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全面推進,黨的制度建設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圍繞黨的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在黨的建設中根本性,下面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1
轉眼貴州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40年。這40年中,國家在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努力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在這40年中,黨和國家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依靠其進步不斷帶動基礎設施完善、促進社會整體經濟文化事業發展。僅僅從城市公共交通這一個方面提升了我國的發展:第一,高鐵的發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于居民交通體驗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鐵的高速特征為各地區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大大改善了以往普通火車乘坐時間較長的缺陷。第二,伴隨著高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和中國制造全球化的抓手,中國的高鐵大國地位無可置疑。目前,高鐵已經成為“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助力,在我國對外展現科技發展水平、提高國際地位及提升人民對于國家的自豪感方面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和國家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重點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多方面、多角度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奮進。首先,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有著顯著的提升。另一方面,從生活實際體驗來看,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明顯有了提升。例如,互聯網以及電子支付的發展讓出門不帶錢包就可以進行支付已成為現實。其次,黨和國家積極促進地區之間均衡發展。例如,最近幾年我國農村地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充分反映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趨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即“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夠成為現實。說到改革開放對我們最明顯的影響莫過于對我們生活“衣食住行”的種種影響了。
現在提到“三大件”想必很多80、90后都已然不知道談論的是什么,但在我們國家還未進行改革開放的時期,“三大件”是我們爺爺奶奶那代人不可或缺或者說是格外珍貴的一份禮物。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車、收音機”但在那個還未經歷過改革開放的年代這幾種物品,看起來都是一些很是“金貴奢侈”的物件。現在物質條件好了,這些以前看似金貴奢侈的物件也是想買多少就能買多少了。
我來說說我認為貴州這許多年來顯而易見的進步吧,如:貴州省GDP增速領跑全國,“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橋——北盤江大橋通車,全省9個市州全面通航、縣縣通高速、進入高鐵時代,茅臺香飄五洲,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蘋果中國云、華為、騰訊等數據中心在貴州落地......這些都是貴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貴州正在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今后也將越過越好。
我作為一名八零后的尾巴,看到的不僅僅只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而我們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們的航母下水了,我們的飛船上天了;我們的環境變美了;老百姓身板變硬了,農村變美了。就以我的老家來說,小時候回老家因為沒有通公路,都是田埂,回去一次摔一次,近幾年不僅通了路,村民還建了新房,村里更是有了健身器材,這些變化是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不由得感嘆,國家真的變強了,農民真的變富裕了,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也衷心希望國家能保持這種發展勢頭。
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2
年前,舉國上下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央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的根本指導方針。由此,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年來,我們目睹了我們的國家、社會、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使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興國之要、富民之舉;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長沙年的巨變證明了這一點。
一是經濟實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全市GDP僅16.84億元;經過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艱難”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1.46億元。2004年,全市GDP越過1000億元的門檻。2007年,全市GDP2180億元,是1978年的1倍。無重工業、無大產業的長沙,現已擁有的國家級品牌達26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7個,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漢(9個)多出近一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第二位,僅比杭州少2個。伴隨著GDP的迅猛增長,長沙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國家統計局1993年首次評估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長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長沙列居第19位。現在長沙的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城市第14位、省會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營經濟大發展。回首近年的發展,全市民營經濟從“資本主義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從需要“毫不動搖”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再到進行“平等競爭”和受到“平等保護”的市場主體,長沙民營經濟逐步壯大,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長。1978年,全市民營經濟總量僅1500萬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達94.82億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為254.8億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285.38億元,占全市GDP的58.7%,納稅過億的非公有制企業有三一集團、經閣集團、威勝電子、加加集團等20多家企業。民營經濟開始成為長沙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三是城市建設大變化。改革開放之初,長沙市區面積僅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發展到110平方公里,現在已達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時間增長了一個相當于老長沙的面積;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長沙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為2.67平方米,現在達到9.42平方米,成為繼貴陽、沈陽之后的第三個國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綠地200萬平方米,相當于此前20年來的總和。1989年長沙市區人均擁有道路面積3.4平方米,1999年為6.36平方米,現在達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內結網、市外成環、三縱三橫、六橋三環”的現代化城市立體交通網絡。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開放后才有高多米的長島飯店、麓山飯店等建筑開始陸續出現,而現在全市的高層建筑多達400余幢,超高層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謂是高樓樹立、道路通暢,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兩岸,風景如畫。
