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 觀看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
《建軍大業》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于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八一南昌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下面是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的內容,歡迎閱讀。
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知道,不可不察也。90年風雨兼程,90載不屈不撓,90個歲月如歌。當日歷退下七月的外衣,時光帶領我們奔向歡騰的八月,在這歡騰的時日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建軍紀念日。公司組織在哈全體員工,觀看了電影《建軍大業》,該片講述了我黨為挽救中國革命而建立人民軍隊的崢嶸歷史。年輕的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人臨危不亂、不懼強權,正值青春的葉挺、粟裕、盧德銘等人在炮火紛飛的戰場英勇殺敵、不畏生死,激昂的喊殺聲、緊張的戰斗戲、震撼的爆破場面交替出現,令人熱血沸騰。讓我們為偉大的軍人送上最真誠的祝福和敬意。祝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在世的老紅軍身體健康,祝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健在的人民解放軍萬事如意。
兵事以民為本,強國必須強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民軍隊是祖國統一的保護神。“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聲槍響,震驚寰宇,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他們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壓迫下挺身而出,在難以想象的困難與壓力下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中國,用基石般的身軀和磐石般的毅力譜寫了中國漫長而艱難的抗爭史。
三河壩戰役這個環節是我感覺最震撼的地方。三天的戰事,三千人對三萬人,綿綿戰火,死的死,傷的傷,血染紅了江河,腳下的土地早已變了顏色。他們的每一個軍禮,都讓人為之動容。最后兩百人留下的時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軍,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斷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來國家的希望。朱德對蔡晴川說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現在想起,依舊感到無比震撼。最后三河壩的炮火聲聲,蔡晴川按下引爆器,朱德帶領著撤離的隊伍,駐足敬禮,讓人為之動容。二百人的斷后,希望與犧牲,更展現了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軍隊由少變大,由弱變強。到建國后,人民軍隊為祖國統一,領土的完整,政治與經濟及民生的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歷史不能忘記,人民不能忘記。那個時代雖已遠去,但誰也不會忘記,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看到敘利亞難民,那個偷渡遇難被沖上海岸俯臥在海邊的小男孩刺痛了多少人的心,我們感激當年浴血奮戰舍小家顧大家的革命先烈,致敬為后代人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戰士們,現在的我們更應該憶苦思甜,牢記歷史,珍惜現在,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2
建軍90周年臨近,公司組織全員觀看大型歷史片《建軍大業》,內心深處極其震撼,懷古則釋今,有志青年,激蕩青春,熱血澎湃,看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先烈,在而立之年以激揚之歌,指點江山,在南昌城伴隨著1927年8月1日的一聲槍響,打響共產黨人以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歷史序幕……
歷史偉人的功績永遠是能在逆境中逆風揚起,為人民大眾的福祉尋找到光明的康莊大道。面對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血腥屠殺及鎮壓,大革命失敗情緒在黨內蔓延及迷茫時候,毛澤東鮮明的提出“槍桿子出政權”,武裝暴動,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斗爭革命路線,像一盞明燈一樣,為中國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開始了我黨我軍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直至新中國的成立。
曾經的滄海桑田,曾經的是歷史巨變,曾經的平地春雷,昭然回視,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黨的武裝力量從誕生到走向一個個勝利的輝煌九十年奮斗歷程,作為人民的武裝力量以歷史實踐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動力,歷史進步的洪流永遠不會因反動勢力的一時得勢而停住,只有依靠人民,為廣大人民謀福祉,一定能得到人民支持,革命最終會獲得勝利。
青山記英烈,鐵血寫春秋。中國共產黨在南昌打響了自主革命的第一槍,然而起義部隊遭到敵人的殘酷鎮壓,在周恩來、朱德、陳毅的帶領下,以后的革命道路怎么走?這是擺在周恩來、朱德等革命領導人面前的難題。朱德、陳毅等人認為,武裝斗爭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要求大家團結起來,將革命進行到底,轉戰井岡山實現了與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歷史性的勝利會師。
