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
《革命者》正在熱播,該片講述了他們用赤誠之心行革命之事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快來和我看看吧!
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1
李大釗,這個名字對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來說并不陌生,他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黨的創始人之一、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今天我們陪著張好家讀了一本《李大釗的故事》,給我們很深的教育啟發,激勵了我們樹立奮發圖強、立志報國的崇高目標。
為了尋找救國之路,他孤身前往日本留學,結識了章士釗、吳弱男等革命朋友,尋找救國之路,獻出了他38歲的偉大生命。六年后,為了給李大釗烈士的葬墓,魯迅、李田光等一百多個知名人士捐款在墓前立起墓碑,人民永遠記著――這就是革命史上的豐碑。
我們在這幸福的今天,不愁吃穿,但是我們中間能有多少像李大釗烈士那樣的精神。我們應該奮發圖強。不應該浪費光陰。在我們身邊,愛國也許不需要像李大釗烈士那樣奉獻一生,但我們勤奮學習,報效國家也是愛國行為呀。我們身邊像這樣的烈士很多,也有許多人不知道他(她)們的名字,也許沒有多少人了解他(她)們的歷史,但是,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活在我們的烈士豐碑上。愛國有很多表現方式,我們勤奮學習,奮發向上就是愛國。長大了,奉獻我們的成績,報效祖國也是愛國。也許你默默無聞,也許你沒有什么功績讓人紀念,但是從現在開始,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敬仰的愛國之士。故事里,李大釗烈士勤學好問的學習精神與熱誠待人的優秀品德深深地感觸著我們,是我們寶貴的精神糧食,他自幼父母雙亡,在爺爺的撫養下成長,然而他并沒有放縱自己,依然刻苦學習。在他四歲的時候就會認字寫字了,而且學習非常認真,只要讀起書來,最喜歡和他玩的貓也養成了即刻遠離他的習慣,甚至有時連打架的麻雀墜落到窗前都沒有發現。讀到這里,我們教育張好家學習讀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最后是一種嗜好。俗話說,破萬卷書,行千里路。只有書讀的多了,且認真讀了,方能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人生觀與遠大的人生抱負,才能為自己將來多彩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他大學時代“豪杰之士,肝膽照人”的高貴品質上。他待人熱忱、不分貴賤,一年冬天他剛從報社領回一筆稿費以解夫人家用之急,不想路遇一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老人街中行乞,便不假思索的將所有稿費交給了老人,當時他只想到;老人再不吃點東西,很快就會死的。種種這些事,映射了他舍己為人,值得信賴的忠貞氣節,為他從事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五四”運動,參加創立中國共產黨等活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我們雖不能像他那樣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偉人,但我們總會成為當代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吧,加油……
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2
《革命者》當影視作品要塑造歷史偉人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刻板印象”中,這就好比我們腦海里的李大釗一直就是印在歷史課本里的戴著眼鏡留著胡子正襟危坐的黑白畫像中的人物,旁邊短短幾句話,李大釗,字守常,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而《革命者》屬實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兩個小時中,仿佛真的穿梭回那個時空,真真正正地接觸到了有血有肉的李大釗。
影片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方法,從李大釗先生絞刑前38小時開始展開敘事,多次閃回,通過不同人的視角,慢慢勾勒出李大釗先生生前的革命之路,也塑造出一個豐富立體的“革命者”形象。
現在我們看來,李大釗先生是一位革命先烈、歷史偉人。但那個時候的他,日常生活中的他是北大教授,也是丈夫、父親,是坐在街邊和陳獨秀吃小籠包的人,是先擦擦手再拿新書的文人。他一生都在讀書、學習,致力于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知道只有先從思想上獨立起來、強大起來,才能救中國,所以他見到小孩子都問一句:“讀過書嗎?會寫字嗎?將來想做什么?”
