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23日 (農歷六月初二),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歐洲煤鋼共同體(英文: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簡稱ECSC;法文:Communauté européenne du charbon et de l'acier,簡稱CECA;德文: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簡稱EGKS)1951年4月18日通過《巴黎條約》成立,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據條約規定,成員國毋須交納關稅而直接取得煤和鋼的生產資料。
歐洲煤鋼共同體的締約國有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生效期限為50年,因此,2002年7月23日之后,歐洲煤鋼共同體不再存在。歐洲煤鋼共同體是歐洲漫長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擁有超國家權限的機構。成員國的政府第一次放棄了各自的部分主權,并將這些主權的行使交給一個獨立于成員國的高級機構。
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巴黎條約源于法國時任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計劃。計劃中,舒曼向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建議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并免除相關關稅,隨即獲后者同意。這意味著二戰結束后,正被英國占領并受戰勝國委員會控制的魯爾地區將獲重新發展的機會,而當時該地區大量的工業設備正在拆除。
巴黎條約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共同掌管煤和鋼這些重要的戰爭物資,實現互相控制,以保障歐洲內部的和平,也為二戰后重建所需的重要生產資料提供保障。
歐洲煤鋼共同體于1965年4月8日通過所謂的合并條約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
點評:歐洲終于厭惡的戰爭。
乙巳年六月廿九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