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范文5篇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增強訓練內容的趣味性,在教習任何動作時都要講解動作名稱,使學生不僅僅是肢體上的模仿動作頭腦上也是在活動的,增強趣味性課堂上不能太過于單一。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歡迎大家參考。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一】
我是一個從未學過武術的人,對武術的了解也就僅僅局限在影視作品之中。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學練武術的一些體會:
開始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學習武術的,但是我想既然學習了就要認真去學、去練。我的學習比較忙,所以每天下課回家腰酸背疼,頸椎痛的直不起頭,坐下后站不起來。可在練習武術一段時間后,明顯感覺好多了。說實話這時我還有些懷疑這是否和練武術有關,還在想著會不會是心理作用呢?但后來一些功效的顯現讓我徹底相信了它的真實性,這的確是武術的功效。
原來早晨起床時總感覺沒睡醒,困的難受,而練習一段時間,早晨一醒來就會感覺頭腦很清醒,渾身很輕松,毫無睡意;再后來還有許多的功效顯現,我就不再多說了……總之,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這是我周圍人都看到的效果,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這是我真實體驗到的。
我感覺老師的教法和拳友們長時間的不斷交流特別好,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能使我這個對武術一無所知的人能在這么短的時間,有這么好的效果。很感謝我入門的老師提供這樣鍛煉身體的機會,也很感謝老師能傳授這么好的功法給我,讓我受益無窮。今天的功效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我覺得我很幸運,所以我會珍惜武術所結的緣分,堅持不懈的學練下去。
以德養拳,以拳輔德。學拳還要強大德理論作鋪墊,奧義就是中庸之道。順其自然,找到那個度。
在此我想真誠地說一聲:謝謝老師。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二】
23歲的我從進武術學校到上大學至今,已有7年的時間了,七年不知道灑下了多少汗水,流了多少血,我越來越感到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我對于中華武術的那份熱情也日趨濃厚。武德一直是我的追求與向導。
多年的學習和體會,使我深刻認識到: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后人,我們有責任繼承下來,傳授下去,并使之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多年的習武經歷,使我深深體會到習武“以德為上、以悟為得、以技擊為末”。
尊師重道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武術講傳承。老師們一生中花費很多的精力和財力才得到的功夫和心法,很希望傳承下去,但不會傳給得寶忘師者,只有傳給有道德有修養且熱愛中華武術的傳人。所以,武術的傳人,必須心懷一顆對中華武術的熱愛和對老師的感恩之心來學習和繼承前輩的功夫和心法。
習武之人要謙虛謹慎,不要心存門戶之見,不要老子天下第一,要注意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別人之長補己之短。惟有如此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德有多高,藝有多高”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習武之人講“悟性”。以我多年練散打的體會,沒有悟性是得不到散打真諦的。散打運動是我國優秀的武術運動,它不像跆拳道、空手道那樣一招一式講究規矩體面,它在乎的是一種靈活制敵的本領,散打是最靈活,有實戰價值的功夫,練習散打能培養機智、頑強、勇敢、靈活、果斷等意志品質。要了解自己:這樣你才能在實際生活中知道進退,自知則明,知止不辱,所以習武首先必須修德,這不是故弄玄虛,只知道進攻的個性永遠不可能向武術的巔峰近接!要改變你的思維:練習和實戰也是兩種不同的運動,實戰的時候面臨不同的對手也需要調整自己的應變思維和技擊狀態,所以習武之人還有一個最忌——那就是呆板一成不變。在練習時叫做悟性,在實戰時叫做心如止水,不要心浮氣躁。總結起來,我們的身體和思維應該調整到象水一樣的狀態,無形無相而能成任何形相。
切忌急功近利:有的習武者,他們習武很是勤奮刻苦,早練晚練,不怕吃苦不怕受累,這種精神是好的,習武就要有“沒有做不到,只又不想做”的這種心理認識。不過有的習武者走進了禁區,有的希望速成,急功近利,比如現在很多練習散打的,他們多數都是在十五六歲才開始,練四五年就開始出賽。這樣子也許會出一些成效,但是很不利于運動員的身體。另外,他們也不大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融合吸收眾武術文化中精粹的東西,他們成名后也最多只能感到自己是一個打架選手,而不是一個中國武術家,因為他們沒有這種心理素質和內涵。武德也要同步修行。
不可恃強凌弱:武德作為中國傳統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現實質還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它的內容雖然也隨著各個不同時期的發展而不斷的補充和豐富,但其本質仍表現為:仁、義、禮、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境界。仁的基本涵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人之方。要求習武者忠于師門。更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民族和社稷,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求及安寧祥和。
