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 2021年上半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
作為企業黨員來說,思想覺悟必須要高,而且思想匯報要跟上工作需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范文,一起來看看吧。
敬愛的黨組織:
做為一名企業管理者,我十分關注人才培養問題,因為在21世紀的市場競爭中,人才的重要性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由其是創新人才,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或創造型人才以來,有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術論文不勝枚舉。但對于什么是創新(創造)型人才,大多數人的觀點并不一致。并且我國教育界主要是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角度闡釋創新人才或創造型人才的。這似乎給人一種錯覺,只要專門培養人的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便可大功告成。雖然也有個別專家的定義、解釋涉及到了基礎理論知識、個性品質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沒有形成主流。那么如何培養出創新人才呢,這既是時下上自高層管理者下到普通民眾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命題。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呢?
我個人認為創新人才所具有的特點就像錢學森同志所說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從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來看,這樣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違反“常識”的觀念與假設;肯于接受不甚明確和復雜的東西;聯想奇特,且偏好復雜;有時往返于幻想與現實之間。在行為方式上,對強求一致缺乏熱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并沒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對自我高期許與坦率,等等。對于這樣的人,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不能提供一個適宜而寬松的環境,他們的創新特點就只能處在被壓抑、扭曲或潛在的狀態,而不可能發展成為創造的品格,成為創新人才。如我們熟悉的少年時“全沒正經”,專愛“胡說八道”的錢鐘書、愛“偷桃鉆狗洞”的郭沫若、木納的波爾和陳景潤、有“敗家子”之稱的朱棣文、19歲前整日尋歡作樂的法國化學家格林尼亞等,如果沒有父母、師長和社會的包容與呵護,他們都不可能在后來成為杰出的創新人才。
一、影響創新人才的因素
從創新自身來看,無論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發明,還是一種新思想、新理論、新原理等,從孕育到產生都是知識與技術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與技術的進展充滿著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而目標最終能否實現也具有不確定性。另外,由于從事前人沒做過的工作,缺乏參照對象,創新的過程經常是孤獨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只有那些對知識或問題有一種內在的興趣,具有執著、嚴謹和獻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終成為創新的人才。換句話說,創新在本質上與投機取巧、耍小聰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
此外,影響一個人成為創新人才的關鍵性因素還有:心理自由與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的前提,而心理安全則是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的先決條件。
心理自由受下列因素制約:一是知識結構。一個知識視野狹窄、知識結構單一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自由的人,因為他很難跳出原來學科的限制,以開闊的視野從多角度來看問題,發現學科和技術領域的空白處。因此,接受這種教育的人不可能做出突破性、創新的工作。這也正是為什么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推行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二是評價方式。對智力勞動,當人們置身于不需要按照某些外部標準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價與考察時,工作心態是自由的。這時他會選擇按照創新活動的既有規律來推進自己的工作。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相反,為完成外部評價指標,人們更愿意選擇那些相對容易、可以預見結果的工作來滿足考核的要求,維護自身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一般的、重復性的,而不是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充斥于一個國家的科技領域就會成為一種必然的現象。
心理安全是創新活動對社會環境的要求。創新常常與背叛和挑戰傳統、常識相連。如果沒有管理制度的開明、開放和學術環境的寬容、自由,不僅很多新觀點、新見解、新創造可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甚至連提出這些觀點和見解的人也可能受到打壓與排擠。這樣,創造性的成果、創新型的人才就只能湮滅在潛在的狀態。
二、改變違背創造特質的教育方式
第一,淡化功用的心態。以解題技巧和對升學與就業有用知識的傳授,來取代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科學興趣的激發和引導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的普遍現象。結果我們培養了很多高分的學生,但是卻改變不了創新人才短缺的窘境。創新與獨立思考能力、好奇心、興趣、直覺和幻想等密切相關,而我們現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卻違背了這些創造特質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考試技巧的訓練下,今天我國學生已經習慣于找答案,而不是對問題背后復雜性的關注與思考。但問題的關鍵是:在科研與創造活動中,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問題在那里,問題是什么,哪一個問題能夠并值得去探索。我們能夠預見到答案或結果的,一般都不是大的、創新的問題。因此,與功用性的教育只能培養出低端人才一樣,功用性的學術也只能產生低層次的、簡單性的成果,不可能產生巨大的、跨越式的成果及真正的創新人才。
第二,克服求全的心態。在我國,從小學開始,考100分以顯示家長教子有方、教師教學有道。在這種思維慣性下,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問題本身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特點、興趣、知識的關聯性等問題的關注。“不要考100分”,這是多年前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給中國科大少年班的題詞,但是直到今天,對這句話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創造本身就是一個嘗試并證實錯誤的過程,剝奪了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其實也就是剝奪了他成為一個創新人才的機會。
第三,以包容的心態,靈活的方式對待創新型的學生。從大量的案例來看,很多創新人才在中小學階段都不是“標準”的好學生。他們具有許多不令老師喜愛的特征。他們獨立性強、性情倔強、情緒外露。他們對強求一致缺乏熱情,很多時候,他們有些不合常規。在同伴當中,他們往往以頑皮和有“愚蠢的”想法而。另外,由于他們興趣廣泛,喜好去探究那些不是學校課程和考試要求范圍內的領域,因此,他們就讀的學校和成績與他們后來的成就并不一致。如高錕、崔琦、丘成桐就讀的都是普通中小學,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從小學到高中各門課成績都是c,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都是大學的退學者、啟功先生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等等,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們成為杰出的人才。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用一種固定的眼光來看待所有的學生。
第四,構筑有利于創造的知識結構。要培養出創新人才,中國教育必須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線性的辦學思維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拋棄為考試而教的積弊,由關注不同科目在升學考試中所占的分值,轉向關注這些科目的教育價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高等教育階段,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與匯通,構筑起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知識基礎。
當然,創新人才的培養還與家庭、社會緊密相關。對于家庭來說,父母給予孩子尊重、理解、信任和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依自己的興趣作出選擇,讓孩子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成為其永久的發展動力,要比其他暫時性的強制與激勵手段更能夠使孩子成為創新的人才;對社會來說,學術自由,競爭而富有彈性的管理,簡單而包容的人際環境更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出現和創新成果的產生。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新人才都是歷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創新和創新人才的理解都會有一些異同。當代社會的創新人才,是立足于現實而又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博、專結合的充分的知識準備;以創新能力為特征的高度發達的智力和能力;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中心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強健的體魄。最終達到為國家、為社會快速發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這個目的,使國家富強,社會安定,達到一個小康社會,而目前,國家正是需要這些創新人才的時候,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會很快做好創新人才工作的。
請黨組織對我進行教育和幫助。
匯報人:xxx
時間:年月日
上面就是2021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了,想要了解更多內容,關注本網站。
【2021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 2021年上半年企業黨員思想匯報】相關推薦文章:
2021年預備黨員思想匯報范文五篇 2021年預備黨員思想匯報第二季度
上一篇: 我的夢想高中范文800字三篇 下一篇: 父親節感謝爸爸的話語 父親節對父親的感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