四是群眾生活大改善。作為長沙居民,對改革開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變化。我們的消費支出的重點已由吃、穿、用過渡到教、住、行。衣著消費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層次上,而是追求美觀大方、強調個性化的裝束打扮;家庭財產由改革開放前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過渡到上世紀80年代的“四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立體聲收錄機)。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擁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電、家用電腦、熱水器、電話等“新四大件”為時尚。現在,長沙居民的消費熱點又“升級”為住宅、家用轎車、數碼相機、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反映在數字上為“恩格爾系數”。1980年長沙市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是53.2%,按國際通行標準來衡量,居民生活質量僅為“溫飽”。1995年降至49.2%,開始進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為32.6%,長沙居民的生活,已經實實在在地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殷實型轉變。1978年,長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7元,建國年間,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為3%。1990年,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為4860元,2000年為75元,2007年達16000元。現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民純收入等指標,在中部地區省會城市均處于最高水平。
探討長沙年巨變的經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緊緊抓住了解放思想這個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進改革開放。二是緊緊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始終堅持加快發展的主旋律。三是緊緊抓住了實踐檢驗真理這個標準,及時糾正了一些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四是緊緊抓住了以民為本這個核心,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五是緊緊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這個關鍵,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長沙成為“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家對我市改革開放年所取得的成績的充分肯定。現在,我市已經啟動了先導區的建設,各項事業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在新一輪加快發展中,我提一點建議,就是要認真關注城郊結合部規劃。
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行動指南。現在我們對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并采取了許多舉措。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城市面積的快速擴張、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日益增強,我市城郊結合部的規劃工作卻暴露了許多不足,應切實予以重視。
規劃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結合部,大多是誰看中了這塊地,誰就來開發。熱火朝天地搞起來的樓盤,雜亂無序,配套不全、樓宇密集、綠地稀少。建起來的工廠,處于群樓環抱之中,生產區不象生產區,工廠區不象工廠區。這種現象,在城郊結合部中特別是屬于縣管理的地域尤為突出。
二是隨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結合部,有許多沿骨干道路正在興建的農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隨意。同樣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層高,有的三四層高;外墻有的為紅色、有的為白色、有的為灰色。窗戶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樹剛好成形,卻在一夜之間又改換。比如:城郊結合部(河西戴公廟附近)的山頭,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卻可見白色的墓碑林立。這些現象,將為幾年或者幾十年后的城市擴容付出沉重的代價。
三是短視性。規劃工作一定要著眼長遠,滿足未來城市發展的需要。可現實中,建好的沒有使用幾年的道路(如雷鋒大道)又在拓寬;建好沒幾年的房屋因為新一輪擴張又拆遷;凡是城市擴張之處,就有“移山倒海”之勢,削山頭、平河溝、毀樹木、攤大餅,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來,才叫做開發。這些很大程度上是開發商唯利是圖、規劃的短視性造成的結果。
四是局部性。現在長沙先導區的區劃已經正式確定。先導區的建設,必須重視整體規劃。由于城郊結合部分屬區縣兩個行政機關管轄,而縣級的規劃往往著重縣城,忽視了與城區對接的鄉鎮的規劃工作。導致這些地方在做規劃時缺乏全局意識,沒有與城市規劃很好地對接,而僅僅停留在農村城鎮化的層次,沒有考慮地域特點、產業特點、生態特點等因素,規劃工作的思路不開闊,檔次不高。
我認為,應盡快盡早地將城郊結合部的規劃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盡量減少新一輪城市大擴容又帶來新一次大拆遷。
一是規劃要體現科學。規劃要與國際對接,統籌考慮,一次到位,建設可以分步實施。要考慮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為城市留下未來發展的余地。要綜合考慮全局與局部、新區與舊城、近期與遠期、需要與可能、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代、地上與地下等各種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是規劃要體現人文。規劃要尊重“前人”;關愛“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體現對人、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尊重。要保護好“前人”為每座城市創造并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視居住區規劃,充分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環境質量、創造適宜創業發展和適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為規劃目標。
三是規劃要體現個性。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現有產業特點、地域資源優勢、未來發展定位的基礎上,多進行組團式的規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中區”、“城中村”。當前,要突破“開發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塊塊地”等慣性思維,盡可能地保護好可以保留的山頭、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風情特色建小鎮,節約用地建廠房,綠樹成蔭通道路。一條道路兩線綠、一片區域一幅畫。
四要規劃體現綠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態價值、健康價值、人類與環境間的協調和交流價值、環境公正價值,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綜合有效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過度開發,確保開發建設活動不超出環境容量,不對環境、文化資產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經濟,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環境,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和諧文明發展之路。要盡量保住山頭(包括小山頭)、開發水面、植樹種草、保持綠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實追究違規者。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查字典范文網持續為您提供優質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查字典。
【2021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研討發言材料公安民警】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弘揚紅船精神爭做時代有為青年范文 下一篇: 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主題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