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沒有革命前輩們的砥礪前行,奮勇前進,哪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1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 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主要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 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 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正確認識這個問題,要把握三個方面。
一是,如果沒有1978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并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遇到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危機。同時,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
二是,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社會主義 建設實踐中提出的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后得到了真正貫徹,將來也還是要堅持和發展的。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 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 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
三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 進。
這個重大政治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后果。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 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轟然倒下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所以,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關系,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要牢固樹立正確歷史觀,既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虛無歷史,堅持做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決不能丟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決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決不能動搖。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2
近年來,思想輿論界仍存在諸多迷霧,造成了人們思想認識上的誤解和誤讀,表現之一就是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盡管此前有諸多學者,對這一問題有過深入系統的闡述,但質疑改革開放、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曲解乃至誹謗毛澤東歷史地位的錯誤認識,仍有相當的影響,有必要予以澄清。
事實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歷史問題,而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現實政治問題。正確認識和把握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有利于深刻揭示新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深入認識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歷史理論;同時也是對歷史虛無主義、質疑改革開放等錯誤思潮的有力駁斥。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整體,前三十年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必要的物質基礎,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思想,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雖然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一論斷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之間的關系,澄清錯誤觀點,正本清源、凝聚共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個歷史時期主線一脈相承
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問題的研究,大體形成兩種基本相反的觀點:一是“非統一說”;二是“統一說”。 “非統一說”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處于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和時代,具體表現為“彼此割裂說”或“相互否定說”,如把改革開放前說成是專制主義的,把改革開放后說成是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如以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分割開來;如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否定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地位、作用與貢獻;再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是“新民主主義的回歸”等。與此相反,“統一說”則認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與實質,研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方法論上探討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我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歸根到底是一脈相承的,統一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完整的事業。雖然不同的奮斗階段、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同一個過程,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從《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到鄧小平同志的表述,到胡錦濤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總體評價,再到當代領導人、領導集體的重要論述,黨中央對這段歷史的總體評價至今沒有改變過。前后兩個30年,從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主線來講,是一個整體,一脈相承。區別在于,前30年的探索出現失誤,沒能成功找到一條正確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就“致力于探索”這點而言,兩段歷史一脈相承,而且前段探索為后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包括經驗也包括教訓。
前30年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前30年的探索,特別是1957年以后,雖然發生了很多失誤,但仍取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我國從貧窮的農業國變成初步工業化的強國。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明了這段時期的成就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奠基作用,也是兩段歷史重要的本質聯系之一。
1.基本政治制度建立
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續至今,已為歷史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浸透著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思考,不僅包含著他的失誤,而且更包含著他的貢獻。這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直接的思想理論準備。
