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6年前的今天,1848年6月7日 (農歷五月初七),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逝世。
這是別林斯基的畫像
別林斯基生于斯威阿堡城,父親曾任軍醫。182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1831年因為寫了一部揭露農奴制度的劇本《德米特里·卡里寧》被校方開除。1833年開始為《望遠鏡》和《雜談報》撰稿。1834年發表第一篇文學論文《文學的幻想》,1838年任《莫斯科觀察家》雜志編輯,次年該刊停辦,遷居彼得堡,主持《祖國紀事》雜志文學批評欄。在短短的幾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俄國文化生活中的許多重要現象進行了評論。到彼得堡后,他經歷了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由啟蒙主義到革命民主主義的轉變,對農奴制度采取了否定的態度。在《藝術的觀念》(1841)、《關于批評的講話》(1842)、《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等許多論文里,拋棄了先前的唯心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文藝的本質“在于再現現實”,“藝術是現實的復制,從而藝術的任務不是修改和美化生活,而是顯示生活的實際存在的樣子”,以及“典型化是創作的一條基本法則”等文藝觀點,成為俄國現實主義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奠基者。1846年離開《祖國紀事》,在《現代人》雜志主持文學批評欄,使該雜志成為當時俄國最先進的思想陣地。他于1847年出國就醫,同時寫了著名的《給果戈里的一封信》。同年秋返回彼得堡,繼續文學工作,1848年6月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