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國1921觀后感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
在中國1921這部劇里,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但是現在黨還是一如既往,永葆本心。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歡迎大家參考。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一)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稱得上是一部精彩還原歷史且創新了革命歷史想象的主旋律作品。
《中國1921》在再現偉人的青春奮斗史時令觀眾看到的是新的和美的革命歷史想象,這種創新的革命歷史想象的意義在于:要對歷史和現實表示出雙重的尊重。它不是戲說和消費紅色歷史,也不滿足于還原與開掘歷史,它的開掘與還原更注重對應當下歷史轉折中的價值訴求和今天執政黨的合法性依據,所以被觀眾稱為一部極具親和力的劇作。
《中國1921》劇情從1918年8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26位青年學子溯湘江北上,切入“后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這段歷史從國史上講是最為“內憂外患”的一段。一戰結束后的中國,以戰勝國姿態凱旋,本以為可以揚眉吐氣,但此時的中國時局依然是一盤散沙。徐世昌狡詐,段祺瑞以擴充軍隊為目的進而賣國,南北軍閥各懷鬼胎,而列強更是伺機而動。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陷入困境,這一切讓人深深明白:這是一個爛攤子,唯有革新才能救中國。一群年輕的仁人志士四處奔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運動。此時的中國,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以及邵飄萍等,他們成為了這個時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這個時代的毛澤東,盡情地吸收著新的時代思潮。《中國1921》以此為3條線索展開敘事,完整地展現了1918年到1921年的中國故事。
《中國1921》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的群像,而尤以毛澤東形象最為成功。這種成功在于兩個方面:事件作為和人格魅力,二者又是交融互動的。一方面據于史實,表現了過去鮮為人知或沒有表現過的毛澤東早年革命經歷。如籌款送先進學子赴法留學;在湖南與北京兩地展開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創辦《湘江評淪》并使之聲震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事件作為”。這些都帶給觀眾對毛澤東的歷史的新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充分展現了青年毛澤東的人格魅力。如他從不畏懼困難,面對握有重兵的軍閥張敬堯、譚延闓,他不避斧鉞發動驅張、反對軍閥專制;他思想敏銳又才華橫溢,幾乎是一個人創辦了震古爍今的《湘江評論》,既是主筆又兼印刷發行;他不慕虛名,保持著農家子弟的質樸;他敬師愛友,不論是對李大釗,陳獨秀還是楊昌濟都執弟子之禮,在同鄉同學們中間他是領頭人;他深愛著楊開慧,遲遲不答應開慧是因為怕將來做一個職業革命家不能保護她……而最主要的品格還在于他“心懷天下”的鴻鵠之志。從劇一開始他送同學們赴法尋找救國真理,因資費不夠他決定留在中國,到最后毀家紓難,回韶山沖散盡家產,帶領兩個弟弟,一個堂妹和楊開慧徹底告別九泉之下的爹娘,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征途。青年毛澤東身上就顯露出高情遠志、中流擊楫的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領袖潛質。
這種新的和美的革命歷史想象在劇中另一個人物楊開慧身上也表現得十分充分。初戀和婚姻常常是人物人性化抒寫的`重要組成部分。楊開慧屬于那種“湘女多情”,但更主要的是她與毛澤東有著一致的思想傾向。她在女校帶頭剪短發并把剪下的一綹頭發寄給遠在北京的毛澤東。她大膽追求毛澤東。雨中,楊開慧問毛澤東:“你為什么躲避我?”“你怕連累我!”但隨即楊開慧沖毛澤東說:“我們結婚吧,我給你生孩子,下雨不怕,打雷不怕,殺頭不怕”“我知道你心里裝的是天下,可我心里裝的是你!”此時兩位年輕人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一首真正的愛情凱歌。開慧結婚不做“俗人之舉”,走著來到毛澤東住處,六塊大洋辦了一桌酒席。新婚之夜對丈夫說:“我不需要你給我什么東西,我來這世上是來幫你的。”柔女的情調和烈女的情懷融為一體,這是楊開慧形象刻劃的最為成功之處。一個感人至深的嶄新的楊開慧形象鮮明地在熒屏上站立起來。并其后與毛澤東雙雙印證了諾言:一個擔當了天下大任,一個為毛澤東獻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中國1921》創新的革命歷史想象不僅明晰地表現在毛澤東、楊開慧形象塑造上,也包含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的一批年輕人的生動刻畫上。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二)
這個暑假按照學校安排觀看了《中國1921》本對歷史故事不感興趣的我竟然從頭到尾認真地觀看了一遍,本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艱難的創建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最終實現了心中的理想。
本片以毛澤東等人為主在上海開展的“六三運動”開始,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漸漸地與改良主義者、折衷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之后他們先后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直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建設中國共產黨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他的建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理想堅守和一直以來為了這個理想做出的努力。
還記得故事剛開始的時候一群以毛澤東為首的年輕學生從湖南來到北京,準備赴法留學。但是路上的船票沒有人管得他們自己負擔,身上的盤纏也所剩無幾,一天天過去了也沒有疇到款,同學們雖心念法,但現在的他們連飯也吃不上,他們一個個心灰意冷,但這是的毛澤東領著大家吟唱詩歌振奮精神,困難面前精神不倒,他帶著大家給大學生洗衣服,他幫老師楊昌濟完成書稿,去北大圖書館當理員。就是這樣他們堅持著留在北京,為了有一天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個時候的毛澤東讓我不由得佩服不已,饑寒交迫之下的他能克服重重困難堅守自己最初的夢想,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上曾經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小困難時總是抱怨和退縮,毛澤東在理想面前的堅持和困難面前的努力正是我需要學習的。
在毛澤東為夢想努力的這段時間里他也看到了中國不堪的現狀讓他心生擔憂,于是他打消了出國的念頭,他相信在中國也一定可以他覺得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完的。他開始組織愛國運動,辦報紙,理念逐漸清晰的她帶領大家開展驅張運動,組建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們心中的理想。這是這部奮斗史才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也才有了新中國。
現在的中國文明富強,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努力,離不開他們對理想的堅守和努力,我想現在的我們要繼續繼承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為我們國家的不斷富強而努力奮斗!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三)
