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7年前的今天,1917年8月9日 (農歷六月廿二),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饒宗頤誕生。
饒宗頤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于一身的大學者,又是杰出的翻譯家。香港大學副校長曾這樣評價他:“香港如果出了一個饒宗頤,就不會是文化沙漠了。”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鋤”來謙虛地評價自己一生成就的。饒先生和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www.TodayOnHistory.com]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生于廣東潮安。字固庵,號選堂,廣東潮州人。幼耽文藝,18歲續(xù)成其父所著潮州藝文志,刊于領南學報。以后歷任無錫國專、廣東文理學院、華南大學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學,并先后從事研究于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任職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饒教授于1962年獲法國漢學儒蓮獎,1982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1993年為上海復旦大學顧問教授。饒教授學術范圍廣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東古史、藝術史、音樂、詞學等,均有專著,出版書40種,學術論文過三百篇。藝術方面于繪畫、書法造詣尤深。繪畫方面,擅山水畫,寫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于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影響頗大。書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錄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饒宗頤家中“天嘯樓”藏書達十余萬卷,為當時粵東最富盛名的藏書樓。1997年獲得香港藝術發(fā)展局頒發(fā)第一屆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香港特區(qū)政府頒授“大紫荊勛章”。2003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落成。臺灣新文興出版公司出版《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集共分十四卷,二十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