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 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感想
神州十二號發射成功,這是一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與學習,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1
“5,4,3,2,1,點火……”2021年6月17日9點2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托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點火、對接、著陸……三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承擔飛行任務,將在太空中度過三個月時間。此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長記錄是33天。
神舟十二號飛船飛向的目標,正是在約距離地球39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運行的 “天和” 核心艙和 “天舟二號” 的組合體。“天和”核心艙是中國正在建設中的第一個空間站 “天宮號” 的核心艙體,于2021年4月29日發射升空。“天舟二號” 則是在一個月后發射的無人貨運飛船,用于向核心艙提供補給。神舟十二號入軌后,將對接 “天和” 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航天員們也將由此進入核心艙駐留。。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制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制“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2
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能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
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軌道艙可留軌半年,作為一顆科技衛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這種獨創性的大膽設計,為今后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托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8%和99.7%。如同它那個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長征一樣,幾十年來,它始終是令中國人自豪的偉大創造。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盡管我們已經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但對于載人航天,卻幾乎一切從零開始。
短短十幾年中,現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術集成的指揮控制中心開始啟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著陸場……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涌現的一個個奇跡,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志性創造。
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我們實現夢想的飛天之路上,曾一度遠遠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后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夢想到現實,其間跨越的何止千山萬水?
這跨越的基石,就是獨立創造的精神。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志性成果來證明。神舟一次次圓滿飛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創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面對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剛剛開始。但,如同一臺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國人特有的創造精神必將托舉著已經起飛的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3
逐夢浩瀚太空,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發射“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首戰”。作為中國空間站的核心組成,“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不僅使我國建設空間站的信心更加堅定,也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你們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奪取空間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萬事開頭難,“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是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邁好這一步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下了豐富經驗,更是開拓出諸多創造性實踐。創新創造,是發展航空航天事業重要的“方法理論”。今天的發射成功是一個好開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這個“好”延續下去,讓空間站建設的每一步都能成為下一步的“強心劑”,就要持續不斷用好用足創新創造這個“方法理論”。據報道,未來兩年,“天和核心艙”將會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陸續與“天舟”“神舟”“問天”“夢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關鍵技術在軌驗證等任務。完成這些任務,不能靠“復制”“粘貼”,只能靠創新創造。只有這樣,空間站的建設,才能走好每一步。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偉大的精神,更離不開一代代為之奮斗拼搏的人。我國的太空站建設從“追趕者”逐漸成為“領跑者”,無數航空航天人為之傾盡心血。今天下午,當李尚福總指揮長宣布“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那一刻,指揮部現場掌聲雷動,還有更多人隔著屏幕深受感動。為什么有掌聲?為什么能感動?因為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一刻來之不易,這一刻凝聚著無數航空航天人奮斗的成果。對星辰大海的探索永無止境,賡續奮斗的火種更要生生不息。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戰線上的奮斗者致敬!
以上就是小編為收集的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網”!
【神州十二號發射心得體會 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感想】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2021查理九世的讀后感優秀作文 下一篇: 排雷英雄杜富國事跡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杜富國事跡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