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同期召開,恰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這其中必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關于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的優秀范文,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代表大會講話心得一
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多項具體舉措,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
我國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不將論文、外語等作為職稱評審限制性條件,這條消息令人欣喜,也是廣大科技人員盼望已久的。一直以來,我國在職稱評定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嚴重,也頗具爭議。而一旦有了職稱、論文、學歷、獎項,科技人員就可以“贏者通吃”,而對那些職稱、學歷較低或獎項較少卻很有實際能力的人,無論是在職稱的評定、享受的待遇,還是科研立項申請等方面,就會受到重重限制。
在去年末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方向:評價更為科學、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政策要向基層傾斜。而本次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意見”,即是在科技人員中率先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對科技人才職稱評定的重大改革,可視為朝著職稱評定向更科學、合理,更符合實際的正軌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必將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
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說到了人們的心坎里。以往在職稱評定中,只看申請者的學歷、論文、獎項等,基本不看實際能力。而只看“紙面”資歷,無非是論資排輩,既耽誤了科技人才的職稱晉升,也使其工作積極性遭受嚴重打擊。由于職稱問題產生的各種矛盾不斷,抱怨聲四起,既不利于工作,更不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就職稱評定中存在的弊端,要求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而“意見”的出臺,就是對此做出的積極回應。
“意見”提出,“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落實職稱評審權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大型企業等單位自主開展職稱評審。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這是在淡化原有的成績,下移職稱評定的權限,更加注重基層人才職稱評定的特殊性,也是在鼓勵“再接再厲”而非“吃老本”。
鼓勵創新,而不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更強調實際能力,而不是讓已經有了些成績的人“坐享其成”,可視為職稱評定的一次根本性變革,看來這次要“動真格”了。不過,出臺“意見”僅是第一步,各地如何貫徹執行還需要一些時間,如何使“意見”精神落地,使其不走樣,還有不少工作要做。由于受原來科研業績“量化”評價體系的影響,如何做到“意見”中以“看能力”來評定職稱,尚需要具體的配套措施來保證。而最令人擔憂的,恐怕還是要防止“意見”淪為“一紙空文”,對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覺。
事實證明,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確實已到了該克服的時候了,因為按照原來的做法,已經導致了很多學術腐敗,壓制了創新,極大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而“意見”的出臺,就讓人們看到了改變不合理現狀的希望。所以,唯有把“意見”精神貫徹到底,才能更好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使其都能發揮所長,為國家的科技發展盡心盡力。
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二
一要緊扣一個“真”字,理論學習真、實、深。在全市各級科協組織要掀起學習貫徹的高潮。通過召開科協系統會議、學習宣講會、座談會、網絡宣傳等形式,做到全面學、深入學、扎實學,要把學習宣傳貫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十大上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科技界入腦、入心。
二要緊扣一個“爭”字,自立自強創佳績。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自立自強、創新爭先”行動,以“紅船精神”感染、鼓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守好“紅色根脈”,努力營造“自立自強、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最廣泛地匯聚科技界的智慧力量,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以實際行動為建黨百年獻禮。
三要緊扣一個“實”字,圍繞中心抓落實。主動融入全市工作大局,努力提高服務本領,使科協組織真正成為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
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三
科技與迷信歷來相悖,然而令人詫異的是,一名科技局局長竟迷信風水,大肆建造風水屋!去年5月22日,廣東省河源市科技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黃翀胤被查,根據調查情況,黃翀胤被雙開。
據報道,黃翀胤為求官運亨通,其分別在河源市連平縣陂頭鎮、惠州市博羅縣大壩鎮建造風水屋,以及在河源市區長鴻花園的居所專門設一間風水室。科技與迷信歷來“水火不容”,然而作為一名科技局的局長,竟然對風水情有獨鐘、癡迷不已,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為哪般?
事實上,“貪官多迷信”——這是網民從近年來反腐敗一些典型案例中得出的一個結論。梳理一些落馬官員的犯罪歷程時,確實都能發現這些官員迷信鬼神、信奉風水的蹤跡。比如,原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長期在家燒香拜佛,還在辦公室布置了“靠山石;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叢福奎為求仕途升遷,曾找“大師”算命;山東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花耗巨資只為在水庫上架起一座“岱湖橋”,寓意將自己“帶起來”;內蒙古赤峰市原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國元在家中設立佛堂供奉佛像,夫妻倆每天燒香拜佛......
領導干部和政府部門不同于民間百姓,是社會的管理者,迷信風水是一種倒退。官員迷信將帶來負面示范效應,傳導社會負能量,會帶來更多并發癥,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顯現,為滋生官場腐敗提供了土壤。特別是一些官員迷信造成權力的濫用、決策失衡和社會財富的消耗,更有可能影響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其實,官員迷信“鬼神”“風水”,表面看起來是為升遷,求官運、財運,消弭自己貪污腐敗引來的災禍,以尋找精神寄托。許多風水大師正是抓住官員的這幾種心理,投其所好,紛紛為其支招獻策,以保其官運亨通。但從深層上來看,其原因是這些官員嚴重脫離群眾,只關心個人的官運、財運,不關注如何為百姓謀幸福,同時嚴重喪失了共產黨員的基本信仰。也就是說,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墮落,是缺乏科學素質和文明素養的表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明顯背離了自己的信仰。
剎一剎官員中的迷信之風,黨員干部首先要破除迷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服務人民群眾,這是掃除官場風水情結的基礎;其次,要建立透明有效的監督機制,發揮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作用;再有,對那些陽奉陰違,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馬列主義、背后烏煙瘴氣的黨員干部,要依法嚴厲懲處。
做官要先做人。科技局長迷信風水,是莫大的諷刺,其行為也警示黨員干部,不盲從迷信,是黨員干部的基本信仰,只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就不會去拜鬼信神,進而也能獲取老百姓的認同。
以上就是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范文兩篇了,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內容,盡請關注本網站。
【學習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講話心得】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新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及整改措施 下一篇: 最美鄉村觀后感一千字 2021《最美的鄉村》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