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觀后感 覺醒年代觀后感啟示800字
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們明白了實現民族復興不是朝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持之以恒的奮斗和堅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后感,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覺醒年代》觀后感1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熱播。劇中,演員張桐憑借其扮演的李大釗一角受到關注,不少觀眾表示,他雖然不是最“形似”的,但演出了李大釗先生的“魂”。
出道近20年,張桐先后出演過《亮劍》《中國近衛軍》《鐵梨花》等影視作品。再次扮演革命者角色,張桐坦言:“這次的表演經歷讓我震撼,革命先驅的信仰激勵著我們前進。”
“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當《覺醒年代》的制片方向張桐發出飾演李大釗的邀請時,張桐的內心很糾結。他回憶:“我第一時間從心里冒出來的想法是:不想演。這里面包含了敬畏,也有對自己的沒把握。”在他看來,扮演李大釗這樣的歷史人物,既要符合史實,又要演得真實、生動、鮮活,難度太大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嘗試“啃一啃這塊硬骨頭”,最終,他決定接下邀約。
“我是抱著敬畏之心和謙虛之心來詮釋這個角色的。把自己的靈魂敞開,去迎接另一個靈魂的到來。”張桐說,表演過程中,他給自己找到了兩個支點,“我覺得李大釗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非常鮮明,那就是要為國家和民族去拼搏、去犧牲。同時,他在面對工人兄弟和農民兄弟時,心是無私敞開的。立場鮮明、善良無私的主體人格,是我走近李大釗的兩個支點。”
劇中有一場戲,用寫意的鏡頭展現李大釗攀爬長城,象征他在革命中不斷摸索前行。拍這場戲的那天,劇組選擇了一段野長城,所有人都扛著設備堅持爬完了。“風很大,日頭也曬,過程很艱苦,大家都想到了紅軍長征。”張桐回憶說,“雖然艱苦,但我一路看到很多灌木穿過石頭縫長了出來,當時心中就仿佛感受到了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歷史。站在長城極目遠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那一刻,我好像與李大釗先生融為一體了。”
“兢兢業業打磨技藝”
張桐本科就讀于南開大學計算機專業,后來選擇去法國里昂藝術戲劇學院攻讀碩士,從此正式踏入演藝行業。他說,自己小時候有兩個夢想,一是當警察,二是當明星。他承認,年輕的自己曾經“心氣兒高”,但在他遠赴法國學藝術的兩年里,“現實社會給我上了一課,發現做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這一“課”,他至今仍在受用,聯系到實際工作中,便是“踏踏實實投入每一個角色”。
《亮劍》里的魏和尚、《鐵梨花》里的牛旦、《紅槐花》里的程牛兒……雖然過去演的不全是男主角,但張桐對每一個角色都秉承“真誠、投入、謙虛”的態度。“老師曾教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演戲。作為‘80后’演員,我覺得自己更應該肩負起這份傳承的責任,承上啟下,兢兢業業地打磨技藝。”張桐說。
《覺醒年代》觀后感2
一百年前的5月4日,滿腔熱血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通過游行示威、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那個年代,青年們智性勃發,血脈賁張,為濟世救民,不惜舍身取義,慷慨赴難。愛國志士們用實際行動,演繹了最“燃”的青春,展現了最熱血的擔當!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沐浴著新時代的溫暖陽光,我想,如果能夠擁有一部時光機該多好,這樣就可以乘著時光機去穿越時光隧道,去穿過山河大海,去告訴那個年代的中國青年們,如今,山河無恙,歲月靜好,盛世如你所愿。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百年前的陳獨秀先生,告訴他一個世紀后,“德先生”和“賽先生”已不囿于一句口號,且早已深入人心。1915年,陳獨秀主撰的《新青年》創刊。《新青年》以科學與民主思想驚醒了長期被束縛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點燃了至今不滅的思想解放火炬。1919年5月,陳獨秀發出了“要有相當規模的示威運動”,非人民“站起來直接解決問題不可”等口號,他在《每周評論》上連續3期出版了《山東問題》專號,詳細報道了北京學生愛國運動,順勢推動了全國運動的發展。期間,他還接連發表了多篇文章,提出“強力擁護公理”、“平民征服政府”等鮮明有力的口號,以及“直接行動,根本改造”的目標,為運動指明了方向。一代宗師,仲甫先生,科學民主,二旗高擎,青年人視其為精神導師,毛澤東贊其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10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面對實現百年夙愿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當代青年責無旁貸,亦任重道遠。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百年前的李大釗先生,去告訴這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經過百年的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且正在以其獨特的姿態茁壯成長。1919年5月1日,李大釗幫助《晨報》副刊出版了“勞動節紀念專號”,這是在中國報紙上第一次紀念世界無產階級的節日。在“五四”前夕,李大釗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動”公開提出來,為即將來臨的“五四”革命風暴發出了戰斗訊號。在這期間,李大釗等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運動和以工人為主力的群眾斗爭,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傳單散發。李大釗也因此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指導者和參與者。李大釗曾這樣寄語中國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2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2周年之際,愿當代青年都能仰望星空,秉承先輩愛國之精神奮勇前行,并激勵自己:祖國須強大,吾輩當自強。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更多的為了人民英勇抗爭的五四先驅們,告訴他們,“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不負人民重托,無愧歷史選擇,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我是中國青年,我是祖國忠誠的兒女,百年傳承,今日到我,激蕩未來,壯志在我,青春萬歲,強國有我”,當我們吹響新時代的青春號角,當我們喊出新時代的青春口號,百年前的前輩們,你們能否聽得到?
