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9年前的今天,1645年6月15日 (農歷五月廿二),清朝頒發剃發令。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滿族的發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發剃光,后腦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于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軍于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于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于是,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在發布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發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愿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帶發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