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4日 (農歷五月廿八),帕瓦洛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獨唱音樂會。
帕瓦洛蒂向中國觀眾高呼:“我還要來中國!”
1935年,帕瓦洛蒂出生在意大利摩德納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位面包師,母親是個煙廠女工。家境雖不富裕,但父親愛好音樂,而且還把他那副絕好的男高音嗓子,遺傳給了兒子,據說,小盧恰諾一生下來就大哭大鬧,醫生驚呼,天啊,這是多好的男高音!父親每周都帶他去教堂,一起在唱詩班里唱歌。老帕瓦洛蒂還為兒子買回了許多當時最知名的歌劇大師的唱片,以培養他的音樂志趣。盧恰諾12歲那年,在聽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的演唱后,下決心長大后要當男高音歌唱家。19歲那年,父母親為了滿足他的愿望,送他到當地有名的聲樂老師波拉家里學習。由于家境困難,帕瓦洛蒂在學習之余,還要兼做教師等工作。超人的悟性,天生的嗓子,敏銳的聽覺,加上老師的悉心教導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七年之后,帕瓦洛蒂終于脫穎而出。 1961年,他在勒佐內爾艾米利亞國際聲樂比賽上獲獎。同年,他在當是市立歌劇院首次登臺,成功地扮演了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中的詩人魯道夫,從此開始了他輝煌的歌唱生涯。當時有評論說,他的演唱趣味高雅,聲音流暢,富有靈活性和穿透性。 1967年,米蘭斯卡拉劇院為紀念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誕辰一百周年,特請卡拉揚排演威爾弟的《安魂曲》,而卡拉揚則邀請帕瓦洛蒂擔任男高音獨唱。演出十分成功,并得到卡拉揚的贊賞。同時,帕瓦洛蒂與薩瑟蘭再度合作,上演多尼采弟的《軍中女郎》。因為這部歌劇實在難唱,40歲以后的帕瓦洛蒂,同樣也再無能力來演唱這些高音C了。從而,帕瓦洛蒂在倫敦錄下的唯一一次該劇全劇唱片,成了人類聲樂史上的一大奇跡而被載入史冊。從此,帕瓦洛蒂的名聲節節上升,他被各國大歌劇爭相聘請,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在美國,當電視臺轉播了他的獨唱音樂會后,他竟收到了數以萬計的聽眾賀信;在德國,一場歌劇演出后,掌聲和歡呼聲竟能持續幾十分鐘。帕瓦洛蒂成了千百萬歌迷的偶像,成為活躍于當今國際歌劇舞臺上最佳男高音。
帕瓦洛蒂
1990年以后,帕瓦洛蒂多次與當今其他兩位頂級男高音明戈和卡拉雷斯連袂舉行廣場演唱會,引起全世界的注目。他還甚至與流行歌手同臺演唱,一度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
1986年7月,帕瓦洛蒂與熱那亞歌劇團首次來到我國,為中國聽眾獻上了他的拿手之作《藝術家的生涯》和兩場獨唱音樂會,從而在北京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帕瓦洛蒂旋風”,他也因此在這場古老的土地上找到了無數知音。
帕瓦洛蒂的演出曲目較為廣泛,能勝任從抒情到戲劇性的各類男高音角色。他的聲音明亮,具有穿透力,音域寬闊,在兩個八度以上的整個音域里,所有聲音閃耀著晶瑩的光輝,被大多數男高音視為畏途的高音C,他也能演唱得清暢、圓潤。因而,他堪稱當今的“男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1986年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