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9日 (農歷三月廿二),我國研制成首臺國產回旋加速器。
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1996年5月9日通過了國家計委的驗收。這表明我國的回旋加速器研制技術跨進了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當天驗收的“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及生產中、短壽命同位素裝置”,是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制成功的。
據了解,加速器研制技術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是一個競爭的重點。而加速器生產的缺中子同位素,能廣泛地應用于工業、農業和醫藥業,在核反應堆里是生產不出來的。運用缺中子同位素診斷和治療疾病,又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醫療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國使用的缺中子同位素及其制品或藥品,大多依賴進口。然而,缺中子同位素的壽命較短,加上國際競爭激烈,我國的進口缺中子同位素受到制約。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從1988年開始這項研制工作。研究人員獨創了磁場的三維計算方法,超過先進工作掌握的二維計算技術。研制的回旋加速器的生產能力比同類產品高5倍。參加驗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內加速器專家陳佳洱說,這套裝置具有“流強高、效率高、智能化程度高、起點高和尺寸斜的特點。在試運行一年多時間里,生產出鈷57、鉈201、鎵67、銦111、鍺68、鎘109和氟18等7種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使用,質量符合中國藥典,達到國際先進國家水平。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同位素已經出口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我國第一個用加速器批量生產和供應放射性同位素的基地已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