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范文四篇
為了致敬在新冠疫情期間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們以及獻禮建黨百年,黨中央拍攝了電影《中國醫生》,帶我們再度回到2020那個年末,去看那些醫務人員的付出與貢獻。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歡迎大家參考。
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一)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么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盡量為她多做點什么。但紀錄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并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里發生。魏嘉雖然并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著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里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床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后說:“為什么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并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后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于冷漠。
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二)
廣州本輪本地疫情在院病例實現“清零”的首個周末,廣州各大影院又開始熱鬧起來。9日晚舉行首映禮的電影《中國醫生》既應景也受到了此間多方人士的好評。
“我最強烈的感覺,這部電影沒有任何掩飾,非常真實地還原了在武漢抗擊疫情初期的情況,我們遇到的困難、床位的緊張、病人的情緒,這部電影都非常真實地還原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觀看完《中國醫生》廣州首映后如是說。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廣州經歷了一輪本土新冠疫情。這部根據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改編,由劉偉強執導,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的電影得到了多方的贊譽,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首映禮當晚,鐘南山與廣東援鄂醫療隊代表、廣州本輪本土疫情抗疫代表、醫務工作者及社會各界代表一同觀影。
在首映現場,鐘南山稱贊這部影片非常真實,非常嚴謹,并感謝全體演職員。主演張涵予表示,鐘院士敢醫敢言,“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當之無愧!袁泉則表示,她有點激動,見到鐘院士,她秒變“迷妹”。
鐘南山坦言,從《中國醫生》里,他看到了廣大醫護人員的影子,也看到了我們廣東醫護人員的影子,真正體現了中國醫生的良心、責任、決心、行動。
鐘南山表示,他在《中國醫生》中看到許多熟悉的身影,包括其團隊的重要成員、廣醫一院ICU主任桑嶺。電影中,廣東援鄂醫療隊醫生陶峻原型就是桑嶺,這個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桑嶺看完電影后表示,電影很真實,搶救很專業,讓他很震撼。讓他更想不到的是,里面很多細節,他都沒有跟導演講,但是導演依然還原出來,還拍得非常好。
電影中醫治場面的呈現也得到了鐘南山的點贊。他表示,觀影中他看得非常細致,發現影片中無論是醫護人員插管的動作還是病患的化妝都非常到位。
袁泉所飾演的重癥醫學科主任文婷更讓鐘南山想起18年前抗擊非典疫情時他的一位助手:“當病人被搶救過來之后,她的樣子仍然憔悴,但是眼睛流露出光,讓我想起我的助手當年在廣州市八醫院經歷完一場搶救后的樣子。”
在回答一位曾經支援武漢的廣州醫生提問時,袁泉表示感動和深刻的記憶太多了,所有在抗疫第一線的醫生們都是以他們崇高的職業精神來面對危難的時刻,用他們的專業、用他們人性的光輝去把每一位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要向醫護人員致敬。
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三)
這個片子最大的困難就是認人,好多演員都是因為戴著口罩,我都認不出來了。如果單純評價電影要素,無論是故事、鏡頭語言、剪輯,《中國醫生》都要比也是在不久前上映的《革命者》要弱了不少。
不過從觀看后的感覺上上,我們會發現,看完《中國醫生》后,有一種筋疲力盡的感覺。
因為整部影片都在燃燒你的情緒。
是的,這部電影,就是靠共情,靠渲染情緒,不用考慮啥電影劇情,啥鏡頭。
觀眾是非理想的,很少有人去觀察鏡頭、劇本、表演到不到位,他們想要的是一種情緒的擴大化,無論是喜感的,還是悲情的。在這一點上,本片和《革命者》的初衷是一致的,它們都是想通過情緒的渲染來吸引觀眾。
這個片就是能讓你哭,從片頭哭到片尾,從一開始的傷心和無奈,到最后的激動和自豪。
前半部分的淚水來自于悲傷。
影片并沒有為疫情的到來做鋪墊,而是直接就看到一個個患者被送進ICU,尤其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我們看到的是恐慌的市民,能看到垂死任病毒宰割的患者,我們能看到竭盡全力想讓病人活下去,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的醫護工作者。
影片中的搶救治療鏡頭都較為專業,會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緊張感。
影片并沒有渲染病毒多么恐怖,而是突出一種人面對未知疾病的無力感。
竭盡全力,但是病人仍舊一個又一個的離去,這種無力感恰恰是醫生最能夠感受到的,這也是最打擊他們內心和意志的東西,所以我們能看到,有退縮,有放棄,有抱怨。
我們看到了醫護人員的親人也被感染,自己卻無可奈何,幫不上忙。
我們看到因為工作而忽略的留言已經從他們留下的求助變成了最后的遺書。
我們看到拿到父母遺物后無所適從的女孩子。
影片里的新冠病毒就像飄蕩在城市上空的墜天使一樣,肆意的嘲弄眾生。
本片的表演很有難度,大家都帶著口罩,更多的還是需要肢體語言。
人因為無力,人因為事與愿違,人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人面對病毒,從無可奈何,轉變到了一種恐懼感,這種對無可奈何的恐懼,與我們之前接受的人定勝天的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會讓觀眾更震撼!
