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26日 (農歷四月十八),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
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發展新興的導彈事業,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地地戰略、戰術導彈,已從液體到固體,從近程到洲際,從陸上發射到水下潛艇發射,從固定陣地發射到機動隱蔽發射,擁有了有效的核威懾力量和防御反擊力量;防空導彈已形成了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等地空導彈系列,擁有了不同發射方式、攻擊不同空域的防空裝備體系;飛航導彈形成了岸艦、船艦、空艦、潛艦等海防導彈系列,具備了抗登陸、封鎖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戰的能力。我國各類導彈已形成完整配套的武器系統,極大地增強了國防實力,為國家的領土、領空、領海筑起了堅固的鋼鐵屏障,成為鞏固國防、保衛祖國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的地地彈道式導彈技術從仿制蘇聯的P-2近程導彈起步。這種代號1059的近程導彈,后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它的火箭發動機采用液氧和酒精作推進劑,控制系統采用慣性和無線電橫偏校正的混合制導方式。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液體彈道式導彈。自1960年開始,我國在仿制近程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研制“東風二號”中近程液體彈道式導彈。主要攻關項目是: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和比推力并延長工作時間40%,將液氧箱由雙層結構改為單層結構,尾段則由收斂型的鋼結構改為圓柱形的鋁合金結構等。導彈的總體布局、控制系統和地面設備與東風一號大體相同。我國自行設計及研制的東風二號中近程導彈經過一次發射失敗后,于1964年6月29日首次飛行試驗成功。隨后進行的多次試驗均獲成功,這標志著我國的導彈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1964年,我國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到1972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程4個地地導彈型號的研制任務。1965年決定對東風二號導彈進行改進,增加20%的射程,用于載原子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經過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甲導彈于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導彈騰空飛起,準確飛向落區并實現了核爆炸。從此,我國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核武器,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地位。1965年,我國開始研制“東風三號”中程地地導彈,1967年5月26日和6月10日兩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突破了一系列新技術。在研制過程中,兩級火箭的連接和分離、第二級發動機高空點火并在接近真空條件下穩定工作,氧化劑箱和燃料箱共底,捷聯式全補償制導的弱性振動與晃動,彈頭高速再入大氣層的防熱等技術問題均被突破。經歷了一次飛行試驗失敗后,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研制采取了一些新的技術方案,確定動力裝置用可貯存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推進劑,一級發動機由4臺單機并聯組成,二級發動機由一臺主發動機和游動發動機組成,控制系統選擇平臺計算機和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穩定平臺。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進行了科研性驗證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導彈設計方案和各系統適應性的目的。
1980年5月18日,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從酒泉發射基地拔地起飛,劃破長空,扶搖萬里,30分鐘后準確地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濺落,全程飛行試驗圓滿成功。從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國家,這是我國戰略導彈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固體彈道式導彈。1967年,我國戰略導彈開始由液體轉為固體,即導彈的動力裝置由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過渡到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固體導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機動性好、輔助設備少、維護簡便、生存能力強、發射準備時間短等優點,因此,從液體導彈過渡到固體導彈,標志著地地彈道式導彈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同年,我國研制的直徑1.4米的固體發動機通過了全程熱試車,固體發動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于是決定研制裝備核潛艇的固體戰略導彈。這種固體導彈后來被命名為“巨浪一號”。[www.LiShiJinTian.com]
在研制過程中,要克服水下發射、大型固體發動機材料與結構、控制系統平臺計算機、遙控安全裝置、發動機高空點火等技術難關。按照“臺、筒、艇”的三步程序,通過了遙測彈的陸上發射臺、陸上發射筒和常規潛艇三種發射狀態的試驗,1982年,“巨浪一號”的研發進入潛艇水下發射試驗的實施階段。這年3月決定,命名為“9182”任務的以潛艇水下發射巨浪一號的固體導彈試驗必須在1982年9月30日晚12時之前完成一切試驗準備工作。
1982年9月20日召開了“9182”任務動員會。10月1日,新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布我國將于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的試驗。10月7日,由潛艇水下發射第一發巨浪一號遙測彈,但出水點火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試驗失敗。經過總結經驗教訓,對遙測數據分析,找到了故障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了姿態失穩的故障。10月12日,潛艇進行第二發遙測彈水下發射,導彈按預定彈道飛行,彈頭準確落到預定海域,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巨浪一號固體戰略導彈的發射成功,表明我國戰略導彈技術又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 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決定將潛地導彈從水下搬上陸地,研制陸上機動的固體導彈。關鍵是設計完成一臺能運輸、起豎和發射導彈的三用車。經過一年的攻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1984年4月,進行導彈和地面設備的全武器系統合練,全面檢驗了各種車輛設備的設計性能。1985年5月,我國自行研制的固體戰略導彈由水下發射搬到陸上發射的機動型號一舉發射成功。后來又對瞄準、適配器等配套設備作了改進,1987年5月用改進后的地面設備進行了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達到一個新的技術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一代地地戰術,戰略導彈研制又取得新的進展。1995年7月在東海海域舉行的導彈發射訓練中,最新研制的地地導彈發射全部準確命中目標;1996年3月舉行的東南沿海軍事演習中,發射新型地地導彈均準確命中預期目標。1999年8月2日,我國在本國境內成功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這標志著中國導彈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