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
通過學習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堅定制度自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1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以制促治,做出有顏有味有品的中國“特色菜”。
黨的領導提“顏值”。習近平總書記說:“要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必須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我們正處于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更要通過制度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提升中國“顏值”凝聚中國力量。
人民當家保“原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興國的最牢固根基。翻開中國歷史長卷,無論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還是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無私幫助,一路支持。正是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這份深厚情誼,讓黨的事業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壤中,引領黨的事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如今,站在新長征的路上,要如何“走”?顯然需要保持“原味”,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為了群眾的一切”,只有目標堅定,才能夠在前行的過程中凝聚更強大的人民力量,攻克前行路上的艱難險阻。
法治建設優“品質”。“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經驗和教訓使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現象仍然存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信訪不信法的情況時有發生。面對種種不良現象,更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更需要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而優化中國“品質”,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制度是中國之治的“主菜”,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有顏有味有品,方能做好中國“特色菜”,推動“中國之治”邁向更高境界。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2
6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劍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藍圖,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課題。6年后,站在新中國70周歲誕辰的新起點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度為人類制度文明獻上了與時俱進的“中國范本”,掀開了中國制度現代化道路的嶄新篇章。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一定同時伴隨著內部制度的巨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制度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黨和國家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事業格局為之一新。然而,制度建設之路并非一條康莊坦途,其現代化進程越是向前推進,便越是接近“無人區”,越需要拿出自信、勇氣和毅力,踩準走實每一步。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勇敢者之路。恩格斯說過,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對變化的清醒認識、對革新的無懼無畏,構成了“中國之治”的精神內核。回顧以往,敢為人先、勇于擔當與創新發展總是相輔相成。雖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之中,我們也走過一些彎路,犯過一些錯誤,但最終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趟出了一條新路。要推動制度建設始終向前,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穩更牢,就絕不能為任何風險所懼,被任何干擾所惑。只有以“經常自我革新”的氣魄去走這條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的治理體系才能夠在一次次歷史的風浪中日趨成熟,治理能力才能夠在一番番時代的考驗里愈練愈強。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適者生存的求實者之路。好制度不是“飛來峰”,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經過一個世紀的革命與戰爭,經過70年的建設與探索,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最好的永遠是最適合的那一個,而最合適的,必始于實踐,源于積淀,勝于堅持。拋開卑微的“西方施舍”,放下不切實際的“理想國”之夢,在選擇中審慎“拿來”,在自信中與文明“交融”,我們才有了今日這套既與世界潮流相應,又不失獨立精神、民族風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始終在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上前進,是制度現代化建設所必須遵循的不二法門。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眾人拾柴的團結者之路。古往今來,國家治理都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單靠一個政黨、一方政府的單打獨斗,難以形成推動整個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進步的長效力量。古語云,上下同欲者勝。聚焦最大公約數,畫好最大同心圓,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也是這種制度優勢得以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制勝法寶。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有通過民主協商、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等多種方式編織動員網絡、整合各界力量,調動各方資源,切實凝聚全社會推動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辦成辦好制度保障這件大事、要事。
風物長宜放眼量,厚積已到薄發時。我們相信,積蓄了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必將在邁向現代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堅強有為。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卓絕努力,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但在應對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需要總結經驗,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完善,更加成熟定型。
加強對青年的制度教育,要通過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發展并不斷完善的歷史邏輯,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認識黨對制度建設的探索歷程,深刻領會黨領導人民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與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緊密相連,深刻把握黨領導人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是我們黨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結果,深刻理解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適應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在守正創新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2.在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堅定制度自信
縱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首次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根本原因,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一般規律。列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適應中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形態,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和國情特點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是對人類制度文明的重要貢獻。
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全國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抗疫合力。在疫情防控呈現出積極向好態勢之時,適時提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工作決不能放松,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我們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國際合作抗疫,盡己所能,為其他形勢嚴峻、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為全球抗疫作出了積極貢獻。
加強對青年的制度教育,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角度,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從而不斷增強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理論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3.在正確認識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中堅定制度自信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系統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組織、軍事國防、祖國統一、國際外交等各個方面。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一個系統表達,構成了一個嚴密的有機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僅體現為每一個具體的優勢,更體現為各個優勢的不同組合所形成的集成優勢。例如,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在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我們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緊抓發展機遇,集中力量干大事,謀求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憑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在國產大飛機、北斗系統“天眼”探空、航空母艦等一大批重大創新工程上取得突破。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再次得以發揮,經受了實踐的檢驗。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制定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體要求,實施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抗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彰顯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顯著優勢。在戰疫中,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全力推進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和應檢盡檢,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
加強對青年的制度教育,要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探索與發展的實踐邏輯,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凝練概括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斷增強對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制度密碼”的理性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4
1919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起點。
五四精神既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精華和時代新潮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
五四運動通過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欺侮和封建軍閥賣國行徑的斗爭,掀起了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群眾斗爭,是一場民族自新與自救的愛國運動和文化運動,是中國人民以往前赴后繼斗爭的繼續和新的發展。五四運動鮮明地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這個五四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變革時代異域新潮的有機結合。愛國和進步是物質層面的展示,民主和科學是精神層面的體現,兩個方面構成了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渾然一體,互相依存,相輔相成。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時代新思潮鼓蕩的結果。這個五四精神既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精華和時代新潮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所有這一切是抵御外侮、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激勵全體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燦爛的古代文明,并且在幾千年內綿延不絕,從來沒有中斷過。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愛國主義是中華文明呈現強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支柱。無論在太平盛世,還是危亡關頭,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意識始終傳承于中華民族中。從《禮記·儒行》“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屈原“哀民生之多艱”,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韓愈“奔向東南,驚濤澎湃,以國家之務為己任”;到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陶行知“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都是中華民族愛國意識的生動寫照,并成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中華民族也十分重視和強調愛國主義的傳統,把它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試金石和對個人道德品質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這種愛國的優良傳統已經凝聚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愛國意識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為保衛民族獨立、捍衛民族尊嚴、促進國家富強的巨大精神力量,它鼓舞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前仆后繼,成為推動民族奮進、祖國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變革和進取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商湯《盤銘》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韓非子“事異則備變”,商鞅“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劉安“日滔滔以自新”,揚雄“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劉禹錫“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到朱熹“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魏源“古乃有古,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梁啟超“惟進取也故日新”,孫中山“改革之任,人人有責”,這些名言佳句就是生動的例證。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胡服騎射”,漢朝的“桑弘羊改革”,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和“永貞革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改革,乃至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是中華民族在開放和變革中生生不息、應時改革的生動例證。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的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豪邁宣言,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看,在變革中總體上前進是中國的歷史常態,進步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網站。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相關推薦文章:
綻放戰疫青春,堅定制度自信感想 綻放戰疫青春,堅定制度自信感想300字
上一篇: 2021黨員干部暑期參觀紅色旅游基地心得體會600字范文5篇 下一篇: 教師個人師德師風工作總結2021(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