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范文5篇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影片把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校訓,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通過電影屏幕呈現給當下觀眾。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歡迎大家參考!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一】
下午帶班上的學生一起觀看了記錄電影《九零后》,并和導演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初看電影的名字,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是講什么。再看海報上的細節,才知道是講關于西南聯大的故事,被采訪的聯大畢業,年歲都在90以上,所以稱其為“90后”。這是一個不太好駕馭的題材,尤其是作為一部在院線播放的電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作為紀錄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強,是一部非常好的記錄電影。下面談談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點:先賢的精神,時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識。
先說先賢的精神,簡而言之,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電影敘述到,在聯大讀書時候,楊振寧、鄧稼先兩位先生時常一起背古詩,楊振寧的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過他們一起背誦唐代詩人李華的《吊古戰場》文。電影引入這個段落,取意有二:
一是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二是改變這一切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我一直認為,家國情懷是中國杰出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這種精神底色古已有之,從先秦諸子,再到宋明諸儒,皆是如此。從《大學》里的修、齊、治、平,到張載的“橫渠四句”,再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內在的情懷是一致的,聯大學子亦是如此。楊振寧6歲時,其父楊武之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任教于清華大學算學系,并開始著手孩子的教育問題。楊振寧曾回憶道:父親想找一個人來教我,他沒有找一個人來教我數學,也沒有找一個人來教我物理,他去找歷史學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說,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個學生,來教振寧《孟子》。雷先生就介紹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叫做丁則良。我記得很清楚,每個禮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學館我父親的辦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來,教我一兩個鐘頭的《孟子》,這樣持續了一個暑假,跟第二年的半個暑假。一個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背出來。《孟子》里頭有很多儒家的哲學,你可以了解整個中國的思想方式。現在回想起來,這對我這個人整個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響。遠比我父親那個時候找一個人來教我微積分要有用得多。”樹人先立德,此之謂也。
再談“時代的使命”。時易世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電影里聯大校友馬識途說:“我最初讀的是中央大學化學系,那會兒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化學,造炸彈炸日本鬼子。”這讓我想起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和楊振寧一樣,出身書香門第,以修齊治平作為學問的起點,錢偉長的叔叔,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1931年,錢偉長以中文、歷史滿分,物理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還沒入學報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錢偉長感嘆學歷史造不了飛機大炮,決心轉投物理系,但叔父錢穆對此并不支持。于是錢偉長找到與叔叔過從甚密的顧頡剛從中斡旋,顧頡剛先生說:“我們國家站不起來受人欺負,就因為科學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學,我們應該支持。”所以說,“工業救國”、“科技救國”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同樣的,我們這一代人,亦有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們攀登的高峰,需要我們補齊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識。知識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識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用來造房子、造橋,亦在于其可以帶來思想的愉悅,一種崇高的審美;無論文史哲,還是數理化,皆是如此。這種思維的愉悅,崇高的審美,可以穿越時代,具有永恒的意義。在觀影后的交流環節,導演說,她對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對知識本身充滿熱情,而不僅是“知識”所帶來的某種具體的好處。有學生問導演,對聯大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話打動了你?她回答說,是鄧稼先先生的Pure(純粹)。我也很喜歡“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對家國也好,對知識也好。如果對其本身沒有熱情,是難以有杰出的建樹的。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歡的是知識帶來的“分數”、“好工作”?還是對其本身充滿熱情,并且,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悅。
有時候,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讓我們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讓我們把孩子教的也變得功利起來。一位同事對我講,高一上學期,一次她在課堂上談了對世事現象的看法。學生下課后真誠的問:“老師,你講這些,高考考不考?”,讓老師哭笑不得。也有學生對我說過:“高考準備選物理,歷史學的不好也沒關系”,讓我感到遺憾。如果看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讓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二】
西南聯大這段歷史真的值得我們去了解,尤其是在當下這種流量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當初這種學子滿懷赤誠想學以報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我有認真思索過怎樣的紀錄片才是優秀的紀錄片呢,我想應當是有內容、畫面美、配樂好。這部紀錄片的內容主要有西南聯大的九零后們的訪談和配音演員們配的那些過往歷史及已逝先生們的文章話語,再配上賞心悅目的祖國大好河山畫面、珍貴的歷史影像記錄、雖短卻精良的美術動畫,配樂也都來的恰到好處。
最后說一下戳我的笑點與淚點吧。最好笑的肯定是理工科與文科對于聯大教學方式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里。然后還有一個就是楊苡女士回憶她的丈夫趙瑞蕻的時候,那種幸福感是穿越時光還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淚點可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這部紀錄片給人的感動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讓人紅了眼眶。我的第一個點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匯合成立西南聯大,第二個是聯大學子從軍,第三個是朱光亞號召海外學子回國,第四個是兩彈一星的畫面那里。