《覺醒年代》觀后感3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開天辟地的歷史事件,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聽名字就覺得不錯為什么要覺醒?因為時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們需要覺醒,需要打破沉默與腐朽,為古老的中國帶來新生。
圖片
近代以來,國危民困,無數革命先驅發出吶喊,警惕國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在《警世鐘》里面感嘆,“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號召國民趕快覺醒,要不然就國破家亡了。
而《覺醒年代》講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期間的故事,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是一個保守與激進、反動與革命、光明與黑暗并存的年代。
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甚至還有一點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華民國政權被袁世凱竊奪。袁大頭當了幾年大總統還嫌不過癮,在1915年公開搞起了復辟,稱帝了。
但是正如歷史課本所說,有反對共和者,人人共擊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的袁世凱自然地位不穩。為了鞏固其統治,帝國主義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凱和日本秘密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
什么,國家總統竟然是個賣國賊?有些人迷惑不解,這是為什么呢?既然他自己都賣國了,怎么還讓別人愛國?還有人說,愛國就要愛朝廷,愛袁大總統。
革命者鼓吹的國破家亡指的是領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這里的“國”指的是廣義上的國家,包括國土、國民、歷史文化這些。而反動統治者呼吁大家 “愛國”是什么意思呢?是讓大家愛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們的統治。
國家問題,歷來是被統治者及其走狗搞得復雜而混淆。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一系列人員和機構的政府組織。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大清朝的國家指的就是當時的朝廷。這個朝廷是用來干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來維護整個地主階級的統治,也就是要地主永遠騎在農民頭上、用來鎮壓農民反抗的。
大清朝的國家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當外國入侵時,他們也會高喊“愛國”的口號,呼吁人民為他們賣命,保住他們的權力。其實他們并不關心農民的死活和國土的淪喪,他們只關心他們自己寶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或者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他們是靠出賣民族利益而滿足自己階級利益的。
所以這些腐朽的統治者面對民族危機時熱衷于出賣國家利益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領土丟了,他們還可以穩坐北京城;賠款就賠款,反正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而真正的愛國者是必然要反對這種行徑的。
所以,歷來的反動統治者總愛混淆國家的概念,讓人民為其賣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國家主義,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征,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國外,用民族矛盾掩蓋階級矛盾。比如蔣介石說當時的共產黨都是蘇聯勢力,是來破壞民國安全穩定的,他蔣介石才是民國利益最忠實的代表。
但是當面對日本侵略時,蔣介石毫不猶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導致大批國民淪為亡國奴,出賣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動的統治者的“愛國”和愛全體人民的謊言不光會在面臨外部侵略時會被戳穿,就是面臨國內激烈的階級矛盾時也會露餡。比方說“二七大BA工”時,京漢鐵路工人起來維權時,就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壓。
由此觀之,反動的統治者“賣國”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們要救國,首先就要打倒這些假的的愛國者。
幸運的是,這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在我國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在高中政治課本和大學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國家的本質,我們只需要對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壞的,比如我們國家,《憲法》規定,我國的統治階級是工人階級,我們國家是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這也是我們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覺醒年代》這樣優秀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原因。