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毛澤東審時度勢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為人民的武裝力量,必須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加強部隊的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開始轉變軍隊職能、進行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的原則對部隊進行整編,同時也調整革命的戰略,從正規戰開始向游擊戰轉變,注重于當地工農群眾結合,保護群眾利益,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得到人民的擁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會戰無不勝,才會長盛不衰。
如今,在建黨90周年之際,我們重溫歷史,回顧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使我們的思想觀念有了一個新的飛躍。尤其看到毛澤東,賀龍,葉挺,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先烈剛過而立之年,便以揮斥方遒,問鼎蒼穹,指點江山的豪情,在風云突變的二十世紀舊中國,為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和海納百川、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生在當下的我們,更應該尋找自己有價值的人生觀,不斷地激勵自己,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九十年的可歌可泣,鑄造我黨我軍的輝煌歷史。新時期,新疆建設兵團作為具有光榮歷史傳統和具有偉大奉獻意識的社會軍事組織,時刻傳承紅色文化,不斷鑄造鐵血軍魂,在黨的領導下,踐行八一精神,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忠實履行屯墾戍邊使命,為新疆社會穩定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黨十八以來,兵團為了進一步助推新疆社會經濟發展,更好的履行時代使命,積極支持改革,擁護改革。2015年,伴隨國家新一輪電改的不斷深入,兵團十三師作為全國第三個售電側改革試點,面對改革這場攻堅戰,時刻發揚軍人本色,心懷理想,攻堅克難,快速籌建新疆、全兵團唯一國家級改革試點的配售電主體——新疆大唐紅星售電公司,沉著應對挑戰、推進科學發展,成為自治區和兵團電改的重大示范。
戰鼓聞爭鳴,浴火寫青春。九十年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先烈,在南昌打響武裝反抗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他們意氣風發,無私無畏憑著對革命理想的執著,以舍我其誰的血性氣魄把肩負起了中國革命的歷史使命。借古喻今,激勵前進,作為肩負兵團十三師改革使命的紅星售電人,只要堅定改革決心,奮力拼搏,勇往直前,舉改革之力,緊跟時代潮流,必將打贏兵團十三師售電側改革這場硬仗,圓滿完成兵團售電側改革的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3
劉燁飾演毛澤東、朱亞文飾演周恩來、霍建華飾演蔣介石、關曉彤飾演鄧穎超、張藝興飾演盧德銘……近日,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南昌廣播電視臺、八一電影制片廠、上海三次元影業有限公司和寰亞電影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電影《建軍大業》公布演員陣容。
《建軍大業》是中影“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作為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歷史的宏大之作,電影《建軍大業》是對2017年建軍90周年的獻禮。《建軍大業》聚集了劉燁、朱亞文、霍建華、張涵予等實力派演員,與《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不同的是,該片也不乏劉昊然、張藝興、李易峰、關曉彤、周冬雨等“小鮮肉”和“鮮花”。
該片由導演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擔綱監制。談及該片的演員陣容時,黃建新表示:“我們將詮釋意氣風發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了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演員們努力刻苦,獻上了到位、真誠、熱血的表演!”
“我們在挑選演員時是非常慎重的,最終選擇了一批合適、認真、愿意為《建軍大業》付出的演員共同參與這部史詩電影的創作。”監制黃建新表示,“考慮到先輩們在當年參加革命時都是熱血青年,我們慎重而嚴苛地精選了一大批年齡相仿的演員,來詮釋先輩當年青春激蕩的風采。”
對于演員的表現,黃建新表示:“可以說,這些青年演員的表現帶給我們很多驚喜,他們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都有著深深的敬畏之心,每個人都做了充實的案頭工作,他們的演技在《建軍大業》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
談到《建軍大業》劇組的創作過程時,黃建新介紹道:“這部電影僅劇本就反復打磨了兩年,每位演員在進組前都做足了資料文本功課,也接受了專業級的軍事訓練,所有主創都不遺余力地為《建軍大業》奉獻出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可以說,大家百分之百的熱情和投入,必將使這部展現燃情歲月、洋溢著青春激情的電影作品大放異彩!”
談及電影《建軍大業》的品質,黃建新信心滿滿:“與我之前監制的《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動》一樣,電影《建軍大業》一定會成為一部讓觀眾激動、讓觀眾喜歡的熱血巨制!”
據了解,《建軍大業》定檔8月1日。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建軍大業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的內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本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