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4年前的今天,1910年9月7日 (農歷八月初四),英國畫家威廉·霍爾曼·亨特逝世。
威廉·霍爾曼·亨特(1827—1910),英國畫家。前拉斐爾派的創始人之一。1827年4月2日出生在倫敦。16歲以后,一面畫肖像畫自謀生活,一面開始研究繪畫,17歲時他成為皇家美術學院旁聽生,常去國家畫廊臨摹名作。先從師于拉斐爾前派畫家馬道克斯·勃朗(1821-1893年),但僅學習四個月離開勃朗的畫室。英國批評家羅斯金于1847年提出畫家應“回到自然中去”,這口號很受年輕畫家亨特、米萊斯和羅賽蒂的歡迎,他們志同道合地團結在一起,1848年正式以“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名字向學院派藝術挑戰。他們以這個名義舉辦了三次展覽后才分手。
亨特的藝術立足于寫生,在他的作品中注重細節的表現,這也是德國那撒勒派的象征特點,因此有人認為拉斐爾前派藝術是歐洲象征主義的前奏。他的作品是拉菲爾前派畫家中宗教色彩最濃厚的,特點在于能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和表現國民精神,往往取材于圣經和文學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1910年9月7日亨特去世。
代表作:《世界之光》(1850-1853)(藏于圣保羅大教堂)。
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1851年。這是維多利亞時期首幅描繪娼妓問題的畫作。一名被包養的情婦在與富家子弟彈琴作樂時,突然被窗外和炯而莊嚴的陽光所震懾而良心覺醒。
不過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一些有關宗教的畫作,最初是The Light of the World(世界之光),這幅畫受到極大歡迎,還被帶至美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巡回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