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倉觀后感 觀看大國糧倉心得體會
10集大型紀錄片《大國糧倉》,聚焦“中國飯碗”,首度全景式披露“大國糧倉”背后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大國糧倉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大國糧倉觀后感篇一
中國自古推崇民以食為天。在2020年,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時,這片曾經落后的土地卻有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淡定與從容。從曾經的食物不充足到如今面對疫情「不慌」的背后,正是因為如今的中國已是「大國糧倉」,有了應對風險足夠的底氣。《大國糧倉》以動情的筆觸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70多年里如何解決溫飽問題、端牢手中飯碗,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的光輝的歷程。
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之下都一一變為現實,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跡。
《大國糧倉》可謂首度全景式披露了誕生這個偉大奇跡背后的歷史細節:從主糧到飼料糧,從肉類到蛋奶果蔬,《大國糧倉》全面展現了中國農產品生產的發展歷程、經驗、重點和未來走向,并從歷史的縱深角度和當下的現實出發,對它們的種養、生產、存儲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述和系統表達。以簡單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奇跡全貌。
這個奇跡,便是從曾經的吃不飽,到實現全面小康。人口多、糧食少、大面積荒地鹽堿地、產能低下……這些都是攔在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面前的絆腳石。面對這重重困難,7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迎難而上,用吃苦耐勞的品性戰勝天災與貧瘠,用科學有效的政策創造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改革」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統購統銷」糧食調配政策的實施,保證了特殊時期人們的吃飯問題;加大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步伐,讓「北大荒」成了北大倉。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的新追求,面對「一些耕地流失、農民離開田地」的新困局,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衛星導航」實現插秧機自動插秧,大大節省人力物力;用「稻蟹共生」、「稻魚共生」、「稻鴨共生」等天然生態的種植方式,實現讓人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糧食緊缺,不少老百姓不得不尋找玉米、大豆等作為代食品。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當小麥、水稻等主糧產量充足以后,玉米、大豆便從曾經的代食品轉變為經濟實用的飼料糧。
同時,為了改善耕地不夠、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大豆振興計劃」等政策,以保證自身玉米、大豆的產能。同時,通過「間套作技術」等技術創新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其價值。
從緊缺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替代糧」,到富足時代經濟實用的「飼料糧」,大豆和玉米的生產,從側面折射出了中國的農業與中國人民的飯碗在70多年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巨大的時代變遷。
我們不慌的底氣在哪里?《大國糧倉》徐徐為我們揭開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的偉大歷程:
首先,是政策惠農。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大國糧倉》細致地描繪了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從政策提出到技術落實的全貌。
從取消農業稅,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脫貧攻堅,到實現全面小康。中央對于「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從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都關注農業得以了解。立足于現實之上的每一項強農惠農政策,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是科技興農。
農業要振興就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技術人員不僅可以利用衛星「種地」,還可以把幾千年來「看天吃飯」的中國農業,改造成運用現代化科技的「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我們不僅摘掉了「缺糧的帽子」,還生產出了質量更優、綠色安全的糧食。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正是科技興農的最佳典范。1975年,以袁隆平為首的水稻科研團隊終于培育出了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約650公斤。之后十年間,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1996年中國又提出「超級稻計劃」。如今,我們的第三代雙季超級雜交稻畝產已經突破1500公斤。
此外,還有人才助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不僅要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還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倉廩實,天下安。正因為有政策惠之,科技興之,人才助之。每當我們端起沉甸甸的飯碗時,就獲得了不慌的底氣。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一顆一粒,中國的糧食裝滿了中國的飯碗;一「磚」一「瓦」,幾代人的心血構筑起了這個偉大的奇跡——「大國糧倉」。如今,我們可以用諸多數據,勾勒「大國糧倉」的偉大奇跡:
看產量,從1949年糧食年產量2000多億斤,到如今連續6年每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在保障中國人口糧基本消費的同時,今天的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數的豬肉,牛羊肉產量也比新中國初期增長了幾十倍;
看庫存,如今稻谷、小麥等糧食的庫存量,能夠滿足14億中國人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
