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77年前的今天,0337年5月22日 (農歷四月初七),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逝世。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 全名為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距今已1677年),羅馬皇帝(306—337年在位)。
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美國學者馬恩針對君士坦丁大帝重塑基督教的評論
公元312年一天夜里,羅馬附近的米爾維亞橋,憂思滿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對第二天即將到來的大戰感到發愁,當他眺望星空之際,突然看到蒼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四個碩大無朋的火紅色的十字架,伴隨著這樣的字樣: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這個被后人廣為傳誦的遙遠而虛幻的情節,實際上預示了世界歷史上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變化即將發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于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大族,但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制,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筑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里先軍中服役,并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干升任高級軍官。305年,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于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上述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
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制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并立的局面。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于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并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干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后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制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里。他規定造幣、面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制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后,致力于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并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于達到了它的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廷的地理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并擴建了拜占廷,并于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廷,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于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于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
乙巳年四月廿五日
22