一層冰,與美軍形成鮮明對比。
那是因為,那時候朝鮮戰場的溫度徘徊在零下三四十度,江河道路冰凍。美軍士兵均配發羊毛內衣、毛衣、毛褲、帶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鴨絨睡袋。戰地伙食是著名的C類口糧,即隨身攜帶的可以不經加熱即可使用的野戰食品。
而9兵團戰士衣著單薄,糧彈缺乏,有的部隊一兩天只能吃上一頓結冰的高粱米,或者一個凍土豆。但只要沖鋒號響起,所有的人都會立馬沖出去戰斗,這依靠的,是鋼鐵般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信仰。
一個細節,就可見當時作戰之艱難,我軍之卓絕。
但要說最打動我的,還是從預告片就流露出的兩大軍史細節:一是符合史實的戰斗隊形。
從預告片放出后開始,已經有觀眾對影片中志愿軍戰士們的密集沖鋒提出疑問,因為在許多普通觀眾甚至軍迷心中,三三制應該是當年志愿軍的常規戰術。
那為什么影片中,卻出現了這樣的戰斗集群?
答案是:影片中呈現的,才是當年長津湖之戰的現實情況。三三制是我軍傳統戰法不假,但我們的志愿軍并不是只有三三制,更不是沒有大戰斗集群。
志愿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正是隱蔽接敵和發起進攻時快速穿插的出其不意,短兵相接時,撲上去絞殺在一起,以鋼鐵意志打亂對方的強大火力,才有了如此慘烈而偉大的勝利。
這,就是影片細節對歷史現場的還原。
第二大細節:吳京飾演的千里在片中呼喚“雷公”的炮。
影片的一幕是,伍千里高喊:“雷公,你的炮呢?”而雷公一邊調整炮架一邊說“別急,別急”。
這里觀眾很容易有兩個疑問:一是炮兵為什么跟著步兵走,二是為什么戰事都火急火燎了,雷公這個炮兵排長還讓戰士別急。
第一個答案:因為前文提到的長津湖的陡峭地形,合圍敵軍時常用的重炮轟擊無法實現了,因為九兵團的重炮上不去,只能派炮兵扛著迫擊炮跟著步兵一起沖鋒,步兵打到哪兒,哪兒就是我們的炮兵火力點。
第二個答案:因為當年惡劣的氣候。天氣太冷,炮口收縮,炮彈根本裝不進去,要用火烤用熱水澆。再急,也只能別急。
這場仗,難不難?當然難?
但就是在這樣的武器裝備條件下,我們的志愿軍依然以血肉之軀和巍巍軍魂一次次沖垮對手的防線,打得敵軍王牌師潰不成軍,燃不燃?燃!
就是這樣一個個新鮮而周密的細節,將那場71年前發生的戰役營造得更為生動飽滿,真正“立”在觀眾心里,可觸可感。
也是因為有足夠多這樣的細節,讓觀眾仿佛可以進入那個戰場,靠近我們的戰士,在炮火映紅的夜色中,看清戰士們的臉。
《長津湖》拍得不止是戰場,更是脊梁
好的戰爭片,場面再宏大,視覺再震撼,都只是表,角色,才是里。
要讓觀眾看到心里去,關鍵在于塑造人。
本片人物來自于編劇蘭曉龍五年磨一劍的首個電影劇本,對,就是那個寫出過《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蘭曉龍。
眾所周知,蘭曉龍,善于寫硬漢群像。
而本片也弄來了一波國產戰爭片的硬漢,去演出這群像。
他們要演的,是一支蘭曉龍心目中,比鋼還硬,比鐵還強的隊伍——七連。一個被譽為“奇跡”的英雄連隊,“第七穿插連”。
為什么需要群像?一般的戰爭片,選擇一位“大男主”,由他帶領觀眾走遍戰場就可以了。
可是長津湖之戰不同,這場戰役,太過波瀾壯闊,太過慘烈,也太過偉大。
所以,七連里,有吳京飾演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炮兒,有胡軍飾演的沉默厚重的雷公,有朱亞文飾演的儒雅挺拔的指導員,還有易烊千璽飾演的新兵蛋子,這才是完整的戰場。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看明白,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在那冰天雪地里,一次次以生命以熱血,打得敵人一次次崩潰發問:他們到底從哪里冒出來的?
