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精選3篇)
習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說:“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我在學習黨史中不斷汲取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指引我在“學”與“思”中不斷前行,在重溫紅色經典中篤定前行。下面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精選3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1
習總書記不斷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黨史學習在青年黨員干部之間蔚然成風。在黨史學習中,“紅色的溫度”溫暖著我們的內心,堅定了我們前行的信念。
“紅色的溫度”是在黨史學習中感思革命先驅信念如炬滿腔熱血的溫度。在李大釗紀念館里,一座巨大的絞刑架散發著暗沉的光,這是李大釗先生慷慨赴死的地方。面對敵人在絞刑架前的威逼利誘,李大釗先生從未動搖過他的信念。獻禮影片《革命者》里,李大釗先生在從容就義之前說:“幫我看一看,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樣子。”百余年后的今天,大釗路通向富強街,延喬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還有一曼街、靖宇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革命已經勝利,先烈們用熾熱鮮血披荊斬棘開辟出的道路,通向的是繁榮昌盛的新中國。在短視頻《百年風華》中,先烈們經由AI修復露出的欣慰笑容讓我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關山初度路猶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走很遠的路,廣大青年黨員干部應不斷從黨史學習中汲取先輩們信念的力量,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紅色的溫度”是在黨史學習中感悟英雄模范不畏困難揮汗如雨的溫度。坐落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廣場前的花崗巖雕像目光堅毅望向前方,“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洪亮的聲音似乎穿越了時空,在我們心中久久回蕩。沒有吊車拖拉機,王進喜就帶領全隊工人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鉆機卸下運到55井井場;在指揮工人放井架時被井桿砸傷腿,為了工作他不顧傷痛繼續指揮;在鉆井突然發生井噴的危急關頭,他不顧腿傷帶頭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國家的需要讓開采石油成為王進喜的責任和使命,也讓他成為了不倒的“鐵人”。廣大青年黨員干部在基層應當不斷從這“鐵人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工作中肯埋頭肯吃苦,將個人力量融入到基層建設中來。
“紅色的溫度”是在黨史學習中感受黨與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溫度。悠悠百年,黨民同心。習總書記在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時強調:“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能夠站住腳、扎下根,淮海戰役能夠勢如破竹,百萬雄師過大江能夠氣吞萬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同人民一條心、軍民團結如一人。”正是因為黨與人民心連心,才會有“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才能夠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渡江戰役中的“百萬雄師”,正是憑借著這種黨民同心的力量,我們戰洪水、抗地震、控新冠……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被國外認為是不可戰勝的挑戰。如今,廣大青年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當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如此才能真正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2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鳳山縣離退休黨員干部圍繞“紅心潤初心”的主題,把準紅色主旋律,創新活動載體,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增溫增效。
創新活動形式,學習教育人人行動。堅持“學中干、干中學”的目標,引導離退休黨員干部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中走在先、作表率。選聘熟悉黨史、理論功底厚、群眾基礎好的老黨員干部組建宣講組,深入19個離退休黨支部上專題黨史課,參與黨員500多人次;扎實推進鳳山縣首屆“鳳嶺秋實”活動,用好“金秋家園”活動陣地,開展大講堂2場次,參加黨員650多人次,教育激勵離退休黨員干部知黨情、感黨恩、跟黨走。注重加快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組織老科協黨員干部建立油茶品比試驗基地,完成油茶矮密早豐基地管護,持續加大對鳳山大石山區油茶生產現狀及發展的調查研究,引導老黨員專家弘揚革命精神,始終牢記初心使命,繼續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奉獻余熱。