2.經濟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前30年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1956年—1966年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雖有許多失誤,但從總體看,國家沒有放松生產;從數量看,10年共建成530多個大中型項目;從質量看,新興工業部門迅速成長,新產品、新品種不斷涌現,特別是電子、石化、原子能、導彈等新興工業部門;從布局看,除原有沿海工業基地外,廣大內地和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許多從來沒有工業的地方,辦起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建成一批新的工業基地。這短短10年中,取得的成就雖是初步的,卻是寶貴的,為之后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1966年—1976年期間,盡管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巨大挫折,但在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一些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的投入生產,氫彈試驗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廣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使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都有很大發展,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國、蘇聯核壟斷,提高了國防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中國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是中國人民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證。
3.精神文明成果值得提倡
新中國成立后30年,除“文化大革命”10年外,有些精神文明成果還是值得總結的。在戰勝經濟困難的過程中,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的號召,對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也激勵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熱情,樹立了社會主義新風。在這種良好社會風氣影響下,大批先進英雄人物成長起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對焦裕祿、王進喜等人事跡的宣傳和“南京路上好八連”先進典型的學習,在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為人民服務、公而忘私、樂于助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美德深入人心,成為全民崇尚的行為準則。
后30年為新中國開創未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時代要求和回應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改革開放,并明確提出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新的實踐,創造性地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以往失誤的糾正。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中,發展最快、最健康的是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但歷史不能割斷,這三十多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前30年的發展分不開。前30年雖歷經挫折,但整體來看成績是主要的,為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制度的和物質的基礎,提供了許多正反兩方面經驗。正因為有這些正面經驗可以繼承,有這些反面經驗可供鑒戒,才能有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正是在深刻反思前30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創造性地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才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習近平總書記對待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給我們以深刻的教益。古人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留給我們一個重要教訓,毀史必毀國,毀史必亡黨。我們絕不能再犯蘇共的錯誤、重蹈蘇聯的覆轍。我們要珍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創業史,把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和發展的偉大事業堅持好、發展好,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3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明確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筆者認為,習近平同志的講話與黨的十八大報告一樣,都科學、正確、準確地評價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偉大功績,這深得黨心、軍心和民心,具有重大意義。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毛澤東根本不會搞經濟建設,只會搞階級斗爭。這是一種誤解。毛澤東在經濟建設上也確實有失誤,我們應認真記取。但說毛澤東不懂經濟,不會搞經濟建設,不是事實。毛澤東時期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失誤相比,成就不僅是主要的,更是偉大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一建立,并不是我們要閉關鎖國。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多次談過,革命勝利以后,他要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到美國去,要向美國學習如何搞現代化工業和現代化農業。還在我國解放戰爭之時,西方強國便協助蔣介石政府對我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30日,毛澤東在揮筆寫就的批判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把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說成是友誼的《“友誼”,還是侵略?》一文中明確指出,解放區比如上海吧,解放以后本來是開放的,現在卻被人用美國的軍艦和軍艦上所裝的大炮,實行了一條很不神圣的原則:門戶封鎖。新中國一成立,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便實行更加嚴酷的經濟封鎖,美國等西方強國對我國科技禁運的項目比蘇聯東歐國家竟還多出500多項。但新中國建立后一直到毛澤東逝世的新中國前27年,一是先后進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的“大三線”“小三線”建設,成功化解了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對我國進行的“核打擊”。這實際上相當于三場較大規模的反侵略戰爭,有力地捍衛了我國的主權和神圣領土。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霸權主義利用我國的自然災害和工作中的失誤,逼迫我國還債,企圖壓迫我國屈服。當時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折合人民幣52億余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借支的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按照原定協議,這些外債于1965年全部還清。當時新中國成立僅10年有余,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豬肉、雞蛋、蘋果等農副產品來償還。河南省一直是全國生產糧食和生豬生產的大省。現任鄭州市金水區一基層單位黨總支書記的宋豐年曾告訴筆者:“20世紀60年代,我曾在鄭州市肉聯加工廠生產一線勞動過。該廠連續幾年每年冬季前后的半年時間里,每天都要宰殺5000多頭優質肥豬,當即運往蘇聯還債。”這就更加重了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困難。但是,我國人民有志氣,到1964年,我國提前一年還清了20世紀50年代欠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
