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6年前的今天,1908年8月25日 (農歷七月廿九),法國物理學家、天然放射性的發現者亨利·貝克勒爾逝世。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83以下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法國物理學家。因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今天.com]
當時貝克勒爾,所選擇的材料為鈾和鉀的雙硫酸鹽。他讓這兩樣材料曝露于陽光,然后用黑紙把曝光過的材料和感光底片包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沖洗底片,顯示出鈾晶體的影像。
貝克勒爾下結論說:“發磷光的材料所發出的輻射能穿過不透光的紙張”。剛開始時他以為是鈾會吸收大陽的能量,然后發出X射線。
在1896年2月26日和2月27日,巴黎上空多云,貝克勒爾原本打算把包好的鈾和感光底片要曬太陽,只好送回抽屜。到了3月1日他沖洗底片,本來以為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想不到卻看到非常清晰的影像,使他大為驚訝。鈾不需要外來的能源如陽光也能發射輻射,因此他發現了放射性,從材料中自發的發出輻射。
評論:他做出了一個造福無限的偉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