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感人事跡作文素材 抗擊疫情感人瞬間
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這場全國上下共同面對的疫情防控戰役中,抗疫英雄事跡總是讓我們感動不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篇抗疫感人事跡作文素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對我和我丈夫來說,武漢已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陶麗圓說。
26歲的陶麗圓,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重癥病房護士,和她同歲的丈夫麻利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武漢艦”副航空長。兩人高中時期相識,并在去年8月喜結連理。2016年7月,丈夫麻利進入伍來到“武漢艦”服役,這對聚少離多的小夫妻與“武漢”的緣分就此結下……
“我們一直都很想去武漢旅游,但是始終沒有時間。”陶麗圓從未想到,第一次踏上這座城市,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危急時刻。2月13日凌晨,陶麗圓接到醫院出征武漢的通知,她毫不猶豫地提交了請戰書。
2月14日,陶麗圓隨浙江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接手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隔離病房。在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30個日夜,陶麗圓和同事們悉心照料患者,和大家建立了難舍的感情。
病房中一位94歲的病患李奶奶,有一天對陶麗圓說:“孩子,你們把我送出去吧。我年紀大了,不想浪費國家資源,不想治了……”陶麗圓鼻子一酸,差點就哭了,趕快安慰李奶奶:“奶奶,每一條生命都值得我們拼盡全力去努力挽救。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都來到了武漢,我們都在拼命,您千萬不能自己放棄啊……”
李奶奶身邊沒有親人陪伴,陶麗圓就送給她一臺老年機,還教會她如何用手機和孫子聊天。慢慢地,李奶奶的病情明顯好轉了。“老人每次看見我們,眼里那種疼愛都快要溢出來了,把我們都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了。”提起李奶奶,陶麗圓語氣里充滿幸福。
在武漢1300公里外的廣東湛江某軍港,麻利進和戰友們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為“武漢保衛戰”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在“武漢艦”上自發組織捐款行動。雖然相隔千里,但兩人每晚都會視頻連線,互相加油打氣。
3月14日,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隔離病區患者清零關閉,陶麗圓也隨醫療隊轉戰武漢肺科醫院ICU,接手11張床位,承擔起救治危重癥患者的任務。
“這兩天看到有些醫療隊勝利返回了,但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使命沒有完成。只要戰疫需要,我就會繼續拼!”陶麗圓說。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今年3月本應是這對“90后”新人在湛江拍攝婚紗照的時間。“為了在戰疫一線更好地工作,我把自己的頭發剪短了。”陶麗圓笑著說,“要等頭發重新長起來,恐怕要到9、10月份了。”
3月20日凌晨,陶麗圓在武漢肺科醫院的第一個夜班前,和丈夫打了電話。“做好防護,平安回來!”麻利進囑咐她。
“我們的共同心愿,就是疫情可以盡快結束。”陶麗圓說,“我希望可以在明年春天,和愛人一起來武漢,好好地欣賞這里的春色美景。在這里奮斗過的每一天,我都會永遠銘記。”
篇二:
2020一個吉祥的數字,可卻在開年因“新型冠狀病毒”而給碧空如洗的藍天蓋上了一層厚重的“病毒”布,讓人感到壓抑。學校學生停課、各行各業停工停廠。為了早日消滅這層“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了,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了。
從疫情重災區武漢到全國各地犄角旮旯,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有著默默奉獻的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
南京市一名90后的民警,用自己的生命在這場抗疫戰場上譜寫下了壯麗的年華篇章!
這位普通民警就是南京市公安局行政審批服務處網絡政務科的徐昊。自新冠病毒爆發以來,一直堅守崗位,因為疫情,公安業務的窗口無法正常辦理,徐昊為了防止機器出現異常情況,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他幾乎都沒有與家人團聚過。全力以赴投入工作。2020年3月6日,連續工作一個多月的徐昊突感不適,領導都建議他回家休息。“不用,我還年輕,沒關系!”堅定的話語,鏗鏘有力。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年輕的生命卻于次日凌晨不幸離世。體現出了堅韌不屈,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崗位和祖國!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感染,田瑞明醫生第一時間主動請纓,要求參與到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他在請戰書上這樣寫道:“我是一名有著23年工作經歷,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已經消除了恐懼心理,有處理突發疫情防控經驗,不計報酬、不論生死,讓我堅守一線吧!”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疫情如火,“逆行者”迎難而上!