二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發出“兩彈一星一潛艇”。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2月,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軍戰斗序列。不少人對“兩彈一星”關注多,對核潛艇了解得少。這里所說的核潛艇不是核動力潛艇,而是意味著具備了具有戰略意義上的第二次核還擊能力的核潛艇,是最后制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者企圖威懾我和平發展的最有力的“殺手锏”。鄧小平1988年明確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三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其中有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與研發技術。
四是建成國計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基礎設施。李先念明確講過,基本建設是投入七塊產出一塊,而加工工業是投入一塊產出七塊。毛澤東時期的短短27年中,我國主要靠人力修建的84000多座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最基礎和中堅性作用。
五是排除種種干擾加入聯合國。由于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正確指導,我國與美國、歐洲諸國和日本等主要國家的外交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我的嚴酷封鎖,真正跨入了大國的行列,并迎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以上五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十分耗時。這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財富,又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六是毛澤東時期,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當然,我國不借外債,一度沒有內債,影響甚至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可以說這是當時工作中的一個失誤,是思想僵化的一種表現,我們應從中汲取教訓。改革開放就汲取了這一教訓。但從當時的客觀情況看,那時還不具備大規模引進外資的國際環境。從兩分法的角度看,沒有內外債,也就沒有為后人留下還債的包袱。
以上成就的取得,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從嗓子眼里摳出食物和節省必要日常生活開支而積攢下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所換來的。這也是我們大家在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的主要緣由之一。
“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歷史,總的來說,是我們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后一切前進和發展的基礎。鄧小平說得好,不提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評價不恰當,老工人通不過,土改時候的貧下中農通不過,同他們聯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過。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同志在多種場合也多次高度評價毛澤東偉大的歷史功績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鄧小平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對黨、國家和人民的這一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將永載史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永遠銘記在心。
筆者在20世紀60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就曾吃過草籽和榆樹皮等,但筆者認為,我們審視歷史,決不能簡單地站在個人得失立場,必須跳出個人局限,站在人民和歷史乃至站在全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方可能得到事物的真諦與本質。不能在毛澤東時代自己曾經餓過幾天肚子,過了幾年窮日子,就把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時期前27年的艱辛奮斗與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決不能否認新中國前27年的失誤和錯誤,決不能為毛澤東的錯誤辯護,一定要認真汲取其中的教訓。但失誤和錯誤也不是毛澤東一個人的。現在有的人把新中國毛澤東時期說得一無是處,甚至是暗無天日,這不是糊涂,就是別有用心甚至別有所圖。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要搞垮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首先就要攻擊這個國家執政的共產黨;要搞垮這個國家執政的共產黨,首先就要丑化這個執政黨的主要領袖。這是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西化、分化我們的最直接、最便捷、花錢最少但卻最有效的手段。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根本教訓之一,就是蘇聯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投入大量金錢,創辦和引導各種媒體惡毒攻擊、抹黑進而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乃至列寧。
什么叫歷史?歷史由時間與空間組成,是相對于現在的過去式時空的存在。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現在所讀的叫著“歷史”的課本或書籍或相關文章等這些紙質記憶,僅僅是歷史中特定人物的記憶、記錄或認識。這些記憶、記錄或認識是不是歷史的本來面貌,揭示的是不是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是需要認真地分析與甄別的。恩格斯在19世紀80年代就指出,資產階級把一切變成商品,對歷史學也是如此。資產階級的本性,它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偽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偽造歷史。偽造得最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歷史著作,所獲得的報酬也最多。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福柯說,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的行為的脈動,因此,占有記憶,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關的。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麥卡錫時代”,美國當局總共抓捕甚至殺害了多少美國共產黨人及其同情者,這是鐵幕,無人知曉。1965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下,印度尼西亞軍事當局殺害約50萬至100萬印尼共產黨及其同情者,連當時的美國媒體也報道說,甚至河水被染成紅色,在當今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卻幾乎也無人知曉。而所謂的斯大林在肅反中殺了三千萬,所謂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餓死三千萬,這“兩個三千萬”地球人都知道。但這“兩個三千萬”都是有人刻意編造的虛假數據。當然,說明這一點需要寫專文論證。1957年的反右,劃了55萬右派,無庸諱言,其中有不少受冤枉的同志,但沒有處死一個,卻全部被描述成“血淋淋”的,地球人都知道。而他們在印尼殺死的50萬至100萬人,地球人卻幾乎無人知曉,更無人譴責。國際資本控制的種種媒體就是這么和這樣的“客觀”、“真實”和“公允”嗎?!
