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體會
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頌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人民當家做主!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下面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1
我是喝著黃、沁水長大的武陟人,深愛自己的家鄉,更為家鄉的變化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這是怎樣的一片熱土啊!黃河水滋養了她富饒的土壤,幾千年的文化培養了她不屈不撓、敢于抗爭的性格。坐落在黃沁交匯處的武陟呀,我的家鄉,我一直想對您唱支歌。
我要歌唱您優越的地理位置。您北依太行,南枕黃河;東指京津,西眺河洛。有九曲通幽之美譽,有黃河文化之鄉之新勝。武王伐紂的車軸在這里交織,漢武大帝的旗幟在這里飄揚,光武中興的馬蹄在這里奔騰,大清皇帝的頂戴在這里安放,毛主席“要把黃河事情辦好”的心愿在這里發出、傳唱……
我要歌唱您優秀的兒女,那些閃光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里光彩四射。山巨源的貞慎儉約,向秀的自然之道,蔡茂的清廉高潔,何塘的千里家書……這一件件、一樁樁,都在我們的耳畔回蕩。
我要歌唱您獨特的文化古跡。嘉應觀的金匾,妙樂塔的塔剎,隰城的門樓,青龍宮的傳說……這一處處、一座座,既是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也是武陟久遠而又燦爛文明的見證。
曾幾何時,我的歌聲沙啞而低沉,歌唱的內容也僅停留在發黃的教科書上,那些輝煌的成績和驕傲的名字都成了歷史的過往。爺爺說,黃河水淹沒了咱的家園,一家人外出逃荒,你老舅就餓死在去往西安的官道上。父親說,老日本來那年他十歲,機關槍就架在西門口的炮樓上,那滴血的傷疤至今難忘。
是呀,那是一段國破家亡的歲月,用饑寒交迫、餓殍千里、屈辱茍且形容都不為過。1938年底,日本人侵占了木欒店,次年夏秋之交,日本人為保他們占領的軍事運輸線——平漢、遼清鐵路,便在沁河南岸的五車口扒堤決口,致使沁南一片汪洋,數萬名民眾流離失所。飽受水患的付村村民,背起鐵锨和籮筐,自發上大堤堵水,卻遭到日軍報復性的屠殺。
在付村,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殺人放火,手段殘忍,嗜血成性,卑鄙惡劣。短短兩個小時,997人被殺,880間房屋化為灰燼。郭士杰家一歲的嬰孩,因在母親的衣衫遮掩下幸存,發現他時,孩子還在血肉模糊的媽媽懷里,吸吮著早已僵冷的奶頭。此情此景,令人肝腸寸斷,慘不忍睹。
侵略者的鐵蹄喚醒了無數仁人志士,他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宣傳抗日救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遍地興起抗日武裝。于是,母親送兒郎,大紅花映紅了年輕人的臉膛;婦孺齊參戰,一雙雙軍鞋送到戰士的手上。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成了最有力的戰場,紅旗就插在太行山上。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太行八英的颯爽,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傳唱。
武陟早已被劃定為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涌現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大虹橋的岳莊英雄紀念館內,滿墻的照片和英雄事跡讓人感慨萬千;在三陽烈士紀念碑前,劉三陽的故事讓人心潮澎湃;在武陟烈士陵園,一座座水泥棺讓人心生敬仰;在解封村紅色教育基地,活生生的事跡讓人永生難忘。為什么紅旗燦如霞,是無數先烈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黃河翻騰滔天的大浪,是憤怒的火焰燃燒著它。
如今,我常常對著黃河水凝望,千年的黃河柳從祁連山脈一直衍生到我的家鄉,就像我對黨的紅心從幼年就生根發芽一直伴隨我成長,信仰的力量讓我懂得青松的氣場。共產黨人從南湖的一艘紅船啟航,闖激流,過險灘,不斷矯正方向;倡正義,求解放,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就像那九曲十八灣的黃河,終于聽到了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春雷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如今我的家鄉是美麗的花園,五大公園的布局讓市民有了修身養性的好去處。早醒的鳥兒和輕盈的團扇相互媲美;落日的余暉和悠閑的舞步默然相親。為把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城鄉統籌、工業振興、旅游提升、交通支撐、人才培養、開放帶動”六大戰略,使武陟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幅、稅收總量和增幅均居焦作六縣市第一位。
站在黃沁交匯處的大堤上向南眺望,能看到插在黃河灘深處的高牌大字——“懸河頭、百川口、華北軸、萬古流”,這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高度概括了武陟在黃河水系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以嘉應觀、妙樂塔為文化符號的武陟是全國唯一的黃河文化之鄉。如今的黃河灘不僅僅長大豆、高粱,還有十里荷花,萬畝桃園,數不清的綠色大棚。大虹橋的“桃花節”,北郭鄉的“梨花節”,小董鄉的“沁河小瀑布”早已讓大都市人的眼球爆滿。
面對風景如畫、物豐民殷的家鄉,我禁不住要對您歌唱,我的歌聲高亢而洪亮、悠遠又綿長,穿過幾千年的青史落腳在現實的大地上。我要歌唱您開拓進取、永攀高峰的精神,還要歌唱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發揚。
繁榮昌盛是您的心愿,加油大干是我們的行動。您的名字如高山巍峨,如日月恒新。我堅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您一定會以一如既往的氣概,向著下一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砥礪前進!