看品種,14億中國人每天要吃掉12億多只雞蛋。中國水產品總量已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蘋果、98%的楊梅,都來自中國。而且,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大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將繼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應用是“北大荒”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在“北大荒”墾區有了廣泛的應用。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如今農業技術員不僅可以利用衛星“種地”,還可以把幾千年來“看天吃飯”的中國農業改造成運用現代化科技的智慧農業,讓中國飯碗裝上質量更優、綠色安全的中國糧食。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挑上“金扁擔”,藏糧于技讓廣袤田野孕育著新的豐收圖景。
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世界奇跡。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具有極端重要性。在建黨百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將繼續堅持“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的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國人的糧食奇跡必將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譜寫出新的華彩樂章。
大國糧倉觀后感篇二
本片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端牢手中飯碗為敘事主線,全景、真實、權威披露了新中國各歷史階段黨和國家為解決人民吃飯問題、滿足百姓基本民生需求,所作的重要決策和歷史細節,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時代背景與生動故事的交叉呈現,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將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取得一個個偉大成就的光輝歷程。
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實現糧食自給的同時,百姓的營養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中國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國糧倉》從國家全面構建大食物觀理念出發,講述了中國人將發展農產品生產的空間擴大到整個國土空間做文章。從主糧到飼料糧,從肉類到蛋奶果蔬,全面展現出中國農產品生產的發展歷程、經驗、重點和未來走向,從歷史的縱深角度和當下的現實出發,對它們的種養、生產、存儲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述和系統表達。
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從1949年糧食年產量2000多億斤,到如今連續6年每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也大幅提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保障中國人口糧基本消費的同時,今天的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數的豬肉,牛羊肉產量也比新中國初期增長了幾十倍。
片中大量數據反映出一個國家倉廩殷實、百姓餐桌豐盈的奇跡——14億中國人每天要吃掉12億多只雞蛋。中國水產品總量已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今天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周都可以吃上一條重一斤八兩左右的魚。同樣居世界產量第一位的,還有水果。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蘋果,98%的楊梅,都來自中國。而且,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大國。
攝制組實地探訪、拍攝了各地不同歷史階段的糧倉,切身感受國家糧食、食用油等物資儲備的科技化、綠色化。糧倉里成百上千個傳感器和監控探頭,讓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看清糧庫內的糧食顆粒,并隨時“感知”每一個角落的細微溫濕度變化。
今天,中國糧食庫存充盈,稻谷、小麥等糧食的庫存量,能夠滿足14億中國人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確保中國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國糧倉觀后感篇三
中國自古推崇民以食為天。在2020年,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時,這片曾經落后的土地卻有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淡定與從容。從曾經的食物不充足到如今面對疫情「不慌」的背后,正是因為如今的中國已是「大國糧倉」,有了應對風險足夠的底氣。《大國糧倉》以動情的筆觸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70多年里如何解決溫飽問題、端牢手中飯碗,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的光輝的歷程。
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之下都一一變為現實,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跡。
《大國糧倉》可謂首度全景式披露了誕生這個偉大奇跡背后的歷史細節:從主糧到飼料糧,從肉類到蛋奶果蔬,《大國糧倉》全面展現了中國農產品生產的發展歷程、經驗、重點和未來走向,并從歷史的縱深角度和當下的現實出發,對它們的種養、生產、存儲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述和系統表達。以簡單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奇跡全貌。
這個奇跡,便是從曾經的吃不飽,到實現全面小康。人口多、糧食少、大面積荒地鹽堿地、產能低下……這些都是攔在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面前的絆腳石。面對這重重困難,7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迎難而上,用吃苦耐勞的品性戰勝天災與貧瘠,用科學有效的政策創造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改革」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統購統銷」糧食調配政策的實施,保證了特殊時期人們的吃飯問題;加大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步伐,讓「北大荒」成了北大倉。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的新追求,面對「一些耕地流失、農民離開田地」的新困局,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衛星導航」實現插秧機自動插秧,大大節省人力物力;用「稻蟹共生」、「稻魚共生」、「稻鴨共生」等天然生態的種植方式,實現讓人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糧食緊缺,不少老百姓不得不尋找玉米、大豆等作為代食品。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當小麥、水稻等主糧產量充足以后,玉米、大豆便從曾經的代食品轉變為經濟實用的飼料糧。