1994年,海外出版了李志綏的《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筆者曾在中南海工作10多年,與毛澤東多名身邊工作人員有過接觸。看到此書中對毛澤東的攻擊特別是所謂私生活的描述后,即找到毛澤東去世后仍在中南海菊香書屋整理毛澤東圖書的周福明。早在1960年,周福明即是毛澤東身邊的衛士,并兼管毛澤東的理發。周福明看了李志綏所謂的回憶錄,十分氣憤地說:“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我看是惡意編造。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主席身體很好,很少吃藥。要吃就是安眠藥。安眠藥都是我們警衛戰士去拿的。李志綏基本接觸不到主席,何來他所看到的主席的所謂私生活?!”李志綏1988年到的美國,帶去的僅是一本薄薄的手稿。當時,有美國中央情報局背景的人找到他,說你這一回憶錄沒有可讀性,沒有市場效應。李同意潤色,一種說法是100萬美元,另一種說法為50萬美元。至少李志綏是為了個人的生活,他所謂的回憶錄即由別人捉刀代筆,變成了厚厚一本。書中把他到中南海門診部工作的時間,從1957年6月提前到1954年4月,書中有相當的篇幅是描述他根本沒有到中南海門診部工作之前的事。所謂的事實即完全的杜撰。筆者建議讀過李志綏的《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這本偽歷史著作的能夠讀一讀1998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林克、吳旭君和徐濤為批駁李志綏謊言而寫的專著《歷史的真實》。
英國情報機關也資助英國華裔女作家張戎與其英籍丈夫合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2005年出版。1991年筆者見過張戎本人。2008年,筆者訪問英國劍橋大學,劍橋大學幾位教授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可以不討論張戎的書。里面的邏輯矛盾就比比皆是。這本書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討論。”連法國一家報紙在報道此事也說,在張戎等人看來,希特勒和斯大林早已聲名狼藉,而毛澤東的肖像卻依然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張戎要移動這張肖像。李志綏的《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和張戎與其英籍丈夫合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被國際資本翻譯成各種文字,在不少國家出版發行。中文版也從香港、臺灣等地帶回到大陸不少。這兩本所謂的歷史著作,在國內外都產生過轟動效應。現仍在國際國內都有相當的影響。
拿破侖說,一支筆桿子勝過兩千條槍。艾森豪威爾說,一美元的外宣費用等于五美元的國防費用。尼克松在“水門事件”中受挫,差點受到彈劾。他慨嘆,三份不友好的報紙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國內外別有用心的人肆意夸大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甚至不惜偽造事實,極盡造謠、誹謗、污蔑之能事,惡毒攻擊毛澤東,這絕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個人的問題,而是他們企圖進而否定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等我們黨的其他領袖人物和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全盤否定我們黨和人民艱辛奮斗的光榮歷史、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其實質是為把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制造思想政治輿論。
早在幾年前,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黨史工作會上就明確指出,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特有危害,并提醒全黨要高度警惕。筆者認為,目前國際壟斷資本基于其搞垮蘇共和蘇聯的“經驗”,在竭力販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虛無主義”之時,把主要矛頭集中放在攻擊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上,這是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在近期甚至近幾年圍剿、演變、顛覆社會主義中國戰略部署中十分重要的組成,是其“軟實力”、“巧實力”十分重要的組成。盡管這僅是極少數人的行為,但他們能量很大。加上各種資本控制的種種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擴散與擴張作用,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真恰當應對。能否恰當應對國內外敵對勢力特別是國際資本操縱的對毛澤東以及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我們黨的領袖人物的攻擊,這對在現在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抵御他們的西化、分化,以確保我們黨永不變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一定意義和一定范圍講,敵人比我們強大的只有一點,就是他們可以不顧人類起碼的良知與道德,用造謠這一極其墮落和卑鄙的武器攻擊人,并以強大的資本,給這些謠言、誣蔑和攻擊插上翅膀,在全球各個角落“飛翔”。
但歷史的經驗也已反復證明,誰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打得越痛,誰就會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攻得越烈,但廣大人民群眾最終會對誰越親,把誰記得越牢。
2013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二任就職典禮的講話中指出,作為美國公民,有義務塑造我們時代的辯題,不僅是通過我們的選票,而且要為捍衛悠久的價值觀和持久的理想發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們的指導思想,而且同時也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在捍衛我們黨、國家和人民的價值觀上,就其清醒和堅定性而言,我們應該向奧巴馬“學習”。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持續關注本網站,小編將會為您帶來更多范文內容。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防汛救災工作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 下一篇: 2021年最新慶祝教師節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