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22日 (農歷七月十九),香港佳藝電視停業。
佳藝電視被簡稱為佳視,是香港的第叁間免費商營廣播電臺,在1975年9月7日開臺;在1978年8月22日倒閉,歷史前后不到叁年。之后香港政府沒有再將牌照發出,香港的無線廣播電視一直維持兩臺(無線電視;及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爭雄的局面。
1973年8月10日,香港政府發出兩個無線電視經營權,佳藝電視獲得的是「中文電視臺」經營權—同時麗的電視獲得新的「中英文電視臺」經營權:意味著佳藝電視跟其它兩間電視臺不同,只可以營辦一個中文臺。
佳視的臺徽是以六個成120度角之線條所組成的環狀六角形,代表中國儒家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同時亦代表佳藝電視的六個主要股東,分別是林炳炎(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家族、怡和洋行、商業電臺,以及香港叁間當時最主要、及擁有很高公信力的親國民政府中文報社——「星島日報」、「華僑日報」及「工商日報」(當中只有星島日報至今仍繼續出版,惟現時立場已變了親中共)。在六個股東當中,以商業電臺擁有最大的主導權。商業電臺更一度創辦「佳視足球隊」為佳視做勢,其后卻因佳視倒閉而作罷;值得一提,當時任職商臺的伍晃榮曾為該隊的領隊。
1978年8月22日早上,佳藝電視突然發表聲明,宣布停止運作,并在公司大閘外貼出告示,表示佳藝電視當日起開始停業。
當初佳藝電視的發牌條件之一是佳視需要將部分時間用作播放教育節目,是佳藝未能取得收支平衡的塬因之一。這種情況跟日本兩間商營電視臺很類似—朝日電視臺和東京電視臺的前身都是商營的教育電視臺。然而這類牟利的教育電視臺因為嚴重經營不善兼且廣告收入比綜合電視臺低,最終令她們在1973年11月放棄教育功能,轉作綜合電視臺。但佳藝電視的情況就沒有她們那樣幸運,也好像在「宣告」著商營教育電視頻道的「試驗」失敗。然而在約2000年播出的亞洲電視劇集《電視風云》里,卻影射把佳視倒閉塬因歸咎于港英政府不容許中國大陸資金入股香港電子傳媒。 佳視的突然倒閉,令當時大部份的職藝員不知所措,他們更前往布政司署請愿,要求政府伸出援手,協助復臺—但最終都不得要領。結果佳視的大批臺前幕后精英分別加入無線電視及麗的電視,為香港電視界日后的黃金時代寫下序幕。
佳藝電視倒閉后,佳藝電視大廈曾一度成為無線電視的錄像廠;在1987年變為今日的香港電臺電視大廈。
佳藝電視曾經制作過很多被電視迷視為經典的電視節目,包括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而佳視更是全世界第一間改編華文武俠小說成為電視劇的電視臺;她更帶領潮流,率先改編金庸小說作電視劇集。一些著名電視幕后人員及演員如徐克、周梁淑怡、鄭裕玲都曾于電視臺內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