可以看到,蘭曉龍塑造人物,依然擅長講述小人物的故事,沒有人物是工具人,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易烊千璽飾演伍萬里,嫩。
一出場,臟兮兮帶著長命鎖,一個被全家人護著的寶貝幺兒,卻上了最殘酷的戰場,如何完成成長,是這個角色最有趣的地方。
吳京飾演的伍千里,粗。
看上去像棵大樹,罩著弟弟和戰友們,但粗中帶著細,透著一個志愿軍的責任感和藏在骨子里的人情味兒。
張涵予扮演司令員,沉。
一場“現在溫度多少”“最低溫度,接近零下40攝氏度”對話,一個皺緊的眉頭,就將凝重感演了出來。
胡軍飾演的七連炮排排長,外號雷公,穩。整部電影不多言語,但該他“打雷”的時候,絕不含糊。
朱亞文飾七連指導員梅生,儒。一眼看上去,帶著一股和其他戰士不同的內秀氣質。
韓東君飾演七連狙擊手,平河,剛。一股年輕人熱血,呼之欲出。
李晨飾演的七連火力排排長,余從戎,毅。一雙眼,堅毅如鐵。
段奕宏飾演前七連連長,如今的三營營長,談子為,硬。一個眼神,好像說出千言萬語。
正是這些角色全程火花四濺,將戰友兄弟之間的情義詮釋得生動又深刻,令人難以忘懷。也不斷豐滿了人物的血肉,讓人立了起來。
比如易烊千璽演的伍萬里,就是生活在那個年代里的年輕人,前一秒,還像個孩子一樣眼睛里滿是倔強;后一秒,已經變成知道何為死亡、但更加決絕戰斗的男人。
從預告來看,電影里有許多神來一筆的細節,充滿平凡的煙火氣,給人會心一擊。
拿千里和萬里這哥倆的相處來說。
千里主動請求跟著哥哥上戰場,卻被哥哥一把推開,“我們把該打的仗給打完了。”為什么是我們?因為伍家長兄已經犧牲于淮海戰役,不讓老幺萬里上戰場,就是要為家里留個血脈。
但下一個鏡頭,千里大步流星地追趕火車,他身后的伍萬里穿著新軍服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哥哥到最后,還是帶著弟弟上了戰場。
值得一提的是,易烊千璽這條線非常豐滿,完成度很高,就說兩場眼神戲,第一場是火車上的伍萬里因為初次上戰場內心充滿了不安,但望向哥哥,看見哥哥朝著前方行軍禮的堅定,一個瞬間,他們便用眼神說盡萬語千言。
盡管電影角色眾多,但卻都充滿著人物的弧光。也是有了這樣一群人,這個血戰長津湖的故事,才立體,才可信。
《長津湖》不僅是要讓你看到,我們的志愿軍怎么打贏了這場奇跡之戰,更是讓你看到,我們的戰士如何凝固成一塊堅硬的鋼板。
電影拍的可不只是戰場。
而是冰雪中,我們志愿軍的脊梁。
為什么每個年輕人都該看看《長津湖》?
