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99年前的今天,1715年9月1日 (農歷八月初四),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逝世。
路易十四 LouisXIV ( Louis XIV ,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法國波旁王朝國王(1643—1715年在位),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朕即國家;構成國王的偉大和尊嚴的不是他的手中的權杖,而是他的手執權杖的方法;只有君主才有權利思考、決策,其它人只有執行的義務——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上帝的寵兒,他在父母結婚23年未有生育的情況下,突然來到了人世。他是法國波旁王朝的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亨利四世為波旁的江山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他的父親路易十三時代,在政壇高手黎塞留的操控下,開始致力于爭奪歐洲霸權。1643年,5歲的路易十四被母后安娜抱上了國王寶座,開始了他72年漫長的帝王生涯。
正如一位史評家所說的,在“太陽王”路易十四面前,即使是最自傲的帝王也會相形見絀。作為一個威名赫赫,充分享受權柄和榮耀的名君,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讓我們來看看路易十四,他是“專制統治最完美的化身”。
首先,他必須充分掌握國家大權。路易十四幼年繼位之后由太后安娜攝政,實權掌握在紅衣主教兼首相的馬薩林手里。從小馬薩林就向他灌輸君主專制的思想,教導他將來要乾綱獨斷。他10歲到15歲間,先后發生兩次“投石器事件”,被迫逃出巴黎的顛沛流離使他刻骨銘心,更增強了他強化君主權力的決心。1661年親政之后,他辛勤理政,事必躬親,緊緊地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再任命首相,拒絕召開三級會議,在多次遭到高級法院的批評之后,又取消了高級法院對國王敕令的指摘權。他發表過許多君主專制的精彩言論,諸如“朕即國家”、“只有君主才有權利思考、決策,其它人只有執行的義務”等等。凡爾賽宮和巴士底獄,是他一軟一硬的兩個統治工具,巡按使和龍騎兵,是他伸向全國各地的爪牙。
其次,他必須個性突出,才華出眾,而且有足夠長的在位時間。路易十四風流一生,多才多藝,通曉天文、地理、解剖學等。他在位長達72年(實際執政時間54年),為歐洲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給他的國家打下的烙印也特別深刻。
杰出帝王的偉業,至少還必須有一位理財能手和若干位叱咤風云的將軍。對于路易十四來說,柯爾伯似乎是上帝特意恩賜給他的。這位財政總監的改革不但扭轉了前任留下的巨額虧空,還給路易十四積下殷實銀庫,成為他發揮能量的后盾,而以杜倫尼和孔代親王“雙子星座”為代表的將軍們,則通過炮火將“太陽王”的威名傳播到歐洲各地。事實上,到了晚年,失去了上述人才的路易十四帝國已明顯中衰。
路易十四發動的大規模戰爭有四次:1665—1668年與西班牙的“王后遺產戰爭”,1672—1679年的荷蘭戰爭,1688—1697年與奧地利皇帝為首的奧格斯堡同盟的戰爭,以及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我們可以看到,路易十四執政的年份一半以上都處于戰爭狀態。在這一系列戰爭中,法國總是處于以少打多的局面,這也許是因為路易十四外交的失敗,也許是歐洲固有的“勢力均衡”的理念在發揮作用。前兩次戰爭法國以勝為主,取得了南尼德蘭的一些領地。后兩次戰爭,法國則以敗居多,但也保存了一定顏面。成功地讓他的孫子繼承了西班牙王位,這也許是路易十四為他的波旁家族帶來的最大禮物。盡管沒能使法國擴張多少領土,但路易十四的戰爭還是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他打擊的重點是荷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消耗,17世紀的海上霸主—荷蘭明顯受到削弱,而過多專注于歐洲大陸上的爭斗,也延緩了法國向海外擴張的步伐,結果是英國人坐收漁翁之利。路易十四時代正是英國人逐漸建立起海上霸權的時代。
作為一代名君,還需要繁榮的學術文化和標志性建筑物作為粉飾。看看下面這些名字: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就可以看出路易十四時代文化的昌盛。他們的成就不能被當作路易十四的成就,但與作為“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贊助者”的路易十四對文化的贊助,也有一定關系。路易十四對科學發展貢獻最大之舉,莫過于他成立了法國巴黎皇家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的前身),并給予慷慨贊助。科學院在當時便吸引了霍布斯、卡西尼、惠更斯等一流學者加入,后來工業革命時代更是結出了無數改變人類科學面貌的累累碩果。而路易十四的名氣,也部分得益于凡爾賽宮的富麗堂皇,這座世界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花費了10年的時間和數不清的金錢。
在路易十四時代,由于法國炙手可熱的國際地位,法語取代了拉丁語成為歐洲外交的通用語言,各國上流社會都以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為時髦的標志。
路易十四認為統一的宗教信仰有利于他的統治。他在1685年頒布了《楓丹白露敕令》,廢除了他祖父亨利四世在87年前《南特敕令》中確立的宗教寬容的國策,重開對新教徒的迫害。新教徒中有為數眾多的熟練手工業者,帶著他們的技藝逃亡國外、造福外國,這是路易十四為他的專制付出的代價。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海外事業取得一大成就,法國貴族拉薩爾勘察了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向世界宣告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歸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所有,并將其命名為路易斯安那。
路易十四對歷史的影響還有一點非常有趣。他因為身材較矮,便穿上了特制的15厘米高的鞋子以增強威嚴感,結果全國上下爭相效仿,發展成后來風靡全世界的高跟鞋。當然,今天高跟鞋已經成為女士的專利,這也許是始作俑者路易十四所始料不及的。路易十四一生癡迷芭蕾舞,多次親自參加芭蕾舞劇的演出,在他的倡導下,芭蕾舞藝術日臻完美,并逐漸成為風靡歐洲的時髦藝術。
路易十四用自己的言論和行動在歐洲重新詮釋了“君主制”這個概念,使得在英倫三島上民主憲政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的同時,歐洲大陸上卻出現了一股強化君主專制的熱潮。強化君主專制在當時的歐洲有其積極意義,有利于進一步消除地方領主的封建割據,為民族國家的形成準備了條件。但是,路易十四時期無休止的戰爭、晚年奢靡浪費的生活和貪污腐化的蔓延,使得法國財政狀況重新惡化,也使得有識之士增加了對君主專制的質疑和反思。雖然路易十四離世之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還有70多年,但多數史評家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
由于“太陽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發出的巨大能量,他在本排行榜中被排在第24位。[歷史上的今天]
點評:路易十四的帝王生涯,可以用“好大喜功”四個字來概括。不過,作為歷代“好大喜功”帝王中的佼佼者,路易十四的好勝心也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加強了符合當時歷史潮流的中央集權、繁榮學術文化等。攀比和虛榮心,有時也能夠成為歷史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