面對疫情,龐俊文醫生主動請纓,要求“參戰”到抗擊疫情的一線去。寫下請戰書后,他放棄了春節舉家團聚的時刻,把家庭的重擔托付給了妻子,踏上了支援晉中市傳染病醫院的征程。
平凡的事業,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一顆無私奉獻于醫療事業的心。龐俊文,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努力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錚錚醫學誓言。
鐘南山院士,十多年前刀光劍影率領科研團隊抗擊非典病毒,此時,84歲高齡的他,再次挺身而出,率眾多精兵強將揮師武漢。
耄耋之年人扛起寶劍猶如補天巨人,竭力挽救陷于水深火熱的無數人民;
各地醫生齊心,翩翩白衣卻背負起請戰書上一枚枚血紅的、觸目驚心的指印,從此放下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副武裝,奔赴一線抗疫;
風華正茂、年輕活潑的姑娘脫下漂亮新衣,為工作方便,毅然減去自己美麗的長發,
但即便穿戴好戰斗盔甲后的他們也只能被看到一雙疲倦卻堅定的眼,仍讓人毫無阻礙地看到他們那世間最美的臉龐和黑夜里為他人發光照亮的靈魂。
他們是英勇無畏的,更是無私奉獻的。還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醫護人員,他們同樣令我們感動,同樣應該被我們記住。
我們雖然看不見他們的臉,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知道,是這些白衣天使頂著巨大的壓力和危險奮斗在第一線,沖鋒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使命與責任,讓他們守護著武漢,守護著中國。
在這場雨與病毒搶奪生命的大搏斗中,為防治感染,我們大多是待在家里的。因為我們保護好自己就是為贏得抗疫最后的勝利做出貢獻。
而當我們待在家里的時候,還有許多人沖在第一線他們每一分鐘都在以自己的生命和瘟疫進行著抗爭。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因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在抗擊新型肺炎病毒的日子里,我們看到了無數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愛!愿春回大地時,萬物更新、硝煙皆逝。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篇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中醫師爭相請戰,全力以赴救治每名患者,用汗水和智慧筑起守護生命的堅固防線。近日,奮戰在一線的4名“90后”中醫師向記者講述了抗疫故事。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范存愈:
“我沒有理由退縮”
“請摘下口罩,伸出舌頭……”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隔離病房內,1990年出生的呼吸內科醫師范存愈在給新冠肺炎患者拍舌像。每次進入隔離病房,由于戴著護目鏡和面屏,范存愈難以看清楚患者舌苔的細節,只能用手機拍照片,出了隔離病房再仔細看。
疫情發生后,范存愈便主動報名去隔離病房救治患者。“我是呼吸內科醫生,又是學中醫的,沒有理由退縮。”范存愈說,他主要負責對隔離病房患者進行中藥治療。
“醫院的中醫專家總結出了中藥協定方,我們團隊參考這個方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中藥施治。”范存愈說,后來,他們又通過現場示范和視頻的方式教會患者做五禽戲、八段錦,幫助他們鍛煉,恢復心肺功能。
加入中藥治療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范存愈說:“中醫藥的療效是實實在在的,我作為青年中醫師,必須要傳承好中醫的優秀成果。”
3月15日,醫院本部確診患者“清零”,范存愈結束了在隔離病房的奮戰。休整一周后,范存愈投入到正常的門診工作中。
湖北省中醫院詹明明:
“盡自己的一份力”
“我覺得休息得差不多了,想到康復門診盡自己的一份力。”最近,經過一周的休整,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醫師、1992年出生的詹明明來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門診坐診。她每天接診10—20名患者,實施艾灸、針刺、耳穴貼等中醫治療手段,還指導患者居家進行穴位艾灸和穴位按摩,幫助他們提升免疫力。
1月22日,湖北省中醫院臨時組建隔離病房,從各個科室抽調醫生,詹明明主動報了名。幾天后,她正式進入隔離病房救治患者。“住院的患者越來越多,我就想盡自己的一份力。說實話,我到醫院工作才1年,報名后還是有點忐忑,怕自己不能適應工作。”詹明明說。
在隔離病房值班的一個多月里,詹明明每天早上要進隔離病房查房,寫值班病歷,指導患者服用中藥。她每次查房在病區里堅持幾個小時,穿戴著厚重的防護裝備,原本很簡單的日常查房工作也變得很吃力。
有一名輕癥患者起初不配合治療,拒絕服用中藥。那一段時間,詹明明每天都會和同事去病房里勸解、開導患者,講解中醫知識。“后來,患者了解了中醫治療理念,接受了治療。不久,他的核酸檢測和CT檢查結果都很好,達到了出院標準。”詹明明說。
武漢市中醫醫院饒明月:
“戰斗就得義無反顧”
3月16日,武漢市中醫醫院ICU病房患者“清零”,重癥醫學科醫生饒明月和同事們連夜開會,討論疫情發生以來重癥患者的救治情況,并總結經驗。總結會一直開到17日凌晨,大家稍事休息后,又對會議內容進行整理,并清掃病區,一直忙到中午才離開。
由于重癥醫學科接診的都是新冠肺炎急危重癥患者,饒明月所在團隊經常需要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纖支鏡、床旁血液凈化等治療,使用高危診療手段,醫護人員常常暴露于風險之中。但是第一天上戰場時,饒明月說:“戰斗就得義無反顧。如果躺在那里的患者是我們的親人,我們會怎么做?”
