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 神舟號的發展歷程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今天上午發射成功了,那么你對神舟號系列飛船的發展歷程了解嗎?下面是查字典網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歡迎大家參考!
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
“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實驗: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等中藥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應用:首次采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10日21時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飛船變軌“神舟二號”飛船1月10日1時零分發射升空后,所進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點為200公里、遠地點為340公里的橢圓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時要進行變軌,將飛船調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里高的圓軌道上。變軌能否成功,將影響飛船在軌飛行和準確返回預定著陸區。
地處北京燕山腳下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滿了緊張的戰斗氣氛。中心的大型計算機按照科技人員的指令,高效地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迅速生成了飛船變軌的實施步驟。在飛船飛行至遠地點高度時,中心調度指揮員下達了變軌的指令。由于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透明傳輸測控技術,指令通過相關測控站點的測控設備直接傳給飛船,前后只用了2秒鐘。接到指令后,飛船上的發動機一次點火成功,在發動機的推力作用下,飛船的近地點高度由200公里抬高到了340公里,成功地進入了圓軌道。
試驗項目:我國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號晚上10時15分,我國研制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晚上10時15分,火箭點火升空,“神舟”三號飛船疾速向太空飛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軌跡。10分鐘后,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次發射的“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神舟”三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進入太空后,將持續繞地球飛行若干天,進行一系列項目的科學試驗。中國科學院將在飛船上進行多種空間應用試驗。之后,飛船返回艙將返回地面,軌道艙繼續留在太空飛行,直至完成預定的后續科學試驗任務。“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制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在推進艙和軌道艙的II、IV象限各安裝一個太陽電池翼,推進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24.48平方米,展開后的翼展寬度約17米。軌道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12.24平方米,展開后的翼展寬度約10.4米。神舟四號飛船配置有13個分系統及供配電與電纜網。結構與機構分系統保證飛船的構型,并為航天員提供生活的結構空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曹剛川,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等,也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
5日晚上,當“神舟”四號飛船環繞地球運行107圈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那里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向其發出了返回命令。飛船隨即建立返回姿態,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制動發動機點火,開始從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飛船進入距地面80公里的大氣層后,以每秒約8公里的高速飛行,與大氣層劇烈摩擦,返回艙表面產生等離子層,形成電磁屏蔽,與地面暫時中斷了聯系。飛船剛飛出“黑障區”,擔負飛船回收任務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著陸場站及時發現了目標。之后,按照預定的程序,飛船平穩地在內蒙古中部飛船著陸場場區內著陸,搜救人員對飛船返回艙進行了回收。
“神舟”四號飛船的返回艙將在近日運回北京,由科研人員對飛船及試驗項目進行技術分析和科學研究。飛船軌道艙將繼續在軌運行并進行有關的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神舟回眸-----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鐘后,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于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藥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2003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制并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后,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后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愿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等領導同志在此地親切會見了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執行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表示,要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10月15日5時30分,身著銀灰色太空服的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報告,請示出征。此前,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公開亮相。他們是: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楊利偉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10月15日6時15分,進入飛船返回艙的楊利偉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此時按計劃離火箭升空還有2小時45分鐘。起飛前,楊利偉在艙內進行各項準備,完成100多個動作。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屏幕顯示,楊利偉生理參數正常。
10月15日8時50分,胡錦濤、黃菊、吳官正等領導同志來到試驗指揮樓平臺,現場觀看飛船發射。與此同時,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羅干等領導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飛船發射實況。
10月15日9時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
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10月15日9時31分許,停泊在南太平洋的“遠望”二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神舟”五號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楊利偉在與醫學監督醫生通話時顯得相當沉穩,他說:“我感覺良好!”
10月15日9時42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布:“飛船已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指揮控制大廳內頓時一片歡騰。在熱烈的掌聲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多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的不懈奮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
10月15日10時許,在“神舟”五號飛船進行環繞地球第一圈飛行時,地面指揮人員報告艙內環境正常后,楊利偉得到指令,打開面罩,拿著書和筆,當他松開手時,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立即飄浮起來。
10月15日10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喀什測控站檢測區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楊利偉摘下手套,并解開系在膝蓋下方的束縛帶。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楊利偉的動作非常輕松熟練。
10月15日10時40分左右,飛船開始繞地球飛行第二圈,通過飛船傳回的圖像可看到,楊利偉由臥姿改為坐姿,并通過圓形舷窗向外觀測。
10月15日11時過后,楊利偉開始在太空中進餐。他一邊看書,一邊用捏擠包裝袋的方式享用這頓不同尋常的午餐。據悉,楊利偉的食譜頗具中國特色,包括八寶飯、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和用中藥及滋補品制成的飲料等。
10月15日12時左右,楊利偉開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畫面顯示,仰面躺臥的楊利偉表情沉靜,在環繞地球飛行的飛船中,他的這次酣眠持續了約3個小時。
10月15日15時52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向楊利偉了解了飛船工作狀況和他的身體狀況。航天員向地面報告:航天服氣密性良好,飛船工作正常。
10月15日15時54分,飛船變軌程序啟動,指揮控制大廳右側大屏幕三維動畫實時顯示,飛船尾部噴出桔黃色的火焰,加速飛行。很快,飛船又進入平穩的飛行狀態。整個過程中,航天員楊利偉始終神情鎮定。南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向北京傳來數據,表明變軌圓滿成功。
10月15日17時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與正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楊利偉進行實時通話。曹剛川說:“祖國和人民期待著你凱旋。”楊利偉渾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響在指揮大廳中:“請首長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續工作完成好,向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0月15日18時40分許,“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七圈,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說: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們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
10月15日19時58分,“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八圈時,稍早之前來到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的楊利偉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與太空中的楊利偉通話。楊利偉對妻子說:“在太空感覺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對兒子說:“好兒子,我看到咱們美麗的家了!”