來源:武陟縣 孫小枝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2
我們又即將迎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厥准亦l橋的百年變遷,由此及彼,就可以看出我們偉大中華的百年巨變。
橋,是跨越激流險灘的載體;橋,是跨越時代的憑借物;橋,是跨越時代的耀眼標示;橋,也是奔向詩和遠方的的出發地。
數年來為家鄉編纂地方史志,多次回故鄉爬坡上崖、走村穿巷、訪問老者、查閱史卷、考究碑碣,了解了家鄉數百年、上千年的風土人情,還有她的歷史風云的變幻始末,逐漸明晰了家鄉一百多年來歷史演延的艱苦歷程,為此考究史料,撰寫了十多篇關于家鄉的古跡、人俗風情的考察文章。現在且不說她的革命歷史的風云變幻,不說她的歷史經濟的千般變化,不說她的社會面貌的根本改觀,僅僅回顧家鄉“橋”的百十年漸進歷程,也就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現出我們國家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最后達到地覆天翻、光輝璀璨的今天。
我的老家在滎陽城南10里的萬山腳下、索河之濱,家鄉父老多少代人在索河兩岸掘垌而居,而我的先祖們居住河西,耕耘的黃土地卻大多都在河東,由此一來,連接索河兩岸的“橋”,便也成為歷代人生活、生產、社會、文化發展的屢屢情結。
爺爺出生于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老人年齡至現在已經是139歲;父親出生于民國三年,1914年,至今也已107歲;我是40年代生人。我們祖孫三代也都是家鄉橋百年巨變的見證人。
先祖過河走搭石
我的童年是在舊社會度過的。從記事起,家鄉門前的潺潺索河上沒有橋,人們下地干活往地里送糞、收獲莊稼,都是脫掉鞋子、卷起褲腿,趟水過河。記得1947年我6歲去河東學校上幼稚班,就是母親卷起褲腿、脫掉鞋子、搗著小腳,手扯著我趟水過河的。
后來,村里老人為方便人們來往,動員村里壯年人在河灘上下、河床東西四處尋覓搜集成型的大塊石頭,查看河道寬窄,在緊水溜的河床上赤腳下水,每隔一兩尺的距離擺上一塊石頭,還用搜集來的偏平石塊在搭石下邊墊了又墊,使人們走著穩當。就這樣,兩三丈寬的淺水緊水溜處就算搭上了過河的“橋”,人們來來往往,不再脫鞋淌水了。當然,這只能是在冬春天過河使用,一旦夏秋暴雨來臨,南山洪水涌來,人們只能是望著滾滾洪流,隔河望水興嘆了。我家住河西,上小學是在河東南頭,上完小要過河奔西南爬坡上崖走三四里地,到龍王廟完小讀書。每年遇到夏天、秋天雨水時期,教室里正在上課,看到窗外烏云翻滾、狂風陣陣、雨水瓢潑,就感到是遇到了大難一樣,這河水一漲,怎么過河回家吃飯啊?好則河東居住著我的本家叔叔,一與大河漲水,我就隨著堂兄、堂姐到叔叔家吃飯、過夜。有時候好幾天都是這樣,想爹了想娘了,只能是隔河與爹娘相互吆喝幾聲,遙望一下老家的老屋老樹。
老家鄰居有位名叫東方的叔叔,他曾在西安、洛陽干做事,是個走南闖北的文化人。他說,我們老家的索河本不叫這個名字,說古時候名叫“梭河”。他說,古人傳下來的七月初七“牛郎會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東方叔叔說,起因是有一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在我們村的上邊,織女一不小心將織布使用的梭子掉到水里,這條河就叫“梭河”了。他還說,以前這里是有橋的,那橋叫 “鵲橋”,是天鳥喜鵲聚集搭建的。每逢夜晚聽東方叔叔娓娓道來的時候,我望著天上的繁星,幼小的心靈里總是這樣想,這河道東西啥時候能搭一座人們過河的橋,那該多好啊!