作為一名中醫,饒明月每天都為患者熬好一服中藥送進病房。通過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患者的病情一天天見好,“我每天都會鼓勵他們,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吃飯,加強營養,現在他們終于可以康復出院了。”
武漢江夏中醫醫院胡雯:
“在火線上快速成長”
“看到老朋友們身體一天天好轉,真的很欣慰。”3月21日,在武漢江夏中醫醫院新冠患者康復門診,呼吸內科醫生胡雯正在給復查的患者把脈。前來復查的人中,很多都是胡雯前幾天救治的患者。
疫情發生后,從接診大量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后被感染,到治愈出院捐獻血漿,再到重回發熱病區、坐診康復門診,“90后”女中醫胡雯說:“我在火線上快速成長。”
疫情發生之初,胡雯連續接診了15名有新冠肺炎癥狀的患者,因為防護等級不足,她不幸被感染,1月25日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3日,胡雯治愈出院,經過14天的隔離后,立即向醫院申請重回火線。她還主動捐獻血漿300毫升,成為武漢第一批康復獻血的20個人之一。
胡雯回到醫院發熱三病區后,和同事們一起堅持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救治患者。“我們針對每名患者的身體情況,對癥配制中藥,以水煎劑為主,基本上不用激素,有效地阻斷了輕癥患者向重癥轉化。”胡雯說,她所在的病區中,極少有患者轉成重癥。
3月6日下午,江夏中醫醫院最后18名新冠肺炎患者轉院。短暫休息后,閑不住的胡雯和同事們又組成了康復門診,負責出院患者的復查工作。
篇四:
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一群默默無聞的“90后”科研工作者,他們奮戰在實驗室,與科研儀器、病毒樣本為伴,從事臨床救治探索、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開發、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研究,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與疫病戰斗,成為抗疫科研攻關的重要力量。
北大第一醫院醫師董錦沛: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斗爭”
董錦沛參與撰寫的關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問題的論文最近在網上預發表了,即將落地業界權威雜志。
2月7日抵達武漢,2月9日進入病區,不到30歲的醫學博士董錦沛一邊與醫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一邊參與臨床資料收集及臨床試驗研究。這篇論文就是董錦沛與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區最多時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診斷的主要工作,我還會抽時間觀察和總結患者臨床特點、檢查結果、進展至危重型預警表現,以及開展早期積極救治的經驗等。”董錦沛說,醫療隊這項臨床數據收集工作已經持續大半個月,他采用文字或電子方式做好記錄,下班后再對數據進一步分析整理,隨后傳給北京后方團隊進行數據庫建設。
此外,董錦沛還參與了兩項醫療隊設計的臨床試驗。2月下旬,結合醫療救治經驗與前期數據整理,醫療隊確立了兩種針對新冠病毒的試驗藥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況下,將部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加入臨床試驗。此后,董錦沛和同事們持續觀察其化驗指標、肺部情況、胃腸道不良反應等。每遇到疑惑,他都會向前輩和同事請教,并及時查閱文獻。“試驗還在進行中,需要進一步觀察和驗證。”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斗爭,責任很重。”董錦沛說,研究項目會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間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專注更投入,哪怕在隔離病房多觀察研究一會兒,晚上少睡一會兒。
武大聯合科研團隊成員辜家爽:
“關鍵時刻應該沖上去”
最近,武漢大學宣布:該校組建的聯合團隊創新開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有助于臨床疑似病例難以確診的問題。武漢臻熙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檢驗實施部負責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這個團隊的一員。
1月下旬開始,武漢大學藥學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臻熙醫學公司有關專家聯手開展科研攻關,研發一項更加精準、靈敏的新冠病毒檢測技術。春節期間,人手不足,公司號召員工返崗,已經回家的辜家爽立即報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這項技術的科研攻關,“我們都是年輕人,關鍵時刻應該沖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擬新冠病毒的核酸質粒,將我們合作研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NTS)和傳統的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檢測比對。”辜家爽說,他和同事們穿著防護服,一頭扎在公司的醫學實驗室里,連續幾天都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當拿到第一批實驗結果時,辜家爽和同事們都非常欣慰,相比傳統的檢測方法,新的檢測方法不僅靈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檢測的陽性率,而且能同時檢測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范圍更廣。此外,這項技術適合在醫院和CDC等實驗室開展。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病毒核酸檢測中。作為技術支持人員,辜家爽他們每天和醫院檢驗科的醫生們同進同出,保障著檢測項目的正常運行。
