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日 (農歷六月初四),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筑群,坐落于北京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后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的“明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1],以親王身分將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www.LiShiJinTian.com]
長陵永樂皇帝朱棣銅像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于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后安葬于此,但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萬歷帝朱翊鈞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則是死后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并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定陵出土的明神宗金絲翼善冠(復制品)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館”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評:中國的歷史文化,正在越來越多的被世界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