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24日 (農歷四月初四),厄立特里亞獨立。
1993年5月24日,新獨立的厄立特里亞在首府阿斯馬拉舉行了開國慶典。首任總統是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厄立特里亞地處紅海咽喉,是重要的非洲之角國家。19世紀80年代淪為意大利殖民地,二戰期間,又被英國占領。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390號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為一個自治單位同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允許厄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但是,埃塞俄比亞政府在聯邦成立后不久,先后中止厄的憲法和議會,并于1962年通過厄與埃塞俄比亞合并的決議,厄成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
30多年來,厄立特里亞人民為爭取獨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武裝斗爭,終于控制了厄全境,并成立了臨時政府,決定在國際監督下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厄的政治前途。今年4月23一25日公民投票結果表明,99.8%的厄立特里亞人贊成獨立。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于5月3日表示接受并尊重厄人民的選擇。
我國政府派遣政府特使出席了厄開國慶典,并于當日與厄簽署聯合公報,宣布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聯合國于5月26日通過決議,接納厄立特里亞為聯合國新會員國。
厄立特里亞簡介:
厄立特里亞位于非洲東部,扼地中海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曼德海峽,面積124.3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013千米。人口350萬,主要有提格雷、阿爾法、薩霍等部族。主要語言為提格雷尼亞語、阿拉伯語和英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原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1993年4月27日獨立。1993年5月24日與我國建交。境內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屬熱帶氣候。漁業資源豐富。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4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方式落后,糧食不能自給。
首都阿斯馬拉,人口約40萬。全國最大城市和農畜產品集散地。
厄立特里亞婦女歡慶國家獨立
首都阿斯馬拉街景
乙巳年四月廿七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