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2年前的今天,1902年5月28日 (農歷四月廿一),中國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學家。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由于家境貧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192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生物系。(歷史今天)1930年獲比利時比京大學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先后任山東大學、中央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后任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歷任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用分裂球活體染色法證明海鞘鑲嵌型發育的極性或軸性,以纖毛的運動作為實驗對象和極性指標,探討胚胎極性這樣一個胚胎發育的重大問題;在文昌魚發育方面,研究分裂球之間的相互關系,胚層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誘導作用等,使胚胎學界對文昌魚個體發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于理解系統發育起到了啟迪作用;晚年進行了細胞核和細胞質在發育中關系的研究,證明了在個體發育中,核與質之間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979年3月,他在為浙江省科學大會作報告時,不幸腦血管破裂,暈倒在講臺上。從此,一病不起,3月30日逝世,終年77歲。他從教多年,培養了大批學生,有不少學生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學者。
乙巳年五月初二日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