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7年前的今天,1807年7月7日 (農歷六月初三),法俄代表簽署《提爾西特和約》。
1807年7月7日,法俄代表簽署《提爾西特和約》。根據《法俄和約》,原屬普魯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區被劃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版圖,由拿破侖一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任國王;在普魯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攫得的地區(見波蘭的三次瓜分),成立華沙公國,由薩克森國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為自由市;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劃歸俄國。俄國承認拿破侖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允諾將卡塔羅海灣轉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主權。同時簽訂的《法俄同盟條約》規定:在英國拒絕俄國提出的媾和條件時,俄國將同英國斷絕外交關系并參加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在土耳其拒絕調停或在3個月內俄土談判不能取得滿意結果時,法國和俄國將對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動。提爾西特和約標志著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敗,而普魯士的實力遭到嚴重的打擊。
點評:拿破侖的國力強勢時期,歐洲都不是他的對手---用利益分化敵人,這是最常見的瓦解敵人聯盟的手法
乙巳年六月十三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