農業合作搭木橋
1948年解放,到我六七歲時,記得是1953年,共產黨、人民政府動員農民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說人多力量大,先成立互助組,又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到1958年還成立了人民公社。
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了,人多力量大,人們過河種地不能再脫鞋、趟水了。農業社組織社員出了幾棵大楊樹,按照樹干、樹枝的粗細,有的當梁,有的當做支柱,再細的當橋面兩邊的欄桿。建造方法是在河道的最窄處,在河床上隔河順向栽兩溜木樁子,做橋的支柱,支柱之間橫著、豎著釘上幾根橫梁、豎梁,梁與梁之間再釘上一排溜細木棍棍,細木棍上厚厚地 鋪上一層玉米秫秸,最上邊鋪上厚厚的一層黃土,這三四丈長、兩丈多寬的過河大橋就算搭成了。記得那橋落成之時,好多孩子們在橋上吶喊著跑過來跑過去,幾位白胡子老爺爺都捻著胡須笑瞇瞇地說:“變了,變了,毛主席領導咱農民當家作主,咱以后過河再也不用脫鞋、趟水了!”
在五六十年代,地下水位淺,河溪水旺,在溝溝岔岔里還有冒水的泉眼呢!門前的索河常年綠水淙淙、清澈見底、魚蝦可見,人們在那橋上來來往往,有時候閑暇,還要站在橋上四處觀景呢!
可是,也由于那個時候年年雨水過多,往往一下大雨,南邊山上洪水滾滾而下,我家門前的那座木橋也就被洪水一掃而光。記得漲滿東西河槽的洪水還會飄下來上游沖下來的瓜果、樹木,還有房子梁檁呢,那是上邊的農村房子被沖了。那個時候因為河上沒有橋,附近村里還淹死過人呢!記得上河一位名叫馬常的鄉親,就是河水漲了,他有急事游水過河,被淹死了。我的本家姑姑20多歲,因急事需要過河,她的父親用磨面羅面的“木面匣”下邊綁上幾根木棍,當筏子,過河劃到當中,筏子傾斜翻覆,那姑姑被淹死了。人們都嘆息地說:“咱這河上啥時候能有一座大橋呢啊!”
還有更慘的,1970年8月,公社在河東召開干部、社員大會,河西幾個大隊的人乘木船去河東的公社開會。散會以后,河西的人到史溝渡口乘渡船回河西家里,人多船小,擠擠抗抗,木船劃到到水庫中間出了事故,一下子有十多人落水遇難,公社、縣上都來人搶救,這件慘案成為家鄉人久久難以泯滅的心痛。人們都期盼著說:“咱這索河的河東、河西,啥時候能才能修成一座大橋啊?”
公社建了水泥橋
人民公社時候的1984年,公社為了解決河東、河西村民的過河問題,自籌資金,在上級的幫助下,動員各隊社員群眾出工出力,決定在索河河東的孫寨村營房頂和河西的漢寨河上河村之間,建筑水泥大橋。在河道的最窄處,在河床上打4根水泥樁子做支柱,分3個橋孔,上邊券上3個拱劵,再在上邊鋪上厚厚的黃土、石渣、碎磚當做橋上的路面。那時候緣于資金困難,那橋的橋體只有三四米的寬度,來往車輛相對而行,都得一輛車先停下來,等那輛車過去了,這輛車再往前開。
為了降低建橋成本,跨河的東西橋體只有二三十米長短,而且低低地建在河谷的底半層,橋的東西兩頭,都打成土壩,再往東、往西各各挖成三十多米的土坡,東邊、西邊的架子車、拖拉機、汽車過河,都要想先下坡,開過橋面以后,再加足油門,吃力地爬上坡去。過河的架子車,還要套上牲口拉坡呢!