“義”:義為行善之本。再武德中還可以理解為“仁”是通過“義”的環節過渡到人的道德行為。“義”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徑和標準,“義”還根源于羞惡之心,所以它還有裁斷性的道德判斷,是羞恥與否、善惡與否的“應該”標準。此外,在武德中還把“義”理解為秩序、等級。“義者,宜也”,就是要習武者的言行舉止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等。君臣父子,師徒兄弟的綱常不能亂,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倫。
“禮”:“禮”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容。武術界對“禮”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體的、形式化的禮儀,直接付諸于習武者道德踐履,以作為其行為的文飾。“禮”還包括制裁制度,對違背“禮”的人要給予處罰。“禮”再武德中具有實踐的意義,它不但告訴人們習武者“應該做什么”,而且還告訴其“應該怎么做”,是“仁”與“義”向行為落實的一個重要環節。
“智”:當習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禮儀規范后,還須有自覺的道德意識,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認識“仁”“義”,并保證它的實踐。它根源于人們的是非判斷之心,其功用就在于體人生、知人倫、明是非、辯善惡,唯有如此,不能進行堅定的行為選擇,才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做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俠義之人。
“信”:“信,誠也”,“誠,信也”。“信”、“誠”互訓,自然是說誠實可靠就是誠守諾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許諾是武林的傳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武林俗尚。實踐諾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愿犧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跡,歷代多有所聞。可見,守信重諾是武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標準又是行為實踐。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弱濟困等,即為“大勇”之舉,在武林中是被極力推崇和效仿的。為私利或意氣用事而逞強斗狠,則被視為“小勇”,也稱做“匹夫之勇”,為武林中人所不屑。
武術是令人神往的,但是練就一身好功夫卻是需要吃很多苦。需要毅力。沒有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希望習武者能夠堅持到最后,因為武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業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學好武術就必須要堅持。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三】
未上武術課前,我對武術的認知完全來自于電視劇和各類武俠小說。那種飛檐走壁,瀟灑肆意,仗劍江湖,天地任我行的暢快淋漓著實令我心生向往。《神雕俠侶》幾乎就是我對古代武俠的認知。而對近代武術的認識,則主要來自于成龍、甄子丹等武打明星及其所參演的電影,比較熟悉的是詠春拳、佛山無影腳等。對武術的認識可以說是非常膚淺及流于表面的。正因為對武術認識不深,那層朦朧的面紗讓我覺得武術甚為神秘,讓我心生敬畏。所以,大一因為害怕學不好武術這門高深學科的我,還是禁不住內心的召喚而在大二選擇了這門體育課。結果,雖然發現我的拳法劍術還不是很到位,但我對武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首先,現代的武術偏向于強身健體而非奪人性命。有些人認為武術是一種屠戮的技能,劍走偏逢,刺人手腕,拳打中線,一招收命。事實上,這種對武術的認識有失偏頗。我認為現代武術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強健體魄,磨練意志,在于防身,自助及助人,而非用于打架及欺凌弱小。
其次,習武先習德。武德訓中有曰:“遵武德者,武之宗也。未曾學藝也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習者應不謀利而秉大義,不畏強而舍已身。當守千甚,行須善始終。平常本虛懷若谷,心意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屬高尚之武德。以武強身,以德養性。”也就是說,學武不應爭強好勝,而要胸襟廣闊,虛懷若谷,做到進退有度,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該出手時就不動手,要用高尚的武德氣度讓別人自慚形愧。總之,武術精神很重要。
然后,武術被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競技武術是由傳統武術演化而來的體育運動。武術不單純是一種技能,更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融合發展的有機體。在本學期我不僅五步拳和初級劍,還鍛煉了體質,了解了馬步,虛步等動作的基本要領。我知道蹲馬步是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間的距離為三腳半寬,腳要內扣。做虛步時要將重心放在后腳上等等。剛開始看到老師在前面進行動作演示,非常羨慕老師的動作,覺得非常的帥氣,動作很有力度,并且非常連貫流暢。如今我們自己也學習的那些動作,發現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出來的本領,盡管我有很努力的學習,但是還是沒有老師做得那么好看和標準到位。
最后,我覺得老師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行云流水的動作和幽默的授課語言極大地激發了我對武術的興趣。武術的教學不僅僅是動作和套路的簡單傳授,更是知識的講解和思想的交流。老師在教學中強調武術講究收放結合、厚積薄發,這對我們做人做事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會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武術這門課程,用心體會武術的意義,領略武術的精神。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四】