紀錄片里有不少教科書上出現過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名字,但他們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去記住的人,特別是在這個國士們陸續離開我們的月份。“他們如日月星辰一樣伴隨我們,卻又與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幕就不再回來”。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三】
一群九零后大學生組織了一場《九零后》的點映,影片中,烽火連天,硝煙彌漫,中國的西南一隅,斯文在茲,彌歌不絕。影片外,現世安穩,陽光明媚,影院的一廳,青春彌漫,出口成章。
救國經世,尤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識分子會在山河破碎之際,在政治、軍事之后,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這種韌性,會讓一種文化變得極度的強大。而茅屋草舍的聯大,群賢畢至,共赴國難,使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沒有潰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作為教育目標”所融合,異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養出一批獨立思考 ,熱愛國家的人才。這,也是聯大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贊譽的原因。
山河淪落處,群星閃耀時,而聯大的輝煌,注定是特殊時代所造就的,無可比擬,不可復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飽含熱淚,或情緒高昂,或平和地講述著那個艱苦歲月的珍貴回憶,當然,老少年許淵沖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氣氛擔當。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陣陣掌聲中進行著影后交流,認真討論著要如何學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給一位當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結束。
過去與現在,影片內外的兩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觀影體驗。
在感嘆影片的同時,也驚訝于當代大學生的優秀程度。所以,從來都沒有“垮掉的一代”之說,每一代人都在屬于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熱烈地成長著。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四】
初接觸這個名稱時,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現在初成年的“90后”們,在看清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的大師們:98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沖;101歲《呼嘯山莊》譯者、翻譯家楊苡;106歲《讓子彈飛》原著者、作家馬識途……16位“九零后”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
就頓感,“九零后”這個片名,有點取巧。取巧之外,也恰當。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訪的時候,基本上都過了90歲,他們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講述他們在“中國曾經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求學的故事,那時候,他們風華正茂,一如當下的“九零后”。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強的一屆“九零后”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三位“兩彈一星”元勛等等。影片還呈現了他們可愛可親的一面,“口無遮攔”的巫寧坤、“狂妄自大”的許淵沖、“孩子般pure”的鄧稼先等等。遺憾的是,影片創作期間有3位拍攝對象已經離開人世,本片的“搶救式”拍攝也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絕筆影像。
一所在戰火中臨時“聯合”的大學;一所以簡陋的磚瓦房為教室、以茅草房為宿舍的大學;一所師生時刻準備著“跑警報”的大學;一所僅僅維系了九年的大學;卻大師云集,更培養了史上最強的一屆“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兩位大師回答,也是可愛到我們這些年輕一輩了。原來,西南聯大的“文學課”,采取的教學法很特別,吳宓、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大師每位講兩周,完全拋棄了常見的系統性的教學法。理科生楊振寧坦言:“這樣完全沒有系統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許淵沖卻激動地表示:“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學課。”
西南聯大對一年級新生實行“通識教育”,學子們齊聚一堂,不分科。許淵沖、楊振寧、王希季分別屬文科、理科、工科,卻因為“通識教育”成為同學,其后,他們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而這樣的“通識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聯大大師輩出的重要基石。
活著的“九零后”是這部影片的主角,而鄧稼先、穆旦、汪曾祺、繆弘等他們都是西南聯大的“可愛的人”。穆旦、繆弘的人生際遇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運坎坷,煉獄重生后,詩風、文風大為不同。繆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沒有留下學號的聯大學生,用生命在述說自我的救贖。
曾經,我有對鄧稼先先生的提問,為何如今誕生不出當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偉人,現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五】
一群九零后大學生組織了一場《九零后》的點映,影片中,烽火連天,硝煙彌漫,中國的西南一隅,斯文在茲,彌歌不絕。影片外,現世安穩,陽光明媚,影院的一廳,青春彌漫,出口成章。
救國經世,尤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識分子會在山河破碎之際,在政治、軍事之后,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這種韌性,會讓一種文化變得極度的強大。而茅屋草舍的聯大,群賢畢至,共赴國難,使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沒有潰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作為教育目標”所融合,異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養出一批獨立思考 ,熱愛國家的人才。這,也是聯大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贊譽的原因。
山河淪落處,群星閃耀時,而聯大的輝煌,注定是特殊時代所造就的,無可比擬,不可復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飽含熱淚,或情緒高昂,或平和地講述著那個艱苦歲月的珍貴回憶,當然,老少年許淵沖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氣氛擔當。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陣陣掌聲中進行著影后交流,認真討論著要如何學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給一位當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結束。
過去與現在,影片內外的兩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觀影體驗。
在感嘆影片的同時,也驚訝于當代大學生的優秀程度。所以,從來都沒有“垮掉的一代”之說,每一代人都在屬于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熱烈地成長著。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學生2021西南聯大電影九零后觀后感范文5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年學習周春梅法官事件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 下一篇: 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跡報告會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