單靠一張嘴,一根筆桿子,真的能說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隊伍中嗎?當每次李大釗帶領民眾抗議、爭奪主權,鏡頭掃過群眾的時候,我都在想,或許群眾們并不只是聽大釗先生喊喊口號,而是或多或少都和李大釗先生有過接觸,了解他的為人,除了想要爭奪自己的權益,也是真真正正被大釗先生的純粹和堅毅打動著。
比如賣報童阿晨,大釗先生吃早餐也隨手塞給他一根油條,跟他說“好好賺錢,將來讓妹妹也讀書”;比如給澡堂打雜的孤兒慶子,大釗先生在窗戶上寫下的“天”字,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字;比如當年北大的學生們,坐在大釗先生的課堂里聽他讀書講課,也跟著大釗先生下地干活,收麥子割穗子,感受“人民”的力量。
電影通過不同人的視角、不同的事件,像拼圖一樣拼出一個鮮活的李大釗。而“革命者”形容的又不僅僅是李大釗,說的是也無數為中國民族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們。影片中有這么一個片段,當年在大眾澡堂和大釗先生相遇的小孩,如今已經加入革命隊伍,獄中相見,他飽含熱淚對李大釗先生說:“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大釗先生緩緩抬起頭,只重復著那個字:“好,好。”
慶子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最后這段交流卻是神來之筆。大釗先生活了38歲,頭發還沒白就為了革命事業獻身,身處黑暗中卻面向著光,慶子代表的是千千萬后來追隨大釗先生腳步的革命者們,他們繼續投身于共產黨的建設中,而“我現在是一名中共黨員了”短短一句話的力量,讓大釗先生能夠懷著希望和力量赴死。
實際上,我腦海里有關主旋律電影的回憶,大多都是幾十個人坐在班級里,拿出兩節自習課的時間“完成任務”式觀影。但近幾年的主旋律電影制作越來越用心,《革命者》除了講述故事,電影的光影、鏡頭都極富詩意,比如監獄中的一個鏡頭,在即將赴死的最后時刻,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李大釗從容地坐在椅子上,緩緩地轉過身,昏暗的牢籠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釗先生身上,將開頭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達,張頌文飾演的大釗先生此時眼神中的不屈和從容也著實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講述蔣介石反革命政變的一段,京劇的鼓點配合鏡頭的閃回,將整個事件講述的干脆又利落,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蔣介石形象。電影逐漸擺脫塑造刻板的人物,我們也在逐漸擺脫對主旋律的刻板印象。
以前并不愛學歷史,我沒辦法把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一對應,即使畫了無數遍的時間軸我也很難了解到那些年代、那些先輩們到底經歷了什么。僅靠課本上的文字、幾張黑白照片去了解歷史總是略顯單薄。不過看完革命者,突然體會到或許隨手翻過歷史書的某一頁,隨筆畫的書上的某一句“重點”,就是曾經那些人的一生。透過屏幕,我仿佛能夠觸摸到百年前的那段歷史,也更愿意重新再仔仔細細地翻開書看看那一字一句到底是怎么描寫的這些人物,更愿意去了解他們經歷的人生,或許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民國是一個黑暗腐朽的時代,而民國浪漫的地方在于有那么一群人心中始終有光明,有解放中國的理想,民國浪漫再有那么一批能夠撕破黑暗的革命者。最近改編版的《錯位時空》到處都能聽到,“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穿過百年時空再相逢”,這句歌詞大概就是我觀影之后的心情。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講太多,用魯迅的一句話來總結:“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3
本片講了許多動蕩的歷史故事,從中襯托出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蔡和森、蔡元培、胡適等一批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的人物,講述他們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
我把這部影片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講的是孫文等人建立了國民x,推翻清朝政府,與袁世凱斗爭的故事;后半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那便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的會議,在會議上中國提出了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軍隊、以及“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之一,拒絕了中國的要求,竟然把德國在山東的地讓給了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后,五四運動爆發了。
讓我記得最深的便是學生游x,到了曹宅學生們痛打了章宗祥,并燒毀了曹宅,隨后軍警給予鎮壓,并抓走了32名學生……雖然五四運動失敗了但是,布爾什維克的種子還是被李大釗、陳獨秀帶入了中國,終于在嘉興南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
不管是五四運動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其主力都是青年人,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為正義、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觀看電影革命者觀后感的內容,希望能引發大家的思考與共鳴,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網“。
上一篇: 電影1921觀后感心得感悟三篇 下一篇: 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讀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