說起堆積橋體兩頭長長的土壩問題,那個時候沒有大型機械,也沒過多的經濟實力,就動員河道兩邊的受益大隊,動員各大隊、個生產隊的社員在河道的兩邊劈崖、拉土,堆積大橋兩頭的土壩,動員全公社之力,足足干了大半年時間。
但無論怎么困難,這河東、河西之間的交通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這喬樓大橋竣工典禮那天,索河兩岸的父老鄉親們幾里地、十幾里地的跑來了,縣上領導來了,公社干部來了。不少老年人都遠遠地遙望著,看著一輛輛插滿紅綠彩旗的汽車、拖拉機轟轟烈烈地過河了,他們都笑瞇瞇地說:“共產黨就是好,社會主義就是好,處處為老百姓著想,這橋要擱國家不算什么,可在咱這里是百年、千年的大變化啊!”
中原路大橋貫東西
要論家鄉橋的大變化,還得從建筑聯結鄭州、滎陽、上街、鞏義的中原西路說起。
進入新世紀以后,為適應鄭州市以西幾個市(區)的經濟發展,鄭州市決定往西延伸中原路,稱為中原西路。東起鄭州市的西三環,穿過滎陽、上街,西至鞏義市的建設路。滎陽市境內全長15.155公里。規模是一級公路,路基寬60米,路面寬46米,雙向6車道,于 2012年建成通車。
該項目是鄭州市十條快速通道之一,已經成為鄭州主城區與鞏義組團之間一條標志性快速通道,打通了鄭州市區到鞏義市區形成的“半小時交通經濟圈”,把沿線走廊帶內的產業聚集區及重要村鎮串聯了起來,對整個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中原路從鄭州向西延伸,過了喬樓再往西要跨過索河,在河東的喬樓與西岸的漢寨河上河村之間要架上橫跨幾百米的“喬樓索河大橋”,這大橋就就在我們老家孫寨村的南頭東西跨河而過。
茫茫鄉野,悠悠河道。從記事起,家鄉的索河河道就像深深的鴻溝一樣,把河東和西兩邊的人家遙遙地隔開。我的故居在河西的漢寨河下河村,大多人家的耕地都在河東的孫寨村南邊,數百年、幾千年以來人們往地里送糞,往家里收糧,甚至抬著花轎娶媳婦,抬著棺材為老人們送殯,都要翻溝越嶺,趟水過河,河東、河西人們交往,簡直像“跨越萬里山水”一樣,誰家辦事,都要忙忙活活地張羅好多天,這一件件往事,令祖祖輩輩人苦不堪言。
解放了,農業集體化了,改革開放了,河溝上的橋由搭石、木架秫秸稈橋、屯土打壩橋,又到水泥鋼筋結構的三孔拱劵橋,幾經變遷,雖然東西跨河的橋雖然越來越寬,越來越堅固,但兩岸以及附近的村民東來西往仍覺諸多不便。
但曾幾何時,時勢發展到新世紀的初期,人們都傳說,鄭州市委門前的那條中原路,要一直向西,向西,稱為“中原西路”,要從孫寨村南邊的索河河道上穿過,而且要和赫赫有名的“鄭西”高架鐵路橋并駕齊驅,建造一座跨河而過的現代化公路大橋,這要成為索河河道上的千年巨變。傳言之初,老人們拄著拐棍、夾著煙卷,一波一波地來到岸邊,望著深深地河溝,默默地念叨著:“公路過河,鐵路過河,幾百米寬啊,架座大橋,那可是做夢啊!” 記得是2011年春季大橋施工期間,我帶領家人前來工地參觀,我們站在河岸上遠遠望去,索水河畔,彩旗飄飄,機器隆隆,人來人往,高大的大鏟車、幾十噸重的大卡車來來往往,一根根幾摟粗的碩大水泥橋墩,雄赳赳地矗立在河灘里!我扶著年邁的母親,領著兒女,手拉著孫孫、孫女,看著眼前的一切,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們講解索河兩岸的以前、昨天、今天和將來。
看著大橋工地上高高佇立的工程規模標示牌,這中原西路上的索河大橋,東從喬樓西頭的河岸上起架,西至漢寨河上河村的南邊走平,全長247.2米,9墩8孔,寬度60米,設計汽車載重公路一級,設計洪水頻率百年一遇。這索河大橋的上部結構,為跨徑預應力混凝土先件組合,連續箱梁,共計128片。大橋兩邊還各有4.5米寬的人行觀景道路。橋面中央設計豎型花壇,內設2×4花蕊狀裝飾燈塔,燈塔下部結構為柱式墩臺……
看著那紅紅火火的工地,不斷驚嘆著家鄉建設的巨變。我給兒女們講述了明朝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義軍到滎陽參加十三家七十二營 “滎陽大會”,就是在這大橋東頭的北邊駐扎,從那個時候起,這一片一百多畝大的空曠原野,就名叫“營房頂”了。時至今日,河南省會鄭州市人民政府門前的中原路,就馬上要直通這里了,我深深地感嘆中華歷史的滄桑巨變!