用足紅色資源,紅色旋律聲聲入耳。深入挖掘縣域紅色革命資源,組織離退休黨員干部參與編寫《鳳山革命老區發展史》、主動修繕保護鳳山第一個蘇維埃紀念館、八龍革命遺址、紅軍巖等紅色革命遺址,確保黨史學習教育有教材、有基地。注重黨史黨課教育,邀請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鄧成同志上專題黨課,并通過“黨建云”平臺進行直播,全縣3000多黨員干部“線上+線下”同頻聽課,掀起學習熱潮。聚焦百年黨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重要指示精神,組織離退休黨員干部參與“黨員心聲大家談”活動,征集黨員心聲和歌頌文稿120多篇。組織離退休老干部文藝隊深入鄉鎮、村屯開展紅色文藝演出5場次,唱頌黨的光輝歷程,推動紅色旋律走進基層。
聚焦建黨百年,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結合“紅色傳奇進校園”,扎實推進黨史教育“五個100”主題活動,組建離退休黨員干部宣講團,先后深入各中小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活動6場次,受教育師生7800多人次。組織各級關工委開展“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文藝進校園活動13場次,通過紅色文藝匯演,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在接受黨史國史的教育中汲取智慧養分,增強堅定跟黨走、奮進新時代的信心和決心。注重將傳承紅色基因教育與關心關愛相結合,組織開展家庭教育、青春健康講座和師資培訓4期,受教育學生2000多人、家長180多人;深入基層慰問留守兒童困難家庭50戶,開展“老少牽手、情暖童心”活動3場次,主動關心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3
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而如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有效發揮革命資源效能,打通紅色基因的傳承路徑,要從挖掘、保護、宣傳三個環節入手。
深入挖掘,再現歷史“原味”。紅色資源作為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記錄,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是當前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要組建紅色資源挖掘工作組,從挖掘紅色人物、革命典范的光輝事跡入手,通過翻閱黨史資料、革命先輩回憶、歷史遺跡勘察和探訪域內知情人士,深入挖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等時期的革命先輩事跡,形成英雄革命人物簡介資料,以訪談、札記等形式記錄相關事跡,打造系列人物影片,擴大影響力。如在2019年,對紅色資源挖掘的最好例證——“時代楷模”張富清解放戰爭時期的先進事跡,讓“戰斗英雄”為黨奉獻一生的故事家喻戶曉,感染了無數華夏兒女。同時,要將口述歷史與史料實證、紅色人物與紅色項目有機結合起來,以真實的革命史料為支撐,以點帶面,豐富形式,不斷擴大紅色資源體系和體量。
全力保護,永葆歷史“真味”。紅色資源具有不可復制、不可再生、不可逆轉等特性,極易遭到破壞,做好保護工作是可持續利用的前提。對一些革命老區而言,要做好實體舊址保護,遵循修舊如舊、保持原狀的基本原則,加大對紅色遺址的統籌謀劃布局、修復改造力度,如對古田會議舊址遺址群的修繕保護,讓更多的紅色建筑、文物等得以活化利用。要將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納入各地“十四五”、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等規劃和實踐,實現相融互促。要在傳統保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科技化數字化信息化保護,打造網上紅色展館、紅色在線頻道,通過紅色資源云端保存,讓“紅色記憶”永不“褪色”、紅色資源永不“失聯”。要創新“邊開發、邊保護”模式,積極探索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新路徑,將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文創旅游和教育培訓中,推動發展與保護兩促進、兩不誤。
充分宣傳,突出歷史“鮮味”。紅色資源既要被挖掘好、保護好,更應被充分利用好、宣揚好,無論是源于浙江嘉興的“紅船精神”,還是始于陜西延安的“延安精神”,只有重視紅色資源的延伸和宣傳,讓紅色歷史的核心精神即時走進人的心里、滲透進人的思想中,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效用,澆灌理想之樹、開出信仰之花。要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紅色資源“知名度”,統籌使用各類媒體資源拓寬紅色資源宣傳渠道,依托公眾號、官網等開設紅色文化資源專欄、專題,并于校園、工廠、農村、機關、社區、樓宇等處亮出紅色標語、突出紅色字眼,確保紅色文化隨處可見、融入生活。要增強宣傳感召力,線下,以本土方言、群眾語言為載體,編排創作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話劇等節目,并將紅色文藝作品送到田間地頭、送到基層人民的心坎上;
線上,通過拍攝有形有情、有聲有色的微視頻、微電影等投放至微博、抖音等平臺的方式,助推“古老”的紅色文化煥發出“青春活力”。
正確使用紅色資源,在保護中挖掘、挖掘中傳承、傳承中發揚,讓記憶中的“紅色”滄桑不改、歷久彌新,成為我們踏上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最持久的優勢。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精選3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查字典范文網持續為您提供優質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查字典。
【2021在黨史學習中觸及“紅色的溫度”心得體會(精選3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紀檢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總結2021年最新3篇 下一篇: 2021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