10月15日21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九圈。
10月15日23時08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圈飛行,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休息。
10月16日4時19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四圈飛行。
10月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送返回指令。按照程序,飛船將在建立返回姿態后,經過返回制動、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動作,開始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
10月16日5時36分,“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與推進艙軌道高度不斷降低,向預定落點返回。飛船軌道艙將留軌工作半年,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
10月16日5時38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制動火箭點火,飛船返回艙飛行速度減緩,軌道高度進一步降低。返回艙向預定著陸場降落。
10月16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組織指揮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與推進艙成功分離,成功進入返回軌道。飛船返回艙失去動力后,按照升力控制技術向預定著陸場降落。
稍后,布設在新疆和田的活動測量站報告,“神舟”五號飛船進入中國國境上空。
10月16日6時04分,“神舟”五號飛船再入大氣層。飛船處于“黑障”階段。
10月16日6時07分,搜救直升機收到“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機上的搜索人員目視到“神舟”五號返回艙。由5架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搜救分隊和14臺專用車輛組成的地面搜救分隊立即從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點前進。
10月16日6時許,楊利偉報告身體狀況良好。返回艙引導傘已打開。
稍后,楊利偉再次報告身體狀況良好。主傘工作正常。
稍后,主著陸區直升機駕駛員目視到飛船降落傘,地面搜索人員看到了降落傘,返回艙主傘已脫落。五架直升機跟蹤正常。
10月16日6時28分,地面搜索人員報告距“神州”五號返回艙落點7.5公里。
稍后,溫家寶總理與楊利偉通話,祝賀他順利返航。
10月16日6時36分,地面搜索人員找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
10月16日6時38分,搜索人員報告,楊利偉身體狀況良好。
稍后,楊利偉向人群揮手,正在出艙。
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口向大家招手,神態自若。
10月16日6時54分,李繼耐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五號載人飛船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實際著陸點與理論著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稍后,溫家寶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祝賀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稍后,在飛船著陸點,楊利偉坐在專用的椅子上向大家揮手,并與工作人員說話。
10月16日7時23分,楊利偉在距返回艙約10米的一輛醫療檢查車上進行體檢。
10月16日7時29分,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打電話,祝賀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江澤民說,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我們就一定能夠譜寫我國航天事業以及整個科技事業更加絢麗的篇章!
10月16日上午9時52分,楊利偉乘專機從內蒙古著陸場飛抵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等到機場迎接。‘‘神舟五號’‘的順利升空和成功返回,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計劃和目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飛船于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后,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2005年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2005年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后,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2005年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后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飛船抬高了800米。
2005年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后,飛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后,還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于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準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準確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后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至少要先后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萬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保證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太空人發出指令,艙上的切割器會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坐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同特征量體制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并在3時45分,飛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長達3分鐘。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并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后,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后,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并建議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并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總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于“神舟六號”著陸后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后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制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號于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個飛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于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宇航員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后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后航天員在水池里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采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神舟七號太空船已于9月25號發射升空,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
神舟七號太空船3名正選太空人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
當中執行出艙任務的是翟志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42歲的翟志剛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鄉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有超過1000小時的安全飛行記錄。
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后,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于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并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于2011年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 。
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獨立自主的中國空間站屆時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點03分安全返回。神舟九號飛船于2012年6月16日發射,這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
神舟十號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宇航員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后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并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后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并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第三次交會對接飛行,在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半年后,神舟十號又一次載著三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相會,主要使命和任務有四項:為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任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開展航天器在軌維修等實(試)驗和科普教育活動;進一步考核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驗證有關改進措施的有效性。
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于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的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飛行乘組由兩名男性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飛船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制,飛船入軌后經過2天獨立飛行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二號
2021年4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及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完成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網站。
【神舟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 神舟號的發展歷程 】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蘋果作文400字左右 關于蘋果的作文400字左右 下一篇: 目送讀后感800字高中 目送讀后感800字高中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