這大橋到第二年的2012年通車時,我又帶著年邁的母親和兒女們們前來觀看。我激情難耐地對大家說,我的爺爺出生于清朝光緒八年,也就是1882年,老人家去世于1956年,享年74歲,距今129歲了。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對我們說過,啥時候咱這索河上能夠架上大橋,那就是做夢啊!
看看眼前,“索河兩岸變通途,一橋飛架東西岸”。這是安葬在營房頂的139歲的爺爺他們那代人望天期盼的夢想啊!這百年夢想,到了今天,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政府,我們的社會主義,不是都如愿以償地給后代們呈現在眼前了嗎!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3
在21世紀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無一不改變,但是黨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更沒有年輕貌美或者風燭殘年的區別。能讓黨始終如一的,終究還是華夏人民的那一顆熾熱的心。因為我們沸騰的心燃燒之時,映照出來的只有黨的影子,所以黨至今還是那么燦爛輝煌。
記得長征是一段艱苦又無法一帶而過的歷史,是中國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想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長征的勝利從各個角度上來說,無一不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紅軍是一支無人能敵,不可戰勝的隊伍。長征后保存下來的紅軍人數雖然不多,但這是黨的極為寶貴的精華,構成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骨干。紅軍在長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頑強信念、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和一往無前不畏犧牲的英雄豪爽的乞丐,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僅對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不拔的革命理想和堅貞不屈的信念,無論如何都相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就難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所擁有的一切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上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謹守紀、團結一起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同大家生死相隨、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還是黨的原動力和中國革命的偉大的頂梁柱,更是一股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核心的無形的力量。
什么可以讓一個人高潔素雅,源于他“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獨特氣場;什么可以讓一個政黨生生不息,源于他勇于擔當 開拓進取 不貧血不缺鐵的紅色血液循環肌理。百年崢嶸歲月初心不改,全國_萬共產黨員成就了世界第一大黨,他們中有為民請命的人,有埋頭苦干的人,有舍身成仁的人......正是這些優秀的共產黨人,樹立起了中國崛起的神舟脊梁,涵養了東方特有的“紅色氣質”。
擔當盡責 無私奉獻的無畏氣質。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 勇氣 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的事業。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成為了英雄們共同的生命追求與精神氣質,夏明翰 瞿秋白 _ 趙一曼等無數革命先烈,他們用英勇擔當拯萬民 挽狂瀾,開天辟地成就了民族獨立的偉業。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發展大國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焦裕祿 王進喜 楊善洲 郭明義等黨員干部深入群眾,親近群眾,腳踏實地 忘我付出,帶領人民從“一窮二白”走向了繁榮昌盛。在國強民富的今天,在災難來臨,突發事件等關鍵時刻,走入群眾生活 活在人們心中,成為百姓念念不忘的“網紅”,依然是黨員這個擁有共同身份的群體。比如幾十年如一日夙夜在公 勤政為民,為政一處 造福一方的“樵夫”廖俊波,又如滾滾洪峰沖走了壯志未酬的匡美建 鄧旭 程扶搖等等,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今日你我盛贊的山河之壯 社稷之盛,正是這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用無私奉獻 敢于擔當換來的盛世太平。
精耕細作 逢山開路的創新氣質。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靠什么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話語權分量的日臻提升,除了“孺子牛”式無私奉獻 任勞任怨的付出和堅守,還得益于我黨“拓荒牛”式敢想敢做 善作善成的傳承和踐行,由此全國上下一絲不茍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創新活力得以并蒂花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開始服役,中國
完全自主研制的海軍新型萬噸級_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國產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今年以來我國海陸空領域驚艷世人的一個又一個國產科技成果,見證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鳳凰涅槃。從“薄利多銷”到“以質取勝”,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自主創新到逐步領跑,中國智造 中國速度 中國力量,正成為世人了解中國 敬畏中國的新路徑!
穿越烽火硝煙的革命年代 克服困難重重的建設初期 經受風險考驗的改革開放,在迎來中國建黨96周年之際,風華正茂 走在時代前列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如雄鷹向太陽,正帶領億萬民眾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偉大“中國夢”的復興之路邁進。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體會,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查字典范文網持續為您提供優質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查字典。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征文 我看建黨百年新成就有感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工作總結怎么寫 下一篇: 黨史工作開展情況匯報材料 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