湖北疾控中心技術員何飛:
“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
何飛每天都會在早上8點半趕到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記錄實驗室檢測記錄結果,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我每天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何飛說,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樣本到了,就得立馬到實驗室去。
何飛1990年出生,是湖北黃岡人,2016年從華中師范大學微生物專業畢業后,來到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一直從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飛便參與新冠病毒的檢測,剛開始她也有些害怕。“由于我們經常跟傳染病打交道,跟隨前輩們進幾次實驗室之后,心態也會慢慢好起來。”何飛說,她的工作都有非常嚴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據病原體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級的生物防護服,在不同的實驗室完成實驗。“那段時間上班連軸轉,也沒有周末,我也忘記了哪天是幾號。”
2月20日,何飛加入新冠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關聯性的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呼吸系統會受到破壞,機體免疫力下降,此時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時候。”何飛介紹,研究團隊從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隨機選取了新冠肺炎陽性和陰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檢測了15種基因、14種呼吸道常見的細菌性病原體,探索新冠肺炎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的關聯性,這給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研究生方丹:
“終于能為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僅會攻擊呼吸系統,而且還會造成消化系統的損傷,我們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癥狀,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近五成出現腹瀉,患者的轉氨酶異常率也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紹起自己和導師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開展臨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發現,而且以第一作者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中華消化雜志》上,“終于能為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還在湖南岳陽家中,突然接到導師黎培員教授的信息:臨床發現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消化道癥狀突出,我們馬上進行研究,為疾病防控和診治提供參考。
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癥狀有哪些特點?病毒對患者消化系統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方丹和導師希望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患者為樣本進行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設計問卷、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撰寫報告……半個月的時間里,方丹每天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鐘,從305名患者數以萬計的數據中歸納結論,寫成論文。
方丹說,這項成果發表后,關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出現的肝損傷等消化系統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參考。
上面就是抗疫感人事跡作文素材四篇了,想要了解更多內容,關注本網站。
【抗疫感人事跡作文素材 抗擊疫情感人瞬間】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1921電影觀后感 我們的100年看紅色電影1921觀后感 下一篇: 中秋祝福語 中秋節祝福語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