還在猶豫嗎?抓緊來看看這部精彩的電視劇吧,看看它能否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覺醒年代》觀后感4
《覺醒年代》是官方為紀念中共建黨100周年而推出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共機關刊物為時間線,形象再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中共建黨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
百年前的覺醒年代,革命先驅尚在凄風苦雨中為抨擊舊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強力倡導“科學與民主”,為傳播新思想而奔走呼號;轉眼間歲月輪替,我們在獲得科學與民主以及全面社會進步的基礎上進入了“新覺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應將客觀、辯證地再認識傳統文化、歷史作為己任,在熱血沸騰的歷史中審視自己,收獲歷經坎坷卻又一往無前的擔當和勇氣;在多元豐富的思想爭鳴中回溯傳統,收獲海納百川的心態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志存高遠,勇立鴻鵠浩志。魚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有了理想,奮斗才有目標,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成為引領中國前行的時代號召,中國青年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始終樹立為黨和人民奮斗終身的`最高目標,確保黨的事業燈燭輝煌,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強則國家強。五四風雷激蕩百年,青春中國風華正茂!當代青年當以史為鑒,牢記民生之重、國運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極力創造,補國之不足,拓未來之渠道,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們必須知道“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處于新階段,我們必須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長征走的是高山峻嶺,渡的是大河險灘,過的是草地荒原”,而我們要面對的是變幻莫測、艱難險阻甚至詭譎神秘。但只要我們肯打破常規,破開枷鎖,穩中求進的同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就一定可以在這個多彩的時代謀好新局,開好新篇。
《覺醒年代》觀后感5
最近觀看《覺醒年代》,真的讓人感慨萬千,特別是一些文人,讓人肅然起敬,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蔡元培等等,如今央視終于出了一部《覺醒年代》,猶如高山流水,讓人賞心悅目,實乃三生大幸!《覺醒年代》無疑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有電影的質感,年代感畫面感極強,清晰勾勒出大時代的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所有大人物刻畫得非常真實和生動。展現了那個時代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之擔當,不畏犧牲,追求真理,著實令人欽佩不已!反思當下我等眾生,物富思空,望塵莫及,勿忘歷史,永留初心!
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張桐扮演李大釗,于和偉扮演陳獨秀,侯京健扮演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強大的演員整容,本身就有很多看點!
開頭幾集,于和偉扮演的陳獨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知先覺者的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情感糾葛。使得人物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可信而有感染力。
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兩個年輕人演的非常好:他們熱情滿懷,又嫉惡如仇;他們善良厚道,又堅持原則……在父親面前,又是一個讓老父親常常下不了臺的刺猬孩子。兩個年輕演員的演技棒棒噠!
個人覺得,《覺醒年代》整部劇的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長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師們的存在,如:文學巨匠——魯迅,扛“科學民主”大旗,一呼百應的《新青年》創始人——陳獨秀,還有敢為人先,為人民發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后來北大還聚集了胡適、劉半農、辜鴻銘、劉師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鴻等這些學術權威性人才。
《覺醒年代》是好看的,這幾集,斷斷續續出場了好一些學術大師,錢玄同、劉半農、劉師培、魯迅、胡適……,還有一些現在在臺詞中可能之后會出場的,梁漱溟、吳虞、楊昌濟、蔣夢麟、徐悲鴻……,那些學術名人們,一個一個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們或英姿煥發,或朝氣蓬勃,或傲骨凜然,就算是頑固派辜鴻銘,也有著自己的學術風骨。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劇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場便讓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誰是主角。有故事,有啟蒙,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個人覺得,《覺醒年代》整部劇的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長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師們的存在,如:文學巨匠——魯迅,扛“科學民主”大旗,一呼百應的《新青年》創始人——陳獨秀,還有敢為人先,為人民發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后來北大還聚集了胡適、劉半農、辜鴻銘、劉師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鴻等這些學術權威性人才。