我已經很久沒有對一部電影有著如此高的期待。
但最終,電影依然沒有讓我有一絲的失望。
期待來自多個方面。題材本身,投資額度,項目的曲折歷程,最終的高規格呈現,而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拍攝過程的艱巨也與內容本身的壯烈形成了微妙的關聯。
2020年3月底,博納影業于冬在會上透露:本片因疫情停拍,劇組1800人滯留丹東,200人滯留天漠。
而后劇組為了保證冬日戰場的真實感官,沒有選擇在疫情緩解后的后第一時間拍攝,而是在等到冬天后再啟動拍攝,將冬日戰場所有真實的場景元素呈現在鏡頭之中,哪怕一層薄冰、一片雪花都要真實的呈現出來。
這期間,不僅導演、編劇需要全面了解那個年代的背景,吳京也被要求閱讀了接近半米高的歷史文獻資料。
2020年11月24日,導演陳凱歌在浙江開始拍攝。
2021年1月8日,導演徐克在河北開始拍攝。
2021年2月15日,導演林超賢開始拍攝亂石陣。
這期間,劇組為了保證工作效率不允許任何人請假,而易烊千璽也因此缺席了跨年晚會和春晚的現場,期間更在韌帶斷裂,在片場中只能拄著拐杖行動的情況下,帶傷完成了拍攝。
直到2021年5月25日,電影終于釋出殺青海報。
再到7月26日,影片官宣定檔。
這部電影,能滿足觀眾期待嗎?
如果你追求視聽享受,影片可以滿足你的需求。連天炮火,激昂配樂,能給到足夠的沉浸感。
許多畫面沖擊力十足,超出我的預期。不過,我更相信觀眾能在看完電影走出影院后,產生一些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電影歸根到底是一種藝術創作,不能指望一部電影滴水不漏地重現歷史,但電影的意義,在于拍出了抗美援朝的意義和精神。
是拍出了那場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絕不能忘記的瞬間。
當電影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完美結合,構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力量,讓我如臨其境,看到了星火燎原的壯美,感受到那場立國之戰的熱血澎湃。
而這部電影的拍攝,也是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比如,當242團5連奉命在美軍撤退途中設伏,但戰斗打響后,卻無人站起來沖鋒。因為已經展開戰斗隊形的整整一個連的干部戰士,全部在連續幾個晝夜零下30度的嚴寒中,沒有一點熱食進口,依舊靜靜地埋伏在冰冷的雪地的情況下,全連凍死在戰場。
正是憑借這股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最終給予美王牌部隊陸戰1師以沉重打擊,共殲“聯合國軍”13916人,配合西線我軍打垮了敵之圣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
對于那些認為“抗美援朝不是保家衛國”的說法,這部電影本身,正是一種最有力的還擊。面對槍林彈雨,他們“沒有退路”。
更確切地說,他們從沒想過要退路。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中國人民志愿軍。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保家衛國。
這不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而已,而是一個個戰士們,命與命的接力。
只要還有一個人,一口氣,就不能讓敵人跨過我們的陣地。因為戰士們身后,就是祖國。
所謂英雄,不是不懼死,而是明知傷之痛苦、死之可怕,卻依然為了這個國,視死如歸。是比起生命,他們更愛身后那片土地。
惟其如此,電影,才對得起這一群人的可愛與偉大。
長津湖之戰,是抗美援朝之戰的節點之戰,而抗美援朝,是我們的立國之戰。
那些潑灑在戰場上的鮮血,那些被刻在石碑上冰冷的名字,那些漸漸老去的身影……背后都是曾經無比鮮活、無畏犧牲的生命。
回過頭看,經歷了許多的困難,漫長的等待,這部史詩戰爭大片,最終將在8月12日正式見到期盼已久的觀眾。
那一天,影片必定將把許多觀眾帶回那個冰天雪地的戰場,就像影片主演之一朱亞文曾經做過的那場朗誦——
“朝鮮半島長津湖白雪皚皚,氣溫零下40度……對面一排排志愿軍戰士,舉著槍,握著手榴彈……”
“整連129個志愿軍官兵,被凍成了冰雕,他們每一個人都保持著戰斗的姿態……”
“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那場冰雪之戰和那些最可愛的人,怎能遺忘?
不能遺忘。不會遺忘。
正是有了當年烈士們的犧牲,才有這屆年輕人幸福平穩的生活。
那么8月12日,讓我們一起走進影院,再體會一遍,那片冰天雪地里,燃燒著怎樣一種不滅的軍魂?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期待它并且相信它,將繼續燃燒,恒久滾燙。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觀看血戰長津湖電影觀后感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紀檢干部學黨史對照檢查材料2021 下一篇: 紀檢干部批評與自我批評 紀檢干部組織生活批評與自我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