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 感恩孝道文化的心得體會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的幸福。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歡迎大家參考!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一】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現許多皇帝的謚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舍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么原因,穎考叔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聽后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說,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么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于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于衷。
一本書上說: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最低。現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都不能做到,更別說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后還需要父母來養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后方能為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二】
20XX年4月20日,我們二龍中心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x省親情教育系列活動辦公室主任、x電視臺《天下父母》等欄目總導演、x省天下父母文化傳播中心秘書長呂明晰《凝神聚氣共筑中國夢》的專題講座。在3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呂明晰老師圍繞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孝道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好行動等方面為我們全體教師上了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教育課。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孝道”一直被歷朝歷代深深重視,甚至被奉為“國之根本”。孝,作為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千百 年來規范著世世代代,貫徹于萬戶千家。其內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應該說,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會道德融合的,值得廣泛倡導,大力弘揚。我覺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美德植入到學生的大腦中,融于學校的德育體系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能輻射到家庭和社會。試想,當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時,他們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
如此這般,間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將推動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與進步。“百善孝為先,一切事情都應該從孝道做起。他認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礎,有“孝”的人也有責任心,有擔當,知恩圖報。“孝”是成功的保證,有“孝”的人講義氣、有愛心,會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夠成就大的事業。
通過這次報告,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為一名教師,我要把呂老師的這種觀念傳承給我的學生,讓他們都成為孝敬長輩的人,這樣才能做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讓大家看到“凝視聚力,實現中國夢”的美好社會。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為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
是的,每個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但我們也總不能永遠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長吧!我們也不要把父母關心我們和照顧我們的習慣當作是一種義務,因為我們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離開,總有一天翅膀回硬,回飛出那照著我們的呵護傘,去尋找那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們走的再遠,家永遠遺留著我們溫暖的歸宿,家里也有我們最親最愛的人。
孝心是無價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賠償。那么,有誰親自為自己的父母洗過腳嗎?有誰為自己的父母系過鞋帶,穿過衣服嗎?又有誰為自己的父母梳洗過嗎?沒有。或許,你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有手有腳,這樣簡單的動作都不會,根本就用不著那樣做,再說讓人看見了多尷尬。其實,這些人想錯了,萬萬全全想錯了。孝心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讓別人看的,而它兩代人心與心的溝通。現在,父母都還健在,不需要子女去照顧,反而還需要父母花心思去關心子女。倘如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在有力氣動了,你是否這時又會嫌棄他們,埋怨他們,責怪他們,去說他們給你帶來了累贅呢?或許還會有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棄他們在馬路上于不顧。其實呀,這些人我們隨處可以看到,他們是殘酷的,冷血的,甚至是沒有人性的,他們也根本就沒有良心,何談什么孝心呢?
我們不要為了個人利益,而讓父母奔波勞碌;我們也不要為了家產,而讓父母左右為難。我們現在都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為什么不憑借自己的一雙手向父母盡一分孝心呢?也許是一處毫宅,也許是一片轉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尺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數一萬機的金錢,也許是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無論用什么方式來回報,無論這種方式是豐厚還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獻上一份孝心,那么這種感情都是無比珍貴和美好。
孝,是捎縱即使的眷戀;孝,是無法重視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誰言存草心,報的三春輝,讓我們永遠記的孝心的存在,孝心是無價的。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三】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文化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老視為傳統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視為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為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于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著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發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后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后,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丑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四】
無論在家里還是在教會,我常聽到母親說古人的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大街小巷更是貼滿了“孝道”字樣,因為母親教育我們也常講“孝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父母為了我們吃得好穿得暖,整天沒日沒夜地去操勞,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都花在我們做子女的身上,可他們卻從來都不錯花一分錢。父母無私的愛和辛勤勞動灑下的汗水里,都寄托著他們在子女身上的祝福和期盼。
那么我們如何來回報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呢?我們應該讓父母少操心,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讓父母少一分擔心,多一份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關心和尊敬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做一個既貼心又懂事的好孩子。
記得有一次姥姥生病了,母親又忙于干農活,我就主動擔起了照顧姥姥的任務。我把母親做好的飯菜端到了姥姥的身邊,姥姥需要什么我就麻利地給她拿來,等姥姥吃完了我再端回去,最后把碗也洗得干干凈凈……母親進來時滿意地對我笑了笑,豎起了大拇指,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得到母親的贊許我也很高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讓我們永遠的記住孝心的存在,爭做人人夸獎的孝道好少年。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五】
常言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動力。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蝕了一些人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化,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改變,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長孝親的傳統美德逐漸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識,也以沒時間、沒精力等各種借口,不能把“孝”付諸于行動,人們思想中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了滑坡現象。市委市政府適時開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讓每個干部職工在“孝德”教育中心靈得以凈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的體現升華至愛自己的崗位、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同事……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最終實現思想境界的升華。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于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著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發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后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后,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丑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悟,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