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中國1921》重現在1921年以前,中國的動蕩場景和軍閥混戰的混亂年代的一批以毛澤東為首的青年人從渴望赴法流學到堅實了斗爭革命的轉變,再現了那一代年輕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再現了毛澤東青年時期勵志改變中國現狀,改變軍閥統治,人民當家作主的決心與活動。
從影片本身來看,雖是講建黨以前的故事,實則對現代的年青人有著極大的學習和借薦作用。電視一開始就講一群以毛澤東為首的年輕人從湖南來到北平,準備籌款赴法留學。但是眼看著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非但沒有疇到款,連身上的盤纏也所剩無幾,同學們雖心念法,但不得不面對眼前的問題。心中的夢想想要實現,先要安身立命,找工作。這段情節讓我想到現在大學生就業。這幾年高校連年擴招。使不少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危機。許多人在壓力之下不得不放棄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可能,改換其他的工作。還有許多人無論怎樣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索性不找了,成了啃老族。其實呢,不是找不到,而是不肯降低找工作的標準。如果降低標準,三百六十行,一定會有屬于自己的位置。
劇中的毛澤東不等不靠,以洗衣起家,幫老師楊昌濟完成書稿,后來,他成了北大圖書館的館理員。此時的毛澤東并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夢想,只是當時的他看到殘破的中國心中堪憂,逐漸打消了出國的念頭,他相信在中國也一定可以現自己的理想。他覺得在這個社會的大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從最初的當圖書館理員,當小學教員,組織愛國運動,辦報紙,到后來的驅張,組黨,這就是一個人的成長,變得成熟,睿智。我們看到的偉人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懂得自己的路,國家的路應該怎么走,但是我們總能看到那些閃著成熟辦事,理性思維的影子。
一個青年人的成長就是這樣,想到今天的大學生。必須承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但是先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因為我們畢竟還有心中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盡管隨著時間的變幻,環境的變幻,夢想也許變了模樣,經過社會的習禮,它可能變得更加實際,成熟,理智。現在的我們再向理想前進,努力時,也就會越發的從容不迫。就像這毛澤東一樣。
此劇的男主角四年前就演過一部叫《恰同學少年》的電視,也演毛澤東,當時看完覺得為之一振,如果說上個劇的毛澤東還是個有才華的清澀少年,那這部劇當中的毛澤東的思想和行動上有了更加有謀有略,更加成熟,穩重。
這個歷史劇還有許多值得一說的地方,我就不一一例舉了,歷史劇就應該這樣,既要還原歷史,又要借古喻今!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四)
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頌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人民當家做主!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無情碾碎舊的封建的主義,先進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她帶領中國走過_年的風風雨雨,領導我們越過一個個坎坎坷坷。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仿如一道曙光劃破夜空,在東方閃爍.中國革命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彈指一揮間”100年過去了,舊中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機勃勃、一片繁榮的景象.昔日的窮鄉僻壤,而今牛羊成群、五谷滿倉;昨日的茅檐瓦舍,已被今天的林立高樓所取代,黨一直帶領著我們昂首闊步向前,劈波斬浪,開辟航向.
我們忘不了,改革開放、抗日救國,中國共產黨奮戰在第一線,人民子弟兵揮淚灑血,保家衛國。我們忘不了,100年來的建設,改革開放,創新思想,一代又一代新舊黨員,兢兢業業,刻苦肯干,是我們經濟的支柱。我們忘不了,助人為樂,為民請命,許多優秀共產黨員無怨無悔,愿為人民、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黨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著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托,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何等偉大、何等光榮、何等艱巨啊!青少年朋友們,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主人,我們是否感覺到建設祖國的重任已責無旁貸地落到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既然是這樣,我們還有什么時間去猶豫,去浪費?我們是成長中的一代,我們是改革中的一代,我們是開創未來的一代,新世紀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創造和奮斗!努力吧!新世紀的寵兒,把我們的青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奉獻給我們親愛的母親!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五)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10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1921》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電影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內心被那個時代所震撼,被當時的青年為了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我的腦海中始終閃現兩個詞——“青春”與“使命”。到底是什么催使我們的青年從容的面對打擊、傷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強烈的愛國感和高度的責任感。愛國讓我們感知責任,使命讓我們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價的尋求祖國富強、民主、自由之路。
當看到李大釗那顆晶瑩的淚珠,掛在了一個一生都不可能哭過幾次的男人臉上,但是只有刺痛在他最柔軟的地方,才能使他更加堅強。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段話:“我不怕死,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為何而死,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一個英雄,就應當敢愛敢恨,拿得起,更放的下。
為了國家的自強,像陳獨秀,李大釗一樣的多少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又有多少人死在了槍口下,有人問,革命就一定要人命嗎?回答是,不,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吾輩當自強,是為了活著地人更好地活下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電視劇中國1921觀后感 紀念性史詩劇中國1921觀后感】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入黨積極分子黨性分析 入黨積極分子黨性分析材料 下一篇: 2021年高校教師黨員黨性分析報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