人唯有之時方能勇敢。
是的,當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刻,當病人和銀幕前的我們在最絕望的時刻,那些醫護工作者所爆發出的勇氣就顯得如此耀眼,以至于我們的眼淚會不自覺地流出來。
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婆娑起皺的手,看慣了布滿勒痕和汗漬的臉,要知道,這些護士們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華。
電影中的臉,要比海報上的觸目驚心得多。
他們同時承受著身為一名醫生、一名護士,身為一名母親、一名丈夫的雙重壓力,他們救人,但是卻對親人的境遇愛莫能助。
影片中沒有從天而降的救星、沒有絕世武功的頓悟、沒有干掉總Boss后的逆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再次站起來,然后再失敗再起來的過程中,實現的勝利。
沒有超級英雄,只是一群哭過、退縮過、迷茫過的普通人。
他們只是一直站在那里罷了,他們的眼前是病毒和絕望的患者們。
也許是因為工期短的原因吧,本片的遺憾還是挺多的。
我曾經暢想,能夠在影片中看到那最美的日落,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和一名穿著防護服的醫生就在那里,一躺一站、一老一少,我相信通過電影的鏡頭,我們能看到比那張照片更美的一幕。
這張照片其實是最適合放到大銀幕上的。
我也曾想,在影片中看到武漢夜晚的大合唱,歌聲從一個陽臺到一幢樓,再到一個小區,然后是整個夜幕下城市的合唱。
可惜這些都成為了影片的遺珠。
當然,我們不否認影片存在的缺陷,故事主線的缺乏,以及缺少一個作為災難性電影需要貫穿始終的核心戲劇沖突,同時人物支線上也是過于繁復,因為人物視角過多造成了每個人物多給予的筆墨有些少,如果沒有演員功底的支撐,很難體現出一個活靈活現的,站立在這個歷史時刻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人物,我個人認為表演和塑造人物的亮點,就只有朱亞文了,這個張狂、魯莽、毒舌的專家,同時也具備著頑強、干練、高度的責任感等特點,是影片中唯一個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張子楓的角色,短短幾分鐘,但是說出了最催人淚下的一句話:“沒有爸媽的孩子怎么活?”
張子楓客串的那幾分鐘,很精彩,請注意她的手,握著拳頭,并不想去接父母的遺物。
很遺憾,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包括張涵予的張院長和袁泉扮演的文主任,以及易烊千璽扮演的楊小羊等,雖然戲份很多,但是并沒有給到我們特別多的亮眼之處。
瑕不掩瑜,這部影片的賣點本就不是演員,本就不是一個多么精彩的故事,本就不是角度、燈光、聲效、特效,真正感染觀眾的,讓觀眾流淚的是那隱藏在死亡、絕望、未知后面的勇氣和醫者仁心。
當醫院的院長無法為自己的妻子找到床位的時候,當護士把自己的長發剪掉的時候,當一個城市能夠用十天時間建起一座醫院的時候,當一座城市迎來了兩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援者時……
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四)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了解”是我國醫患關系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為什么無法相互理解為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眾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簽、去掉附麗之后的普通醫生,試著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局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并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于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眾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里的多個案例里,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為他采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后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么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沖,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圣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圣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后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盡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后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愿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局限于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于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50字范文四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演講稿 下一篇: 八一建軍節走訪慰問活動總結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