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37年前的今天,前323年6月10日 (農歷七月十九),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逝世。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距今已2337年),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6—323年),亞歷山大帝國皇帝。
山不走到我這里來,我就到它那里去——亞歷山大大帝;把世界當作自己的故鄉——亞歷山大大帝;把財富分給別人,把希望留給自己,她將帶給我無窮無盡的財富——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永遠是一個迷。十多年前,他的帝國仿佛從天而降,十多年后,一切又都煙銷云散。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似乎是上天賜予,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惡疾卻又如此快地奪去了他正當盛年的一切。
也許這張電影海報最能說明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的母親據說是古希臘大英雄阿喀琉斯的后裔,這個說法與阿喀琉斯的傳說一樣飄渺,但他的父親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在位)是馬其頓王國一代雄主卻是真真切切的。腓力二世奪取馬其頓王位之后,加強王權,改革兵制,建立艦隊,采用新幣制等,一系列改革進行得有聲有色,他創立的馬其頓方陣更是威力無比,很快成為佇立在希臘諸城邦北端的小霸主。對于在相互之間的斗爭中耗盡了力量和勇氣的希臘諸城邦,腓力二世采用既打又拉的手段,在取得了幾次決定性的勝利之后,于公元前337年在科林斯城召開了全希臘會議,自任“希臘聯盟”的最高領袖,并全權統帥軍隊。就在他準備遠征波斯帝國的時候,突然遇刺身亡。
腓力遇刺一直是一個迷,是否與亞歷山大有關也有爭議。但不管怎么樣,亞歷山大終于站到了歷史舞臺的最前端。他從小就接觸了當時最先進的文化,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亞里士多德的學生,酷愛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良好的教育同馬其頓人固有的蠻悍氣質結合在一起,再加上父親帶給他的堅強意志和無窮野心,便是他未來驚世霸業的根源。他16歲就跟隨父親四出征戰,等到他20歲即位時,已是一個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事統帥了。
亞歷山大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以底比斯為首的希臘城邦起義,將底比斯夷為平地。穩固了后方之后,便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東方征服活動。波斯帝國是希臘城邦多年的仇敵,進攻波斯,也是鞏固希臘團結的最佳辦法。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步兵3萬,騎兵5000進入小亞細亞(在當時的東方,這實在算不上一支龐大的軍隊)。在格拉尼科斯河畔擊敗了四倍于己的波斯軍隊,并通過外交手段使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不戰而降,順利進入敘利亞。公元前333年在伊蘇斯城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40萬大軍狹路相逢,大流士第一次領教了這位軍事天才的厲害,在中軍被擊潰的情況下倉皇逃脫,波斯軍隊全線潰敗,連他的母親、妻女都成了亞歷山大的俘虜。
接著,亞歷山大進軍腓尼基的推羅,在這里遇到了頑強的抵抗,經過七個月的圍攻終于奏捷。這期間,大流士曾提出分一半國土給亞歷山大,以換取他的母妻和兩國的和平,被亞歷山大拒絕。
亞歷山大正在與他的朋友克拉特魯斯一起和一頭獅子拼斗〈此為局部圖片〉。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軍進入埃及,當地祭司和貴族不戰而降,并授予亞歷山大以“埃及法老”、“阿蒙神之子”的稱號。對于亞歷山大時代的任何一位統治者來說,埃及都是個意義非凡的糧倉。在埃及休整了一段時間之后,繼續向東進軍。
公元前331年,在今伊拉克北部的高加米拉平原,兩國統帥再一次相遇。這一次,大流士三世的軍隊號稱百萬,而且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在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面前仍然潰不成軍,大流士又一次帶頭逃跑。此后,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的角逐只剩下追逐與逃跑,直到大流士被他的部下所殺,波斯帝國徹底覆滅。
但亞歷山大的征服并沒有到此為止。他進軍中亞,在阿富汗地區轉戰三年后,又進入印度西部。如果說在中亞的征戰還是為了消滅波斯帝國殘余力量的話,那么進軍印度則已經具有了探索世界邊界的意味,因為這已經超出了當時希臘人所知的世界最遠邊界。在印度西北利用當地各土邦的矛盾順利占領了大片土地,但亞歷山大的士兵的身心疲憊也已經達到了極限,反對繼續前進。亞歷山大不太情愿地返回巴比侖。()
“亞歷山大的軍隊可以打敗火器普遍裝備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這個判斷盡管遭到不少質疑,但亞歷山大在他的時代從未被戰勝過卻是事實。
但亞歷山大偉大之處還不止于軍事成就,他的征服之所以進展順利,還在于他對被征服地區的招撫也很有成效(不過,他對少數頑強抵抗的地區也進行過屠殺)。他成了所征服地區原來統治者的繼承人,在各地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在此過程中,他的思想也有了突破,不再認為希臘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文明,而開始對東方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大量招募波斯人進入他的軍隊,還舉行過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型婚禮。在這場以波斯禮儀進行的婚禮中,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的女兒結婚,而他的80多名戰友分別與當地貴族女子結婚。
亞歷山大在所征服的地區建立了許多希臘移民城市,現今已發現的有20多座,被稱為亞歷山大城,最遠的達到今吉爾吉斯斯坦和印度,而最有名的是則是埃及港口亞歷山大里亞,在此后兩千年間一直是地中海地區的一大經濟文化中心。這些希臘移民城市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使中東地區在此后幾百中進入了“希臘化時代”(當然不是簡單的“希臘化”,而是希臘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步入中年的亞歷山大對世界仍然充滿了好奇心和征服欲望。他派人考察阿拉伯半島,在巴比侖建立碼頭,甚至還設想溝通里海和印度洋。在他計劃中要征服的地區可能還包括印度東部、意大利、西班牙、迦太基等。但在公元前32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惡性瘧疾奪走了他的生命,年僅33歲。也許這場瘧疾同亞歷山大的征服活動一樣,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亞歷山大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后帝國被幾個將領瓜分。
亞歷山大對于歷史的影響,首先在于使世界歷史版圖發生的變化。他使龐大的波斯帝國在地圖上消失,他建立的帝國雖然在他死后瓦解了,但由他的幾個將領分而治之,希臘人仍然是被征服地區的主導力量,這仍然是他影響的延續。而更深遠的影響是,他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開始了幾百年的“希臘化時代”,他所建立的數十座亞歷山大城正是這一進程的見證。
將亞歷山大與拿破侖、成吉思汗這些偉大的征服者作一比較。拿破侖征服的領土不及他大,而且拿破侖以失敗者的身份退出歷史舞臺之后,他在版圖和制度上的影響相當部分都被刻意地推翻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征服的領土比他大(但相當部分是成吉思汗的后繼者征服的),但蒙古人在文化上的落后決定了他們在所征服的地區只能接受被同化的命運,而亞歷山大是以先進的希臘文化去同被征服地區廣泛交融。因此,亞歷山大的影響應在此兩人之上。
點評:亞歷山大大帝作為有世界眼光的征服者,利用父親留下來的軍事遺產,利用先賢留下來的希臘文化遺產,把自己極具沖擊力的冒險性格發揮到極致,永不滿足于已經得到的東西;他作為有世界眼光的統治者,所到之地,以包容的態度,移植希臘文明,使希臘文明植根于中東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