同時,為了改善耕地不夠、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大豆振興計劃」等政策,以保證自身玉米、大豆的產能。同時,通過「間套作技術」等技術創新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其價值。
從緊缺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替代糧」,到富足時代經濟實用的「飼料糧」,大豆和玉米的生產,從側面折射出了中國的農業與中國人民的飯碗在70多年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巨大的時代變遷。
我們不慌的底氣在哪里?《大國糧倉》徐徐為我們揭開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的偉大歷程:
首先,是政策惠農。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大國糧倉》細致地描繪了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從政策提出到技術落實的全貌。
從取消農業稅,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脫貧攻堅,到實現全面小康。中央對于「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從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都關注農業得以了解。立足于現實之上的每一項強農惠農政策,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其次,是科技興農。
農業要振興就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技術人員不僅可以利用衛星「種地」,還可以把幾千年來「看天吃飯」的中國農業,改造成運用現代化科技的「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我們不僅摘掉了「缺糧的帽子」,還生產出了質量更優、綠色安全的糧食。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正是科技興農的最佳典范。1975年,以袁隆平為首的水稻科研團隊終于培育出了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約650公斤。之后十年間,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1996年中國又提出「超級稻計劃」。如今,我們的第三代雙季超級雜交稻畝產已經突破1500公斤。
此外,還有人才助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不僅要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還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倉廩實,天下安。正因為有政策惠之,科技興之,人才助之。每當我們端起沉甸甸的飯碗時,就獲得了不慌的底氣。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一顆一粒,中國的糧食裝滿了中國的飯碗;一「磚」一「瓦」,幾代人的心血構筑起了這個偉大的奇跡——「大國糧倉」。如今,我們可以用諸多數據,勾勒「大國糧倉」的偉大奇跡:
看產量,從1949年糧食年產量2000多億斤,到如今連續6年每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在保障中國人口糧基本消費的同時,今天的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數的豬肉,牛羊肉產量也比新中國初期增長了幾十倍;
看庫存,如今稻谷、小麥等糧食的庫存量,能夠滿足14億中國人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
看品種,14億中國人每天要吃掉12億多只雞蛋。中國水產品總量已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蘋果、98%的楊梅,都來自中國。而且,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和消費大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將繼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應用是“北大荒”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在“北大荒”墾區有了廣泛的應用。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如今農業技術員不僅可以利用衛星“種地”,還可以把幾千年來“看天吃飯”的中國農業改造成運用現代化科技的智慧農業,讓中國飯碗裝上質量更優、綠色安全的中國糧食。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挑上“金扁擔”,藏糧于技讓廣袤田野孕育著新的豐收圖景。
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世界奇跡。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具有極端重要性。在建黨百年、“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將繼續堅持“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的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國人的糧食奇跡必將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譜寫出新的華彩樂章。
大國糧倉觀后感篇四
《國家記憶》欄目近日開始播出10集大型紀錄片《大國糧倉》,該片首度全景式披露“大國糧倉”背后的故事,講述中國是如何用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養活占世界20%的人口。
片中,大量數據反映出一個國家倉廩殷實、百姓餐桌豐盈的奇跡——14億中國人每天要吃掉12億多只雞蛋。中國水產品總量已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蘋果,98%的楊梅,都來自中國。
攝制組實地探訪,拍攝了各地不同歷史階段的糧倉,切身感受國家糧食、食用油等物資儲備的科技化、綠色化。糧倉里成百上千個傳感器和監控探頭,讓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看清糧庫內的糧食顆粒,并隨時“感知”每一個角落的細微溫濕度變化。
今天,中國糧食庫存充盈,稻谷、小麥等糧食的庫存量,能夠滿足14億中國人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確保中國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國糧倉觀后感四篇,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網站。
【大國糧倉觀后感 觀看大國糧倉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個人檢視剖析材料2021民警 個人檢視剖析2021 下一篇: 百鳥朝鳳觀后感 觀《百鳥朝鳳》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