從小就對武術充滿了好奇感,也喜歡看功夫片,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學到一些功夫。當然,我也知道學習武術的辛苦,只是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另一方面,由于條件不足,也就沒有學武術。進入大學后,第一次接觸武術是在大一的第二個學期,學的是太極拳,感覺很好。這個學期的體育課是選修課,所以我就選修了武術。
還記得第一節課體育課,老師讓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我就選了武術。一開始,我還被那個老師拉去學籃球了,他說我學籃球比較合適,但是我對籃球是真的沒興趣,所以第二節課我就和叫我們籃球的老師說我想學的是武術,對籃球沒興趣,那老師也同意了。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教我們武術的老師同意我到這個班來學習武術,不然我也沒有這個機會在這里寫這些東西了。在這里,我要謝謝老師給了我這個機會。
說到學習武術的體會,前面說到的辛苦二字是少不了的,這可能也是每一位學習武術的人的感受吧!雖然說學習武術很累,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沒有后悔。有時候上完課,感覺一點勁都沒有,什么都不想做,唯一的感覺就是今天除了體育就沒有其他的課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還記得有幾次上完課就覺得身上有點酸痛,等到第二天起來,酸痛感更厲害,但是一兩天就好了,也沒什么。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既然如此,這小小的疼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說了,這能夠讓我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有益而無害,何樂而不為。
要說學習武術的心得,我也說不了多少。我認為學習武術首先要有興趣,沒興趣的話,什么都做不好。其次,要有耐心,有毅力,要持之以恒。不然,一點點的疼痛就會讓你卻步不前。再次,要勤奮。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前學到的就會全忘了。最后,要有學習武術的條件。這里所說的條件主要指身體上的條件,如身體的靈活性、靈敏度等。當然,天分和悟性也是不可少的。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天賦異稟,都擁有極高的悟性。古人云:“勤能補拙”。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勤奮。只有勤加練習,才能夠熟練的運用每一招,從而克敵制勝。
上面所說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也許有些看起來像是在發牢騷、在抱怨,其實并非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是我這個學期學習武術的真實感受。我想其他人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吧!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五】
武術,由于傳統觀念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一提起武術就會問,你能打幾個人呢?
其實,現在的武術我們應該重新來認識自從有了武術課之后,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武術最初的形成目的確實是保家護院、戰場廝殺,但是隨著現在的經濟水平的發展,人文素質的逐漸提高,這方面的含義也就隨之而淡化下來了,反而,武術開始慢慢向健身藝術競技方面發展,當然并沒有淡化防身自衛的技術。
我學習了武術之后,有以下的感受:
武術是全方位的全身心的運動,它不緊鍛煉我們的體育技能,更能磨練我們的意志,所謂一日不練十年功,學習武術就要下定決心,每天堅持鍛煉,雖然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乏味,但是中間一旦間斷練習,功力就會大退。
武術也是一門積極性很強的'運動,它從精氣神到手眼身法步,無一不要求規格的規范完整,更要在規格如此高之下體現武術的藝術美,動是圓定是方,這樣還是不夠,還要加上動作的完整性、節奏性。它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求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氣質面貌。
練武是很累的,是要吃的下苦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學習武術,其實我認為最主要的也是這一點,武術的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乃是習武一定要修武德,一個沒有武德的人早晚是會被人唾棄的,反而他學的越好越與社會有害,武德不僅僅是武德,更是教會我們怎么去做人,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有些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但是修身是第一位的,我們做人的事理其實要用心體會,很多都能在習武之中領悟的到,這個學問太大了,用盡畢生也未必能參悟的透,所以從武術衍生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學問太大。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幼兒園武術學習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范文5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我要上學電影觀后感 看《我要上學》感人影片觀后感 下一篇: 老師個人工作計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