我們只有看清歷史,才能放眼未來,更加堅定自己腳下的路該怎么走,該怎么好地愛自己的國與家。
也有人說,劇中人物不盡然是光彩照人傳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爭議最激烈的便是襄助張勛復辟,欲將中國歷史走向倒退的辜鴻銘,劇中的辜鴻銘讓人討厭至極,在個人看來,也不盡然。
當時北大的文科可真是群星璀璨,大師云集啊,簡直像是風云際會,精彩萬分!像辜鴻銘、黃侃及劉師培這樣,性格刁鉆,脾氣古怪的人,太正常了,現在的老頭不也都是這樣嗎?還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迂腐”,“老頑固”。
不要看人物片面之行為,就草率給他蓋棺定論,就否定了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否定了他整個人,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身為后輩的我們最是沒有資格說那些守舊頑固派迂腐,他們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有大智慧的大師級人物,往往深藏不露,平時看他哪哪都不順眼,行事風格往往讓常人無法理解,但在關鍵時刻,可以一鳴驚人。
辜鴻銘這個人物不簡單啊,生于南陽,學于西洋,成名東洋,服務北洋,“老古董”級大師,精通9國語言,學貫中西,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奇才,號稱清末之怪杰。說實話,講洋文,當時恐怕沒幾個比得過他辜鴻銘,論學術造詣,他的境界無人質疑。他的資質,的確夠得上北大教授,國學大師的稱呼。
但是他走錯了一步,襄助張勛復辟,民憤四起,作為清朝培養出來的人才,辜鴻銘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當時是民國,決不能逆天而行。有才無德,任何時候都無法受人尊敬,更不會讓他委以重任。搞學問,做研究,教書育人,學術水平要看,立場與原則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好在他是真才實學,讓北大師生有幸看他對“中國人的精神”的演講,他留著長辮子,也許在學生們看來,他封建,他保守,他迂腐,但辮子在他心里就是愛國,中國優秀文化的象征。而那個時候,很多從國外歸來的思想家、文學家大力推崇國外的各種制度,免不了會出現部分人走極端,失去對中國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
而辜鴻銘論“中國人的精神”,猶如高山流水,石破天驚!警醒中國人中華文化之重要性,并立誓用其一生將中國人之精神和民族之文化發揚光大,辜老的狂傲,透著一種精神力量,有著舊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一番高論,無一人反駁,無愧于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當然,劉師培、黃侃等人皆是如此,中國處于探索階段,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強國之路,思想有分歧是必然的。
劇中,除了辜鴻銘,還有一個人物值得一說,那就是后來投海的易白沙,都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其實不然。
劇中的易白沙抱著陳獨秀大哭,聲淚俱下,在今天看來,有些人多少會覺得肉麻,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一個大男人這樣哭,因為他們這一代人正是太熱愛這個國家,愛得深沉,那個時代,愛國早已刻進他們的骨子里,真正心懷天下的人才會哭得如此絕望,像失去親人般,哭得肝腸寸斷。在屏幕前的我,好像被他的哭感染了,頓時感到鼻子好酸,看得人真是心痛啊。
或許感覺現實的無能為力,才如此悲觀,前路渺茫,雖說他最后投海,但他的死有種力量,猶如屈原投淚羅,深感國之無望,于是他想要用自己是生命來喚醒國人。
憂國憂民的易白沙,視死如歸的易白沙,你若問我: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愛得深沉!
看這些人物事跡,就像翻看一頁頁歷史書,劇中每一個人都不是無名之輩,每一個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熱愛國家,追求真理,是我輩之楷模,有人說,《覺醒年代》是中國影視近十年來的一部精品之作,,這部片確實屬于不可多得的經典良心之作,覺醒時代——充滿黑暗的年代,同時也充滿光明與智慧的時代。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中國革命的先知先覺者。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成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成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發起人、締造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急先鋒!
滿屏正能量,一點一滴皆是歷史,這部電視劇的題材很多都可以直接納入學校教材給學生們看,好的作品就應該流芳百世,因為這部劇可以激勵人心,洗滌靈魂,讓后輩們知道,多少先賢先烈們前仆后繼,用他們的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以上就是小編收集的覺醒年代觀后感的全部內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知識,請多多關注本網站。
【覺醒年代觀后感 覺醒年代觀后感啟示800字】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講話心得體會(精選5篇) 下一篇: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個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