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56年前的今天,1558年9月21日 (農歷八月初十),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 Carlos I(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德意志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即位前通稱奧地利的查理(1500—1558年),尼德蘭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國王、西西里國王、那不勒斯國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國王(1519—1556年在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6年在位),低地國家至高無上的君主。在歐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
我和上帝說西班牙語,和女人說意大意語,和男人說法語,和我的馬說德語——卡洛斯一世;
我這輩子曾經犯了許多嚴重錯誤,或許由于我年輕無知,或許由于我的缺點。但是,有一點我可以向大家保證:我從未有意傷害過我的任何一位臣民,對他們施以暴力或不公。如果真有這種情況,我感到很遺憾,并請求原諒——卡洛斯一世在退位儀式上的講話。
在查理曼和拿破侖之間,統治歐洲版圖最廣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也即德意志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這個處于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斯、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于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
卡洛斯的帝國是哈布斯堡家族“婚姻擴張”政策的結晶。他的祖父是德意志國王兼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他的祖母是尼德蘭女君主瑪麗婭,他的父親“美男子”腓力,繼承了尼德蘭的王位;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西班牙的“天主教雙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爾一世,兩者的婚姻促成了西班牙的統一,他的母親是“瘋女”胡安娜,1496年與“美男子”腓力結婚。卡洛斯出生后,6歲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尼德蘭(包括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6歲外祖父逝世,由于母親有精神病不能理政,他當選為西班牙國王(當時西班牙王國的領地除了本土之外,還包括那不勒斯、撒丁島、西西里島和美洲殖民地),19歲祖父去世,他通過向各選帝侯賄選,擊敗了幾個勁敵,當選為德意志國王,第二年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由于卡洛斯將家安在西班牙,死后也葬在西班牙,而且西班牙一直是支持卡洛斯霸業的堅實后方,他在歷史上首先被視為西班牙國王。
盡管擁有了如此龐大的帝國,但卡洛斯一生仍然不間斷地征戰,為了他的歐洲霸業,也為了他對天主教的狂熱虔誠。他是一個中世紀典型的“騎士式”國王,與他交手最多的是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因為后者是當時西歐唯一有實力跟卡洛斯對抗的君主。從1521到1544年,兩位梟雄共過招四次,對意大利北部的爭奪是重點,卡洛斯總體上占據上風,并曾于1525年活捉弗蘭西斯。弗蘭西斯被釋放后,拒絕履行當囚徒時許下的條約,于是戰火再起,卡洛斯提議兩人進行一次“騎士式”的決斗作了斷,但這一盛事因被后者拒絕而化為泡影。
因為羅馬教皇一度支持法王以牽制卡洛斯,卡洛斯派兵攻入教皇國,并使羅馬城遭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洗劫”,但此事并沒有降低卡洛斯在天主教世界的聲譽,還使教皇從此對卡洛斯言聽計從。
卡洛斯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萊曼大帝生活于同一時代,這既是不幸,也是幸運。卡洛斯將奧地利的領地交給弟弟斐迪南,蘇萊曼的新月軍團對歐洲腹地的攻掠使斐迪南吃盡了苦頭,特別是1529和1532年兩次圍攻維也納,集基督教世界之力才勉強逼退了土耳其人。但由于匈牙利國王在抵抗中戰死,斐迪南取得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權,此兩國從此在哈布斯堡家族的旗幟下直至一戰結束。
卡洛斯從他的外祖父母“天主教雙王”那里繼承了對天主教的絕對忠誠和狂熱。他在西班牙繼續實行制裁、驅逐非天主教徒的政策。但是在1517年,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國修道士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到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揭開了風起云涌的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發起者馬丁·路德。此事件發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國”的土地上,是對卡洛斯的巨大挑戰和考驗。卡洛斯決心還擊,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會議,把路德押出會場,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違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薩克森選侯庇護之下安然無恙。接著,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諸侯組成了施馬爾卡登聯盟,忍無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開特倫特公會議,對新教諸侯宣戰,但先勝后敗,在1555年因斯布魯斯之戰中差點成為階下囚。對天主教無比虔誠的卡洛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盤上越燒越旺。
卡洛斯一世的時代,西班牙在美洲新大陸的領地不斷擴大。科爾特斯和皮薩羅,這兩個名字對印第安人來說象征著滅頂之災,但對世界連成一體的歷史進程來說,他們卻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他們分別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揮舞屠刀,各滅掉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將大片嶄新的土地記入了西班牙國王的名下,兩人之中,皮薩羅受卡洛斯的支持更為充分。在經歷了兩次南美洲的冒險之后,1529年,皮薩羅獲得了覲見國王的機會,向卡洛斯一世請求準許他遠征秘魯,卡洛斯同意他的要求,任命他為“遠征軍司令”,給了他充足的經費。皮薩羅用這筆錢招募了一支不足200人的探險隊,最后奇跡般地征服了有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在征服者的時代過后,卡洛斯一世成功地將美洲殖民地納入到王室的掌控之中。1524年,他成立了西印度事務院,主管美洲殖民地的各方面事務,包括官員任免權,后又先后建立了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設在墨西哥城)和秘魯總督轄區(設在利馬),代表國王掌管殖民地的全權。他準許殖民者們強迫印第安人勞動并榨取貢物。
像他的外祖母資助哥倫布遠航一樣,卡洛斯資助了麥哲倫。1517年,剛剛即西班牙王位的卡洛斯接見了這位野心勃勃的葡萄牙跛腳航海家,在祖國不能一展抱負的麥哲倫,在鄰國找到了知音,很快就與卡洛斯達成了協議:國王提供航海的一切費用,探險過程中新發現的任何土地都歸國王所有,但其中5%的收入歸麥哲倫,他將被任命為這些新領地的總督。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人類的第一次環球航行。
卡洛斯一世的帝國,無疑是當時西方世界的頭號帝國,但幾乎將歐洲的大事都當成自己家事的卡洛斯,在疲于奔命的同時又不得不去壓制宗教改革這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1555年經歷了因斯布魯斯之敗后,戎馬一生的卡洛斯終于心灰意冷,將德意志交給弟弟斐迪南,將西班牙和尼德蘭交給兒子菲利普二世之后,獨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與亡妻多年前的約定,安度生命最后的日子。
卡洛斯一世對歷史影響最大之處還不在于他為鞏固他的龐大帝國而在歐洲大陸上進行的一系列戰爭,而在于美洲新大陸的開發方面,他統治時期,是新舊兩個大陸連成一體的重要階段。而對于這時歐洲的另一件大事——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卡洛斯在德意志的努力歸于失敗,但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則維持了天主教鐵板一塊的局面。綜上所述,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52位
點評:卡洛斯一世為維護天主教的“鐵板一塊”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霸業奮斗了40年,仍不得不接受天主教在歐洲的地盤不斷縮小和家族霸業受到損害的事實,但在他投入精力不多的海外事業,卻“意外”取得了破天荒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16—18世紀任何一個以推動歷史進步為己任的西歐君主,都必須具有足夠的海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